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1918年8月,一座西洋古典風格的大樓在北京沙灘的漢花園拔地而起。大樓主體采用赭紅色的磚砌成,青磚窗套,紅瓦披頂。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紅樓”,這里是國立北京大學的文科、圖書館及校部所在地。
蔡元培擔任校長后的北京大學,集中了中國一批有近代意識的新型知識分子,使得這里成了新文化運動的重地。設(shè)在北大紅樓一層的圖書館和李大釗的辦公室——圖書館主任室常常聚集著一群關(guān)心國家命運與前途的知識分子和學生。他們在北大紅樓不僅討論學術(shù),還討論救國的思想和方案。
以北大紅樓的圖書館和圖書館主任室、《新青年》、《每周評論》、大學課堂為主要陣地,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傳播,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心中播下了進步的火種。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常是青年學生談?wù)摰闹饕掝}。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北大紅樓成立。在秘密狀態(tài)下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實際成為當時北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其成員多是五四運動中的骨干和積極分子。
研究會通過收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舉辦座談會討論、組織出版工作等,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員發(fā)展很快。
1920年10月,在北大紅樓一層東南角的圖書館主任室,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組織。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二,北大紅樓在1961年即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