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芬
摘 要:農藥是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投入品,防治病蟲害作用明顯,對于減少害蟲危害,促進農業(yè)增產豐收起到重要作用。為了農業(yè)防治過量施藥也造成農藥殘留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農藥使用不當會造成諸多農產品污染殘留現象,甚至發(fā)生人畜中毒事件。合理使用農藥成為農產品安全生產中非常重要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農藥;合理用藥
1 農藥及其科學研究發(fā)展
農藥作為用來殺滅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化學物,對于保護和促進農業(yè)意義重大。在當代由于高殘留農藥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殘留問題等,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從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就已開始陸續(xù)禁止使用六六六等具有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和有機汞農藥,并相繼建立了環(huán)境保護機構,以進一步加強對農藥的使用管理。例如在世界上農藥使用量和產量最大的美國就于1970年建立了環(huán)境保護法。有鑒于此,不少農藥生產公司就開始將農藥研究開發(fā)的目標轉到高效低毒方向,也開始重視農藥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科研工作不斷努力開發(fā)一系列具有優(yōu)質高效低毒、選擇性更好的農藥新品種,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2 農藥使用不當造成的危害
2.1 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農藥對于土壤的污染指農藥或其有害代謝物、降解物對環(huán)境和生物產生的污染。噴施于物體上的農藥,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氣外,約有一半左右散落于農田,散落農田的農藥與直接使用于田間的農藥,構成農田土壤中農藥的來源。
土壤一旦受到農藥污染,土壤的物理性質就會發(fā)生惡性變化,會使得其土壤膠體分散,原來合理的土壤團粒結構遭受嚴重的破壞,土壤結構受破壞后就造成土壤板結,不利于植物生長,直接導致農業(yè)生產成本提高,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2.2 農藥對生態(tài)的破壞
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消滅害蟲,同時殺傷了許多有益昆蟲,影響了以這些昆蟲為生的鳥、魚、蛙等生物,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此外,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蟲大量繁殖。在農藥生產、施用量較大的地區(qū),當地生存的鳥、獸、魚、蠶等非有害生物傷亡事件也時有發(fā)生,進一步加劇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農藥的不當濫用,導致害蟲、病菌產生抗藥性。
抗藥性的產生造成用藥量的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huán)。例如樂果等一些常用農藥的稀釋濃度已由以前常規(guī)濃度1/1000提高到現在的1/500,農藥施入量增大很多,某些菊酯類的農藥稀釋倍數也由原來的3000倍提高到1000倍左右。農藥的過分使用和超量應用問題十分突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相當嚴重。
2.3 農藥對人體的危害
2.3.1 農藥使用不當和過量使用,直接導致人身體免疫力不斷下降,如果長期食用帶有高殘留農藥的蔬菜和水果、糧食作物以及其它食物鏈產品,如雞、鴨、魚、肉、蛋、奶制品等,這些殘留農藥被人體血液吸收以后,就會隨著在人體細胞不斷循環(huán)分布到神經系統(tǒng)內,這就會直接損害人體神經元,嚴重造成中樞神經發(fā)生死亡,也會導致導致人體各器官的免疫力下降。
2.3.2 農藥殘留致癌。所有植物或土壤一旦施入農藥后,發(fā)生的殘留農藥中都會含有許多有害的化學物質,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它們大量存在于人體后,不斷積累殘害人體,就會促使人體各組織內細胞發(fā)生致命癌變,對人體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害。
2.3.3 農藥殘留加重肝臟負擔。植物噴灑農藥后一些殘留農藥通過食物鏈不斷循環(huán)進入人體組織細胞內,其分解消化等需要依靠肝臟吸收這些毒素,進行一些氧化分解,分解農藥殘留毒素。
長期接觸農藥和食用帶有殘留農藥的瓜果蔬菜和其它糧食作物、肉蛋奶等食物,人體肝臟就會不停地工作來分解這些毒素,久而久之給人體肝臟造成極大負擔,也極易引起人體其它病患。
2.3.4 農藥導致胃腸道疾病。農藥殘留對于人體傷害巨大,因為食物首先需要經過胃腸道進行一系列消化吸收,由于人體胃腸道消化系統(tǒng)具有較多胃壁褶皺,這些地方極易殘存一些農藥殘留毒物,如果一些殘留農藥大量長時間存積人體胃腸道中,就會引起人體發(fā)病,造成惡心、中毒、腹痛、腹瀉等,產生胃腸道各種疾病。
3 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對于植物的安全施用農藥方面,要首先要注意合理選藥、對癥下藥。對于使用農藥防治植物蟲病害,要在首先充分了解農藥的本身特點性能和使用方法基礎上,根據防治病蟲害種類、病蟲具體情況、發(fā)生特點等,綜合分析病情選用合適農藥類型或劑型。
3.1 對癥下藥
農藥生產廠家對于生產出的每種農藥特性功用都有使用說明,防治使用范圍、濃度、用藥量和防治病蟲害對象都有詳盡使用方法,在確定防治對象病情后,要注意對癥下藥,科學合理選用適合農藥,進行合理噴施才能收到較好防治效果。
施用農藥必須做到對癥下藥,例如殺蟲劑只能用于防治蟲害,殺菌劑只能用于防治病害,對癥下藥才能避免不當使用產生藥害和其它不利問題。
3.2 在病蟲最薄弱環(huán)節(jié)用藥
一旦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病蟲害,必須及時根據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癥狀特點,嚴格掌握最佳用藥防治時期。
對于發(fā)生的一些病害要盡可能在發(fā)病初期進行防治,用藥量和用藥次數、濃度都會較小,產生的農藥殘留也較少;對于發(fā)生的害蟲要盡量做到“治早、治小、治了”,一旦到了害蟲達到高齡期在進行防治,用藥量和濃度都要大很多,而且防治效果也差很多。
3.3 科學合理輪換和混用農藥
對于植物發(fā)生病蟲害,最好的方法是盡量早防治,防治病蟲害為了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避免植物產生抗藥性,應該采取混合使用農藥的方法,以達到一次施藥控制多種病蟲害的目的。
對于幾種農藥混配要保持原有各種農藥的有效成分或具有增效作用,要嚴格遵守安全使用農藥有關規(guī)定,生產實踐中要嚴格禁止使用高毒、劇毒和高殘留或者具有三致性(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
如果在蔬菜生長前期發(fā)生病蟲害,需要施藥,則以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進行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為主,在蔬菜生長后期要以生物農藥為主。使用農藥時應推廣使用低容量的噴霧法進行防治,盡量避免造成其它危害。
3.4 選擇合理用藥時間
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大多農藥的噴施適宜溫度為20~30℃。如噴施環(huán)境溫度過低就會影響農藥的擴散,不利于藥效發(fā)揮效果;而噴施農藥時環(huán)境溫度如果過高,容易過快蒸發(fā)藥液,使得農藥藥效過快分解失效,降低農藥使用效果。
一般來說,如果春秋季節(jié)防治,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9~11時或下午3~4時,如在夏季防治,施藥時需選擇在上午7~10時和傍晚16~19時,效果好。
3.5 精準施藥
在田間施藥時,要做到精準用藥。施藥時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確定選擇植株不同部位作為靶標,進行針對性施藥防治。
使用的農藥劑型不同,就會有相應不同的施藥方法。一般乳劑、可濕性粉劑、水劑等主要以噴霧為主;顆粒劑以撒施為主;粉劑則以撒毒土為主;病蟲在植株的上部葉片發(fā)生時,以噴霧為主;防治以鉆蛀為害作物基部的害蟲,就要以撒毒土法為主。
3.6 嚴格執(zhí)行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
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是指植物最后一次施藥時間到植物收獲或使用作物前的間隔時間,也就是自植物噴藥后到殘留量降至最大允許殘留量可以放心使用時所需要的間隔時間。
施用農藥必須嚴格執(zhí)行農藥的安全使用時間和科學安全的間隔期,確保作物使用安全和使用安全,保證植物安全和使用者健康是根本前提和出發(fā)點。
菊酯類農藥的安全間隔5~7天,有機磷農藥安全間隔期7~14天,殺菌劑中的百菌清、代森鋅、多菌靈14天以上,其余7~10天。農藥混配使用執(zhí)行其中殘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間隔期。
參考文獻
[1] 蔣力.如何正確選用農藥[J].現代農業(yè),2018(08):01.
[2] 李玉環(huán).如何正確選用農藥[J].現代農業(yè),2017(10):01.
[3] 林伯能.無公害蔬菜生產要合理選擇使用農藥[J].中國農資,2014(02):21.
[4] 秦啟香.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04):10.
[5] 朱新立.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農藥與肥料應用[J].農家科技,2011(12):01.
[6] 李雅茹.如何安全合理使用農藥[J].現代農業(yè),2017(10).
[7] 章麗娜.如何科學合理使用農藥[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3(02):25.
[8] 馮國明.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農藥選擇與施用[J].現代種業(yè),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