溫州過去只有甌繡出名,沒人曉得發(fā)繡。
讓發(fā)繡出名的,是五妹。
五妹不是妹,是弟,是爺們、大男人。
五妹前面有四個姐姐,只有他一個弟弟,父母嬌慣他,怕他難養(yǎng),給他取了個女名。因行五,叫五妹。
五妹的出名,是做花邊。
做花邊現(xiàn)在的人不曉得,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溫州這邊很流行,家家戶戶都做。溫州人本來就做甌繡出名,花邊是輕工業(yè)產(chǎn)品,比甌繡簡單,自然人人都會。做花邊有個程序,就是每人登記發(fā)證,憑證到鎮(zhèn)上花邊社里領(lǐng)花邊紙樣和繡花的線,再用鉤針根據(jù)紙樣圖形鉤出一朵朵花的樣子來,由花邊社回收?;ㄟ吷绨堰@些花邊匯總送到縣里的花邊廠里去生產(chǎn),制作成臺布、窗簾、沙發(fā)套、床罩、鋼琴罩、茶杯墊等產(chǎn)品,出口國外賺外匯。
當年花邊社有規(guī)定,花邊只發(fā)給女人做,家庭婦女、大姑娘都可,就是男人不可。一個手絹大小的花邊,一個女人要做三五天,可得工錢一二元。工錢雖少,但產(chǎn)品不斷,做了又發(fā),發(fā)了又做,日積月累,收入也不少。這是女人的專利,當年每家每戶的孩子讀書錢、大姑娘的嫁妝錢都靠這挑花做花邊賺的。當時流行一句話,百萬婦女大軍,繡出世界傳奇。可五妹是男人,怎么可以做花邊呢?就因登記的是“五妹”這個女人名字才混得進去,才和四個姐姐一起領(lǐng)紙樣領(lǐng)花線做花邊賺錢。
五妹是男人,可名字女,人也女。從小就在姐姐中混,姐姐們做什么他做什么。他天資聰慧,心靈手巧,什么事情一學(xué)就會。他十歲能織毛衣,十三歲學(xué)甌繡繡的花能賣錢。長大了看見姐姐們都做花邊鐮錢,他不服輸,也混進女人中做花邊。他做花邊的技術(shù)還比姐姐她們都好。特別是用針,別人用銅絲做鉤針,他還能用鋼絲、牛角和竹做針。針多,套路就多。手法上,別人只會挑平針、套針,他卻會挑網(wǎng)針、斷針、滾針、亂針等二十來種針法。他做的花邊針腳整齊、做功精細。故此,別人做的花邊常有被花邊社拒收的。若被拒收,除了沒有工錢,還要賠上領(lǐng)花邊紙樣和買花線的錢,這讓女人傷心。時有女人花邊被拒收,當場就哭的??晌迕米龅幕ㄟ叄瑥膩聿粫苁?。不但不被拒收,而是人見人愛、交口稱贊。且速度還快。別人一張花邊做五天的,他三天就做好了。這樣,五妹的名聲就在花邊社里漸漸大起來,誰都想見見這個五妹到底長得怎么個三頭六臂、花容月貌的?這一來就露餡了,花邊社的人很快就知道這五妹不是妹,是弟,是爺們、大男人了。這可了不得!花邊社里收花邊的是女人,社會上做花邊的更都是女人。這些女人們知道一個大男人居然出來搶女人們的風(fēng)頭,搶女人們的飯碗,豈不諷刺?豈不丟臉?于是女人們憤怒了,一致要求絕不能再給五妹發(fā)花邊紙樣、發(fā)花線了。五妹被停了活路,四個姐姐都著了慌,怕五妹生氣??晌迕貌簧鷼?。不發(fā)就不發(fā)吧,老子正不想侍候呢。老子正覺得做花邊太簡單太膩味了,正不想做呢。老子就做繡花繡鳥繡蟲繡魚的活吧,老子搞藝術(shù)了,老子可不吊在花邊這一棵樹上死呢!
溫州鄉(xiāng)間本來就有繡花的傳統(tǒng),對女孩子歷來就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習(xí)慣。五妹父母本來就把五妹當女孩養(yǎng)的,那就繼續(xù)當女孩養(yǎng)吧,便讓五妹跟村里的繡花高手專門學(xué)甌繡。溫州本來就是甌繡之鄉(xiāng),民間當然有許多高手。五妹四處打探,凡有一技之長的婦女、老太太,他都去拜師學(xué)藝。學(xué)你的畫,學(xué)她的針,時間一長,他就博取眾長,雜藝在身。他不但能畫,而且善繡。掌握了二三十種針法,能用一百多種彩線繡花了。
五妹很用心。
為把花鳥蟲魚繡出神韻來,他白天有空就去園里林里看花看鳥看水里的魚蝦,一邊看一邊用鉤針鉤花鉤鳥鉤魚鉤蝦。他繡的花鳥魚蝦都跟活的一色一色,他繡的天地山河風(fēng)景都跟真的一色一色,人看人喜歡,常常被一搶而空。他學(xué)了傳統(tǒng),還學(xué)了創(chuàng)新。起先他是把花呀鳥呀蟲呀魚呀畫呀繡在布上,后來嫌布綿軟不好掛,就用竹簾繡。他制作的竹絲簾不軟不硬。制法也簡單。只把竹片煮熟抽絲,編制成軟軟硬硬的竹絲簾,然后在竹絲簾上用彩線繡花繡鳥繡風(fēng)景。他把在竹絲簾上繡的畫,叫畫簾。他的畫簾比布簾更好更受歡迎,再加上后來他繡的一幅畫簾《松鷹圖》在縣里獲大獎,“五妹繡畫簾”的名聲自然就傳揚開去了。
繡花繡鳥繡蟲繡魚不過癮,五妹還繡人。
為了看人,他有空就往人多的地方去。
鎮(zhèn)上集市,他一早就去坐橋頭埠頭。
人家坐橋頭埠頭做生意,他坐橋頭埠頭看人家做生意。一邊看,一邊在竹絲簾上繡人物。他繡的人物,像真人一色一色。他就把繡的人物像誰就送給誰,繡的人高興,被繡的人也開心。后來,不等他送,人家都來搶了。開頭是繡得像的人來搶自己的像,后來不是像上的人也來搶別人的像了。都說好看,都說拿回家掛著鬧熱。他繡的人像,都被一搶而空。
后來村里做戲,人家站戲臺下看戲,他站戲臺上看人。農(nóng)村看戲秩序亂,戲臺下常有后生家搗蛋亂擁擠。擁擠的對象是女子,哪里有年輕女子,后生家們就往哪里擁擠。一個人浪打過去,一個人浪打回來,排山倒海一色一色,這叫“打頭堂”?!按蝾^堂”時,有的后生家就會趁機在女子身上摸一把捏一把的,堦油。這事雖有趣卻下作,五妹在臺上看著生氣,心里卻早在打底稿了。一回家,他就把這些人繡到簾上去。第二日做戲,戲臺前就擺了一排人物繡像,都是前一日搗蛋“打頭堂”惡作劇的人。這舉動用現(xiàn)在話來講,叫曝光、揭丑。村里人頭熟,人們一看就曉得是村里哪個哪個人。而那囂張的神態(tài)、動手動腳的丑態(tài),都活靈活現(xiàn),和村里哪個哪個人一色一色??吹萌硕寄樇t,都議論哪個哪個人行為怎么怎么的不端。這就讓被繡的、被揭丑的人都心虛了,都怕傳出去倒霉,都怕壞話傳出去難聽,都急吼吼地跑過去搶了自己的丑像就走。當然,都忘不了隨手放下個十元、二十元的買像錢、封口錢。
就這樣,五妹的名聲大振,找他買繡品的人就多了。五妹就干脆做起賣繡品的生意來。在家門口掛個招牌,起個名字,干脆叫“繡娘工作室”,跟溫州城里那些“洋浜”店名一色一色,時髦。繡娘時髦的招牌很快就紅了,來買他繡品的人踏破了他家的門檻。于是,繡娘五妹,五妹繡娘,成了村里、鎮(zhèn)里、縣里的金名片。從此人家說五妹不說五妹了,只說繡娘。一說繡娘,方圓幾十里地都曉得是五妹。
忽一日,縣里來了一個人,是縣長的秘書。
縣長秘書說:縣里想開發(fā)一個大項目,想請臺灣一個大老板幫忙投資。這個臺灣大老板大家都曉得,就是五妹村里人。當年的地主,土改時逃臺灣,一直不回來,連他娘去世送終也不來。這兩年對臺關(guān)系正常了,縣長就想去找他??蓪τ诙嗄觌x鄉(xiāng)不回的臺灣大老板,用什么打動他的鄉(xiāng)情呢?這是個難題。去臺灣初次見面,送什么見面禮呢?這也是個難題,縣長一時沒忖好。就有人向縣長提議:送家鄉(xiāng)溫州特產(chǎn)甌繡最好,雅!若送繡著大老板去世了親娘遺容的甌繡更好,親!于是,縣長就派秘書來找大名鼎鼎的繡娘五妹,請他繡一幅大老板母親的遺像。
這個點子好!
五妹聽了,忖一忖,點點頭。
五妹對縣長秘書說:“十天后來取吧!”
過了十天,縣長的秘書來了。
縣長秘書一看繡像,就贊不絕口,說:好!好!神采奕奕,真人一色一色,活人一色一色,像!又仔細一看,心里打了個咯:怎么不是彩線繡的呢?沒顏料一色一色,淡。只黑白相間,炭墨畫一色一色,冷。
就說:“這……行嗎?”
五妹回答很干脆,只一個字:“行!”
縣長秘書就猶猶疑疑地拿了沒顏色的繡像,走了。
過幾天,縣長秘書給五妹打電話了。
縣長秘書說:“太好了太好了!臺灣大老板見了你繡的像,就像見著她娘真人一色一色,跪地只個拜只個拜,密密地只個瞌頭只個瞌頭,如搗蒜一色一色。還對繡像盯著只個看只個看,寶貝一色一色,神佛一色一色,開發(fā)項目不用說就妥了?!?/p>
縣長秘書說:“大老板竟然會這樣,真?zhèn)€想不到??!”
五妹說:“怎么想不到?你曉得老板他娘的遺像我是用什么繡的?”
縣長秘長說:“什么繡的?”
五妹說:“老板他娘的頭發(fā)繡的?!?/p>
縣長秘書“啊——”了一聲,說:“真的有老板他娘的真頭發(fā)……”
五妹說:“當然真的!”
五妹說:“那天我到大老板的弟弟家要老太太的照片時,看到一袋老板他娘留下的頭發(fā)。那是當年大老板的弟媳婦給婆婆每天梳頭梳下來的頭發(fā),留作紀念的。我就用老板他娘的這袋頭發(fā)繡了老板他娘的遺像。我把這意思寫在發(fā)繡下面空白處了,大老板看了,曉得是他親娘的頭發(fā)繡的他親娘的像,那就是看到他活的親娘真的親娘一色一色,怎么不跪下密密瞌頭如搗蒜一色一色呢?”
縣長秘書又“啊——”了一聲,這一回,他卻什么話都沒有說出來。
這事很快就傳出去了,轟動全鎮(zhèn),轟動全縣,轟動全溫州。從此,五妹的發(fā)繡也就很快聞名天下了。
劉文起,溫州人,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xué)等十多部。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任溫州市文聯(lián)主席、溫州晚報總編輯、第六屆浙江省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