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清
【摘要】本文通過“DNA分子的結構”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呈現(xiàn),初步嘗試利用寧夏教育資源公共平臺教學助手、希沃白板、希沃助手、QQ影音等軟件完成交互式課件的制作,旨在開發(fā)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為中學生物教學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字】交互式;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
近幾年,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也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課堂教學中將微課在線學習、智能檢測、課后作業(yè)等與希沃軟件結合在一起,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操作性體驗,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云校家教學助手就非常實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許多概念、微觀結構、復雜生命活動,都是造成學生理解困難的因素,將這些內(nèi)容制成微課,可以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1 ? 教材內(nèi)容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2節(jié)內(nèi)容,它由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內(nèi)容構成。DNA分子的結構是高中生物遺傳部分的基礎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和“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以后,從分子層面認識遺傳的本質(zhì),為后面學習DNA分子的復制、基因的表達、基因突變等內(nèi)容打下理論基礎。
2 ? 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采取多種教學形式,重視“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達成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基于這個理念,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并沒有按照教材中的順序:先介紹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的研究歷程,再概述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最后讓學生動手嘗試建構DNA雙螺旋結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理解。而是將科學史和模型構建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的主動探究與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對科學家的實驗展開分析、研究、預測,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科學家曾經(jīng)遇到的問題,并積極思考如何解決。依據(jù)所學,逐步探究如何構建脫氧核苷酸、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從而一步一步地構建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通過探究構建模型的過程,學生就會自然地了解DNA雙螺旋結構的基本內(nèi)容,同時還體驗了科學家的研究歷程,能夠?qū)W習到科學家善于捕獲分析信息和嚴謹?shù)乃季S品質(zhì)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然后以構建好的DNA模型為依托,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問題分析模型、主動探究得出DNA結構的有關知識,再由學生總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由于考慮到這個模型可以很好的解答遺傳信息多樣性,所以最后讓學生比較不同的DNA分子結構,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樣性的原因。
3 ? 課堂實錄呈現(xiàn)
導入:播放視頻《啥是佩奇》,激發(fā)學生興趣。
師:視頻中這位淳樸的農(nóng)村老人在不經(jīng)意間其實運用了生物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模型構建。請同學們回憶模型的分類有哪些?
生:物理模型、數(shù)學模型、概念模型
師:剛視頻中的佩奇屬于物理模型。下面我們一起一起對照物理模型構建的一般步驟回憶視頻中的細節(jié):①明確問題;②收集信息;③確定建模的材料和用具;④制作模型;⑤檢查和修正;
過渡: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DNA分子的結構,來親自體驗DNA雙螺旋模型的構建。
新課:
一、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師: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發(fā)現(xiàn)DNA的結構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故事的起因要從1951年說起,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在一次會議上展示了一張DNA的X衍射圖譜,給沃森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同年秋天,他遇到了同樣對DNA結構著迷的克里克。相同的學術愛好和不同的知識背景,讓兩個年輕人走到一起,為后人創(chuàng)造了一段佳話。就讓我們回到當時那個年代,跟隨科學家的腳步一起去構建DNA分子的結構模型。
【學生活動一】構建4種脫氧核苷酸模型:
資料1:當時,科學界對DNA的認識是:DNA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A、T、C、G4種堿基。1930-1934年,美國科學家列文證明了堿基與糖類可結合成核苷,核苷中的糖再與磷酸相連接形成核苷酸。
要求:根據(jù)課前發(fā)放在云校家“課前導學”里的資料1嘗試4人小組利用教具,拼接完成4個不同的脫氧核苷酸。并在紙上標出相應的名稱。
師生互動:(利用希沃助手中的拍攝投屏功能將各小組的模型照片發(fā)到屏幕上)找出錯誤并改正。
【學生活動二】:建構脫氧核苷酸鏈模型:
資料2: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該如何連接呢?當時的科學界已經(jīng)知道:一個脫氧核苷酸中的脫氧核糖會和另一個脫氧核苷酸中的磷酸連接。
要求:4人小組根據(jù)資料2先完成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連接;繼續(xù)完成4個脫氧核苷酸間的連接,使之成為一條鏈。
師生互動: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讓學生代表在白板上演示脫氧核苷酸的連接方式。并利用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進行點評,展示正確的連接方法。
【學生活動三】:建構脫氧核苷酸鏈之間的連接模型:
資料3:沃森和克里克根據(jù)DNA衍射圖譜的有關數(shù)據(jù),推測出DNA分子不止一條鏈,他們不斷嘗試,先后建構了三鏈、雙鏈幾種情況的模型。后來,他們拋棄了三鏈的模型,最終鎖定了雙鏈結構。
過渡:究竟是哪一種模型的連接方式呢?
資料4:化學研究表明:堿基疏水,脫氧核糖和磷酸親水,而DNA分子在細胞內(nèi)始終處在水環(huán)境中。
【電子白板演示講解】(利用希沃助手中的拍攝投屏功能將各小組的模型照片發(fā)到屏幕上)拖動演示DNA雙鏈的位置關系,邊演示邊講解,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了解DNA雙鏈的構建過程。
過渡:在確定了連接方式后,新的問題也隨即產(chǎn)生,若堿基排列在內(nèi)側(cè),堿基之間又該如何相互連接呢?
師:利用電子白板的“書寫”和“圖畫”功能,邊演示邊講解:開始時,沃森和克里克安排了相同的堿基進行配對,即A與A,T與T配對。但是,有化學家指出這種配對方式違反了化學規(guī)律,于是,DNA分子結構的研究陷入了“僵局”,而恰在此時,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學家,為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帶來了希望……
資料5:1952年,生化學家查哥夫訪問劍橋大學,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過渡:沃森和克里克根據(jù)查哥夫研究成果重新修改堿基的配對方式,如果你是他們的話,你會如何修改呢?
【學生活動四】:對模型進行檢查和修正:
師生互動:(電子白板演示講解)利用“板擦”“書寫”等功能對原來的雙鏈DNA模型進行修改。修改堿基配對的方式,讓A與T配對,C與G配對,構建出新的DNA模型。
而堿基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二、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觀察視頻《DNA分子的結構特點》討論以下問題:
(1)DNA分子中外側(cè)由什么連接而成?內(nèi)側(cè)是什么?
(2)兩條鏈之間堿基的連接有什么規(guī)律?
(3)構成DNA的兩條鏈有怎樣的關系?
師:利用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補充
三.DNA分子的結構特性:
師:DNA中只含有4種脫氧核苷酸,想想它是如何儲存足夠量的遺傳信息呢?
生: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
師:每個小組的DNA模型都不一樣,說明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就特定的DNA分子呢?
生:DNA還具有特異性。
總結:利用電子白板的“錄像”功能,將本節(jié)課的講授過程全程錄像,在進行“課堂小結”時進行播放,幫助學生更好的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完成拓展訓練】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由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完成相應的規(guī)律總結的內(nèi)容: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1)、DNA分子是由 ? ? ? ? ?條鏈組成,按 ? ? ? ? ?盤旋成規(guī)則的 ? ? ? ? ?結構;
(2)、 ? ? ? ? ? 和 ? ? ?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cè),構成基本骨架,
排列在內(nèi)側(cè);
(3)、堿基通過 ? ? ? ?連接成堿基對,并遵循 ? ? ? ? ? ? ? 原則,
與 ? ? ? ?配對, ? ?與 ? ? 配對。
4 ? 思考與建議:
通過本案例,通過云校家授課助手輔助教學,把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活力,在多個學生活動的設計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驗與學習效果評價,能及時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符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要求。學生親自體驗構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對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很大幫助。高中生物教材中常有利用科學史素材還原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構建概念、訓練思維、提升情感態(tài)度。應用模型與建模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基于生物學事實及證據(jù)運用的科學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與能力。
陸游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運用模型和建模的方法去探討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不應只是一句空話,更應在課堂中真正落實到實處,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利用這些素材主動進行模型構建,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模式的出現(xiàn)為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為中學生物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網(wǎng)絡個性化學習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朱振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4-55
李佩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展及其在科學史中的源流[J].自然辨證法通訊,1979(4):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