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瑞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7-151
從2016年起,全國各地就陸續(xù)開始使用新的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新事物往往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在使用這套教材的過程中我同樣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與其他學校教師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很多人也都面臨我這樣的困惑,歸結起來包括教材的內容比以往增加很多,有的一節(jié)課的容量甚至比舊教材多出一節(jié)到兩節(jié)課內容,然而不變的是學校給我們這個學科的課時,每周仍然是兩節(jié)課,這樣的課時能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很不容易了。
在第一輪新教材的使用中我覺得還算順利,到第二輪使用時稍好一些,根據以往的經驗,新教材怎么也要使用兩到三個循環(huán)才能成熟的駕馭,一開始對哪些是重點內容有些模糊,教材中很多內容在教學上不知道怎樣去取舍。但這套教材的優(yōu)點也很明顯,比如材料內容的選材上都不錯,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很多思想是最新的,選取的事例也是最新,要實現(xiàn)面面俱到的學習也確實不容易,有的一課就多達八頁之多,雖然這樣會讓一節(jié)課的內容看起來比較充實。再有一個疑難就是教材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原來我們這個學科叫《思想品德》,現(xiàn)在的教材叫《道德與法治》,整個學科叫思政課了,以前的教材更多的傾向于對道德方面內容的學習,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現(xiàn)在是道德與法治并舉,而且互相滲透,后者的難度可想而知,它的專業(yè)性也很強。我們必須努力去尋找這些內容的內存聯(lián)系。我也一直試圖這樣去把握教材,目前效果較好。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理論,如九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框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我覺得基本把道德與法治這兩個問題做了個系統(tǒng)的解釋,是對整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概括和總結,我在帶領學生學這部分內容時,就以這個內容為切入點,往前后延伸,甚至往七八年級延伸,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好,理解上更容易一些。當然還有其他具有點睛意義的知識點,這些知識能夠提綱挈領,需要我們努力去找尋和研究。
從整體上來講,我覺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整體上是圍繞“五位一體”來布局的,尤其九年級上冊教材最具代表性。第一單元是物質文明建設,第二單元是政治文明建設,第三單元是精神文明建設,第四單元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社會建設貫穿整個四個單元里。個人覺得在教材的使用上一定要摸清教材的規(guī)律,否則很容易迷失其中,不知所從,甚至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尷尬。我們在使用中要努力化繁為簡,理清教材知識的脈絡,想方設法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方法來理解是重點解決的問題,如九年級上冊第四課的重點就是兩大塊,即民主和法治,民主這里學生只要明白一個內容,即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追求,多數(shù)人當家作主,只要明白了人民當家作主這個內容即可解決本課的主要內容,其他內容包括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民的本質特征等都是這句話拓展。第二節(jié)法治部分內容,只要明白法治的要求,以這個要求為切入點,解決本課的其他問題就會水到渠成了,如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前半句是良法之治(靜態(tài)),后半句是實行善治(動態(tài)),比如建設法治國家的方針,第一個(科學立法)是良法之治,后三個是實行善治,法治的要求其實就是法治的兩種狀態(tài),即靜態(tài)和動態(tài),對應上面內容即知道哪個是動態(tài),哪個是靜態(tài),這樣一理解學生就好接受了。第五課內容也一樣,分成三大塊,即文化、美德、民族精神,內容上也是相似,前者比后者更詳細一些,它們都是從是什么(what)到為什么(why)再到怎么做(how)這三個方面來講述,只不過每個方面還包括一些小的內容。
七年級授課也是一樣,也要找規(guī)律,我們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否則真的會迷失其中。如七年級上第八課內容生命中可以永恒嗎?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我當時就以一個比喻開頭,希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白生命的不可逆轉性,我告訴學生:生命是單程車票,一次單程旅行,如果每一個人能倒著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活成圣人,生命的列車最終會到站,而我們思想、我們的追求、信念會被傳承下去,換句來說,我們的精神會永存,以有限和無限的對比作為本課授課的引入點,在對比中升華和感悟。教師要善于利用好課內和課外的資源達到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在教學上效益是第一位的,要精心備課,還要認真研課,我們有一部分教師,上完課就過去了,而沒有去好好研究一下,本課的內容可不可以再改進一下,哪個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哪句話需要斟酌一下,沒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我們的進步才會更大。這種思考在教學中必不可少,哪怕我們的思考是瞬間。
總之,教師鉆研教材不應該成為空話,有些教師拿過教材來就上課,簡單看一下教材就到課堂上教學,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危險的,效率會降低,我有時糾結于課時不夠,時間緊迫,后來時間長了,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了,因為課時就是這些,只能想辦法提高課堂的效率了,夸張一點說,即使一周給我一節(jié)課,我也要想辦法把課都講完,辦法就是教師要認真?zhèn)湔n,認真鉆研教材,我們聽說過一句話:書要越讀越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如果讓我演講一個小時,我準備一天時間就夠了,可如果讓我演講十分鐘,我就得準備幾天時間才能準備好。從中我悟出一個道理,對我們教學也是一樣,如果你的授課是堂精彩的盛宴,那么你在課下一定會有很充分準備,反過來,如果你的授課枯燥無味,師生都覺得時間時間漫長,一定是課下準備不充分所致,所有我們充分的備課是必要的,這不僅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抓住課堂效率對我們一樣尤為重要,我們的課一般是隔一天有一節(jié),一天的時間學生還要學習其他學科,所以遺忘是很正常的,沒有上課記憶和理解,讓學生的掌握只靠聽是很難想象的,況且有些內容很抽象的他們如何能夠完全的掌握呢?我們必須利用好有限的時間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把效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