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揚斯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是在以19世紀中國社會的性質、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中國爭取民族道路的情況下形成了中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中國作為典型分析,研究中國的生產方式,為東方社會理論提供了案例支持。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為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世界歷史理論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他們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對中國問題給予評價要求完全消滅私有制,肯定中國社會主義必然出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類解放的角度,站在被壓迫民族的立場上,對中國革命作出了正確的預言。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指出未來中國社會主義必將獨具特色,認為東西方文明并駕齊驅,交融互補。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鴉片戰(zhàn)爭是切入點,對其影響作出了深入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是對當時中國社會做的精辟分析和批判。
【關鍵詞】中國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
一、馬恩研究中國問題的理論之基
其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整體倫之后,確立了新的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起初對于世界歷史的認識是青年時期,馬克思在《青年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就已經表述了自己為人類幸福事業(yè)奮斗終身的理想,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世界情懷。而后,在《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重點強調了實踐在物質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重大轉變,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世界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歷史形態(tài)的演進規(guī)律,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又經歷了一個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開始將世界經濟不發(fā)達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狀況納入考察范圍之內,進一步充實了世界歷史理論體系。在《資本論》中,批判和反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最后,晚年馬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運用了世界歷史的眼光分析東方社會的問題,將整個理論豐富的更加完整。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表,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誕生。“不是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 i。世界歷史理論是一種總體上的演進過程,其生成也是各民族、各國家的交往歷史。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和把握全球化以及當代社會的變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總體性原則,將其作為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的范式,馬克思恩格斯將各民族,各區(qū)域做為全球的各個部分進新觀察和解碼的方法論,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即任何事物除了本身事件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內涵。因此,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社會,脫離世界的民族都是無法獲得永恒和持久的發(fā)展的,各民族只有突破各民族間的障礙和差異,主動走向開放,才能在世界交往中引領時代的潮流。
其二、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將東方社會作為典型來進行研究,俄國、印度、中國作為東方社會中占據世界上人口的國家,引起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興趣,他們將其作為樣板,結合摩爾根、科瓦列夫斯基、梅恩等人的提供的有關人類學的相關資料和實證研究,對東方社會的歷史和當時的現(xiàn)狀展開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創(chuàng)立來東方社會理論。明確指出廣大東方國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存在嚴重不匹配的情況,高度發(fā)展的東方文明與封閉落后的經濟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這種獨特的現(xiàn)象決定東方國家可以而且必須吸收西方先進。俄國爆發(fā)革命以后:“俄國社會究竟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度到共產主義社會,還是推翻農村公社制從社會主義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唯一可以明確的是俄國必定可以形成新的發(fā)展模式,從而實現(xiàn)大反超” ii至于通過什么途徑,還要結合俄國具體的革命實際情況才能最終做出選擇。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東方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對以俄國、印度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社會進行科學考察之后,說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生矛盾性變革的后發(fā)國家縮短生產陣痛的可行性方案是利用已有的先進文明成果,進行前資本主義發(fā)展,但是這并不表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無法根據自己的民族特色來設計創(chuàng)造自己的社會發(fā)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借鑒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果只是一種增強民族抵抗力的手段和工具,并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東方社會理論是廣大落后國家擺脫殖民控制、實現(xiàn)后發(fā)趕超的有力依據。
二、馬恩的初始之觀
其一、19世紀30-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尖銳的指出古代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恩格斯說:“按本性是對抗的、包含著矛盾的過程,每個極端向它的反面轉化,最后作為整個過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根據辯證否定的規(guī)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中國的君權神授的君主專制體制是中國歷史的演進樣式,認為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王朝歷史是一種波浪式的曲折前進過程,在秦國時期,以牛耕田的方式是富國強民的典型樣板。到了漢代,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不斷提高。這一時期,隨著趙過代田法的運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到了明清時期,為了適應人口增長,南方的長江流域出現(xiàn)了一年兩熟制,但是農耕文明還是具有致命的入弱點,一方面,大量的勞動投入換來的是很低的產量,這樣的農耕技術無法使得農業(yè)有突破性的進展,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使得中國與世隔絕,這就為中國落后于世界先進的腳步留下了后患。
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中國古代的三大發(fā)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國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而且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充盈給予了巨大的幫助。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古代的三大發(fā)明不僅代表了中國科技發(fā)明的最高成就,對古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效應。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等大大加速了歐洲的文明進程。1861年-1863年《經濟學手稿》高度贊揚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三項偉大的發(fā)明,他們認為這是中國人的偉大成就,并且種種成就勢必在西方現(xiàn)代文明進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視為撬動中世紀宗教社會,迎接資產階級時代的最輕杠桿,他們指出:“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iii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zhàn)爭》中說到:“一系列的發(fā)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歷史的就是火藥。” iv火藥的發(fā)明不僅改變中國的作戰(zhàn)方式,而且有力地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
其三、中國古代的印刷術在歐洲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一些國家的天主教會利用雕版印刷術印制紙幣的技術,美國作家阿西莫夫指出:“如果沒有印刷術,這場科學革命也許是不可能的。”1863年馬克思在對恩格斯的信中對中國印刷的巨大科學價值予以了極大的肯定,他們認為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是資產科技發(fā)展必要的前提。v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發(fā)明之一,對西歐的航海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開拓了西方的殖民市場,對于歐洲建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網,開辟東方航路、建立殖民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梢哉f指南針是人類進入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以來世界通過大規(guī)模經濟文化交流邁入近代文明的先決條件。西方學者亞布這樣評價:“羅盤針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發(fā)明,它開放我們的眼界,領導我們到世界主義?!?vi
三、停滯的文明
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60年代研究中國問題上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本原因:封閉自守的政策導致自身處于隔絕的狀態(tài),腐朽的清王朝不愿與外界聯(lián)系,正如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的空氣便必然被解體一樣。近代中國處于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世界歷史大環(huán)境下對中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近代中國的評價就是停滯的生產方式。
(一)抨擊資產階級的殖民掠奪
馬克思和恩格斯憤怒的聲討了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fā)動的“海盜式”侵略,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在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zhàn)爭和人民戰(zhàn)爭,深信這個偉大而古老的國家必將為東方各國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帶來新的曙光。
同一時期中國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研究了中國革命的態(tài)勢,運用了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當時中國的時局,揭穿了殖民主義國家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譴責了他們對中國掠奪的罪行,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又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戰(zhàn)略原則出發(fā),指出這樣的運動是保衛(wèi)國家的正義戰(zhàn)爭,指出這樣革命的火把在歐洲大陸的普遍危機引爆以后,就會發(fā)生歐洲的政治革命甚至是世界革命。
在馬恩的研究中,亞洲社會在過去的歷史階段中,曾經是一個停滯的社會,是近代亞洲社會的主要特征,而他認為中國的這種停滯是由于中華民族延續(xù)了幾千年的不夠發(fā)達生產力的阻撓,使得新的文明無法滲入造成的,這種停滯也不等于停止,停滯會導致社會進行一種自循環(huán)的運動,而社會的運動和發(fā)展是能夠在合適的時機和刺激前進的。所以馬克思得出的結論就是政治層面的停滯性就是表現(xiàn)為政治制度的腐朽,這必然是加速中華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但馬恩對近代也不是持全面否定的態(tài)度,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爆發(fā)性,從革命的層面找到了突破口。
(二)對中國革命的肯定
由于馬恩看到中國革命爆發(fā)的曙光,認為東方社會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享有人類先進文明成果,所以中國作為東方社會的大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指出了就只中國道路的良方,就是擺脫偏見,敢于破除西方的模式,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才能實現(xiàn)后發(fā)趕超的可能。馬恩將未來中國稱為具有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是對未來中國社會的科學預見,馬克思在文章中論述了中國將成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大國,又科學的遇見中國社會主義的出現(xiàn),甚至給民族去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華共和國。由此可見,馬恩認為未來中國不會走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
四、啟迪了落后民族的復興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對中國社會的研究一直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的理論立腳點就是人類或是社會化了的人類,晚年馬恩不僅對自己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進行分析,還十分關注東方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他們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是心懷世界和人類的大家。馬恩的這種格局和情懷啟示我們要拋棄狹隘的民族和地域觀念,審視人類共同發(fā)展,打造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建立合作、共贏、和平、發(fā)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歷經千辛萬苦走出來的道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只能夠探索出來的。要是在近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史和近兩個世紀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總結出來的。這樣的道路來之不易,站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要堅定不移的沿著這條路繼續(xù)走下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獨行奠定扎實的根基。民族復興夢的實現(xiàn)始終要靠中國力量的凝聚,“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vii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民族復興運動不僅對落后民族自身意義深遠,還會促進資本主義國家內工人運動解放的發(fā)展,是推動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運動振興的積極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從來不孤立的看一個問題,尤其是民族復興運動的獨立和復興的問題,1861年的波蘭運動爆發(fā)的反對沙皇俄國的民族起義促成了第一國際的成立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我們波蘭兄弟的利益,現(xiàn)在應該見諸行動了;并且像我們在座的德國民主主義者向波蘭民主主義者伸出手來一樣,所有德國人民將慶祝在第一次戰(zhàn)斗的戰(zhàn)場上同波蘭人民結成同盟,因為在這次戰(zhàn)斗中,我們共同的力量將戰(zhàn)勝我們共同的壓迫者?!?viii
蘇東劇變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不僅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力量的削弱,更對人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些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了悲觀,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信仰,馬恩的復興思想告訴我們,當前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一場社會主義運動,這二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爱敼伯a主義事業(yè)遇到了挫折,面臨困難時,當馬克思主義者不得不在逆境中苦斗時,又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堅定的革命一直,有無迎接挑戰(zhàn),走向光明的信心和勇氣,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 ix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使中國成為振興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將對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積極影響,我們每一個階段性勝利都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勝利,都會給全世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以巨大的鼓舞,并且都將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的振興提供強大動力。
注釋:
i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ii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9
iii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iv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1
v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2
vi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vii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12
viii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ix 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04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6]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
[7] 顧海良《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8] 靳輝明、榮劍《超越與趨同—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及其當代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9] 江丹林《馬克思的晚年反思,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10] 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