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
摘要:拓展訓練對高校體育教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作為新型體驗式教育模式下的素質拓展訓練,一方面對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在高校中開展素質拓展課程它超越了學校和課堂的局限,將課堂搬到了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際生活之中,它也讓教育突破了校園的圍墻,變得更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生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感受社會、感受自然。生態(tài)體驗實踐模式設計與開展的教學活動體系、課程體系、評價標準與操作體系及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有利于深層轉變教育理念,引導師生自覺尊重自然、熱愛生命,主動適應社會、文化生活,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度拓展實踐體驗育人的途徑和方法;有利于體認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師生生態(tài)文明意識和綠色旅行習慣的陶養(yǎng)。
前言
在我國,經過幾輪深層次的教育改革,新時代的教育已不再是狹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學習,而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反思中國的教育史,傳統(tǒng)教育被理解為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學校教育。這無疑給學習的發(fā)生設置了有形或無形的墻。其實,人的學習方式應多種多樣,是所有自然、社會經驗的切身體驗。顯而易見,讓“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有著重要的新時代教育與生命成長價值。因為與體驗相對應的是知識、理性。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進行的是知識教育,強調知識、強調理性,走進了科學主義、工具主義,丟棄了學習的主體,遠離了生活和實踐,冷漠了情感,閉鎖了心智。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方式單一,途徑狹窄,甚至不會學習,不會主動獲取知識。新課程改革倡導體驗,把體驗作為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式,通過體驗來經歷學習過程和知識形成的過程,豐富學習過程和途徑,豐富情感和經驗,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其價值不可低估。
素質拓展課程作為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新興教育形態(tài),是一類典型的生態(tài)體驗教育方式,近年來愈來愈受重視。它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讀萬卷書路”的精神,也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睦砟钕嗥鹾希钟袆e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它超越了學校和課堂的局限,將課堂搬到了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際生活之中,讓學生從學校走向更廣闊的校外世界。它也讓教育突破了校園的圍墻,變得更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生命,也變得更豐富有趣味、更有意義,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感受社會、感受自然。
分析與討論
一、生態(tài)體驗理論:
1.生態(tài)體驗的涵義
生態(tài)體驗是一種人類優(yōu)化著的生存發(fā)展模式,也是一種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生態(tài)體驗論倡導的思想理論觀點主要有:三重生態(tài)觀、體驗本體觀、生命樣態(tài)觀、生態(tài)化育觀、魅力實踐觀、和諧價值觀、生活世界觀、生態(tài)智慧觀等?!渡鷳B(tài)體驗論》系統(tǒng)闡述了生態(tài)體驗理論及其實踐價值,為生態(tài)體驗實踐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持,為中國德育和國際教育研究與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理念和模式。經過反復的實踐檢驗,生態(tài)體驗已經被作為當代一種有魅力的德育模式,和教育新理念。
2.生態(tài)體驗模式
生態(tài)體驗模式是從自然生態(tài)、類生態(tài)和內生態(tài)之三重生態(tài)圓融互攝的意義上反思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過程,系統(tǒng)思考和建構德育過程和教育過程,通過營造體驗場、親驗活動、生態(tài)位優(yōu)化、開放式對話和反思性理論提升等環(huán)節(jié),凸顯既適合于知識學習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圍,使導引者和體驗者雙方全息沉浸、全腦貫通、激發(fā)生命潛能、陶養(yǎng)健全人格、體驗職場幸福和人生成長樂趣。
生態(tài)體驗理論,倡導優(yōu)化生命樣態(tài),把陶養(yǎng)健全人格、潤澤靚麗的生命樣態(tài)作為育人的價值目標,形成了生態(tài)體驗模式。生態(tài)體驗模式是從元生態(tài)、類生態(tài)和內生態(tài)之三重生態(tài)圓融互攝的意義上反思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過程,系統(tǒng)思考和建構德育與教育過程,通過營造體驗場、全息沉浸、生態(tài)位優(yōu)化、開放式對話和反思性理論提升等實踐著力點,凸顯既適合于知識學習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圍,使導引者和體驗者雙方全息沉浸、全腦貫通,激發(fā)生命潛能,陶養(yǎng)健全人格。
二、素質拓展理論
1.大學生素質拓展課程特點
時尚性:適應了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質和回歸自然的需求。突破性:并非體育加娛樂,也不是魔鬼訓練,而是對正統(tǒng)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煉和綜合補充,打破常規(guī),產生新的意義。豐富性:所有項目以體驗活動為先導,引發(fā)出人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活動,戶外拓展培訓使短暫的訓練充實而豐富。挑戰(zhàn)性:所有項目都具有一定難度,心理、體能、智能的極限挑戰(zhàn)。自然化:與大自然互動,通過自然的學習方式,達到自然的個性成長。
團體性:實行分組活動,強調團隊合作。通過面對共同的困難,使每一名隊員竭盡全力,既增強了團隊合作的意識,同時又從團隊中汲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高峰體驗: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課程要求以后,隊員能夠體會到發(fā)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人生難得的高峰體驗。自我教育:充分尊重隊員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即使在課后的總結中,教員也只是點到為止,主要讓隊員自己來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人性化:心的旅程,重視心靈的感動和感悟。
2.大學生素質拓展課程的步驟
第一步:體驗此乃過程的開端。參加者投入一項活動,并以觀察、表達和行動的形式進行。這種初始的體驗是整個過程的基礎。第二步:分享有了體驗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參加者要與其它體驗過或觀察過相同活動的人分享他們的感受或觀察結果。第三步:交流分享個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環(huán)的關鍵部分則是把這些分享的東西結合起來。與其它人參加探討、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內在生活模式。第四步:整合按邏緝的程序,下一步是要從經歷中總結出原則并歸納提取出精華。再用某種方式去整合,以幫助參加者進一步定義和認清體驗中得出的結果第五步:應用最后一步是策劃如何將這些體驗應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應用本身也成為一種驗,有了新的體驗,循環(huán)又開始了。因此參加者可以不斷進步。
3.素質拓展課程目的意義
拓展訓練課程主要目是“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它能有效提高人在體能、毅力、智慧、溝通、協作等方面素質與能力,并且可以把其升華到可能達到頂巔;它能夠培養(yǎng)參與者具有克服困難毅力、健康心理素質、積極進取人生態(tài)度、敢于挑戰(zhàn)自我極限勇氣與精誠合作團隊意識。拓展訓練活動有利于參與者個人潛能挖掘與團隊精神培養(yǎng)。拓展訓練活動目標更注重于參與者心理素質提升,拓展訓練活動所采用活動方式要有計劃性。素質拓展課程是一種著眼于受訓者基本能力全面改進、提升與增強個人及組織團隊系列優(yōu)勢現代學習、訓練方式,是中國當代素質教育實踐應用中新發(fā)展。
4.素質拓展課程體系
4.1理論課程:拓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方法,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野外)活動、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制定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我們?yōu)榱苏n程理論體系的建立,我們課程小組的老師認真仔細的研究,從我校特色石油專業(yè)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先制定了教學大綱,制定課程主要內容,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及課程教學計劃,課程主要內容有拓展在這個階段重點是完善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在校內實踐環(huán)節(jié)上重點是攀巖及拓展項目,校外實踐環(huán)節(jié)上重點是野外穿越,素質拓展課程分為理論,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三部分,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素質拓展知識,技術和技能。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同時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能力以及競爭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4.2課外實踐課程
校內實踐重點有兩個方面拓展項目以及攀巖。在實踐中重點團隊精神與個人責任感等方面的模擬訓練與教育,以拓展訓練,素質訓練,野外專業(yè)技能開展教學,為校外野外生存儲備技能,體能與心理。野外實踐內容充分利用周末時間進行、采用野外基地形式進行教學、實踐安排在秦嶺山脈,從地理位置上易于群眾性的大規(guī)模戶外登山運動的開展。
4.3課程的考核
素質拓展課程在考核中充分體現了其課程的特點,課程的考核包括理論考試好,實踐操作考試、野外實踐評定、平時表現四個部分理論考試占30%,實踐操作考試占40%,野外實踐評定占20%,平時表現定占10%。
4.4教學模式與方法
4.4.1教學模式
拓展訓練課程實施分為項目體驗、團隊分享、集體反思、引導總結、實踐應用五個部分。教師首先布置項目,然后學生體驗,體驗結束之后,每個人或選代表在團隊內部分享自己在項目過程的感受、體會、心得等,大家集思廣益,不斷反思、總結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并將其應用到以后的項目或學習生活中。整個訓練以項目體驗為基礎,回顧分享為核心,總結應用為目的。通過不斷的總結提升,可以很好的提升心智、改變行為,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4.4.2教學方法手段
進行游戲破冰,引起興趣,使其進入角色;?其次,根據拓展訓練的項目要求,將學生分為?2?~?3?組,學生自選隊長,起隊名、隊訓,組建團隊。小組在隊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協作,共同迎接項目挑戰(zhàn)。根據教學目的不同,可采用戶外拓展、室內拓展、綜合素質練習等多種訓練形式組合進行訓練,全面提高學生各項素質。
4.4.3教學環(huán)境與手段
大學生綜合素質訓練課簡稱拓展訓練,這是一種體驗式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進行很好的鍛煉。結合大學校園的實際情況,對提高大學生挑戰(zhàn)自我、熔煉團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通過體驗、反思、總結和應用四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同學們積極的自我挑戰(zhàn)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的能力,具體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給同學們帶來提高:動手能力,身心的控制能力,受挫力,溝通能力,自我的再認識、自我激勵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領導力,承擔責任、誠信、團隊合作等。
因此,大學生綜合素質訓練課的項目基本上分為三類:以個人挑戰(zhàn)為主項目,個人挑戰(zhàn)和團隊配合相結合的項目和團隊協作為主的項目。一個學期的活動應用層次上分為5部分,層次一:傳統(tǒng)的理論學習部分,有時也在室內進行;層次二:較低風險的戶外活動項目,在團隊的支持下,以個人挑戰(zhàn)為主的項目;層次三:較低風險的戶外活動項目,以團隊挑戰(zhàn)為主;層次四:較高風險的戶外活動項目,在團隊的共同參與下,以激發(fā)個人潛能,挑戰(zhàn)與戰(zhàn)勝困難的項目,尤其是對個體心理沖擊力較大的項目;層次五:較高風險的戶外活動項目,團隊接受挑戰(zhàn)。具體活動課程內容分為:高空項目、中空項目、低空項目、地面項目、心智項目、理論項目、戶外項目。
三、生態(tài)體驗下在素質拓展的意義
我們不能靠權力、紀律去做德育,而是要從內心深處、自覺自愿地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我們的道德文化素質,調整育人策略,科學優(yōu)化德育內容體系,探索豐富多彩的德育方法,真正走進體驗者的心靈世界,德育教育說教嚴重,脫離學生身心實際,收效甚微,走進了死胡同。“生態(tài)體驗式教育”正是針對這個現實問題而研究開發(fā)的教育新模式。
第一、素質拓展課程讓體驗支撐教育,防止了空洞的說教
單用“說”這一方式顯然不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會造成學生身心分離,人格分裂。而“體驗”首先把學生沉浸到切身的情境當中,讓學生獲得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銳的生命感覺,這些感覺構成了生發(fā)的基礎,有緣多趣的德育發(fā)展平臺得以搭建,為下面同道相求互動探索生態(tài)涵詠的感悟打下基礎。
第二、素質拓展課程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它訓練學生習慣于有明確目的的、連續(xù)的、有條理的工作作風和嚴明的紀律,由于學習內容豐富、實用,貼近生活,形式靈活,環(huán)境復雜,它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動要求教師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獨立完成。把教師單向傳導轉為師生共同合作來獲得知識,因此,整個教學過程改變了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學生自主型”的模式轉化,重視社會發(fā)展需要與個性發(fā)展需要的協調與統(tǒng)一。
第三、素質拓展課程體現實踐認識,感性理性
體驗活動是實踐的:需要你去做,去試,去參與,整個活動沒有一個置身事外者;體驗活動是認識:開放式對話就是對體驗的感覺表達,屬于認識;體驗活動是感性的:敞開全身感覺器官接納體驗信息;體驗活動是理性的:體驗者的反思性表達和專家的引領提升能將你帶到一個理性認識的新境界。
第四、高校開展素質拓展課程是實現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有效手段之一
《指導綱要》指出:“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經常參加和組織野外活動,它是高校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能參加有挑戰(zhàn)性的野外活動,是高校體育課程的發(fā)展性目標之一?!吨笇ЬV要》還指出: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野外生存生活課程強調健身性、挑戰(zhàn)性、終身性和實用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具有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等特點,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和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同時可以解決因高校招生人數快速增長而引起的場地設施的不足,極大地拓展了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符合《指導綱要》提出的拓展體育課程內容的基本精神。
參考文獻:
[1]張臣;構建《素質拓展》課程體系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武玉潔高校素質教育與“素質拓展計劃”的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3]田明亮;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之研究(二)——素質拓展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S2期
[4]萬慶慧;張愛谷;;高校素質拓展與三生教育結合教學方式探析[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2年09期
[5]馮偉;依托校地合作機制,構建素質拓展平臺[J];教書育人;2013年09期
[6]姜曉梅,黃桂珍;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拓展”教育探析[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7]李寧,潘文浩;高校大學生如何開展素質拓展活動[J];遼寧商務職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羅文娟,白勇;高職高專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及網絡化管理[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9]王娟;高校學生素質拓展與素質教育思考[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陳娟;周靜;關于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幾點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