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君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強盛,文化成為彰顯國家軟實力與國際形象的內在屬性,因此弘揚與傳承本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勢在必行。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與輸送基地的學校,主動承擔起這一教學重任,并滲透到了各個學科中,旨在讓學生浸潤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為文化傳承人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初中地理課程為例,嘗試探究傳統(tǒng)文化如何滲透到地理課堂中。
關鍵詞:初中地理 傳統(tǒng)文化 滲透途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26
中國作為流傳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之悠久,文化之豐富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如何讓這份“遺產”傳承下去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實際上,除了形式上的宣傳外,傳統(tǒng)文化自身有著強大的魅力,只需要稍加滲透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考慮到初中生年齡特征、學習能力,使用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十分有必要。具體如下所示:
一、故事浸潤,寓教于樂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詩詞歌賦,曲藝雜談,還是服裝、飲食、節(jié)日、建筑都獨一無二、充滿個性,令人贊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很多,而筆者較為青睞的是故事傳授法,即借助一個個趣味十足,形象生動,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故事來強化學生記憶,增加教學趣味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如,在學習《從世界看中國》時,教師可以用故事講述我國疆域形成史、人口發(fā)展史以及56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故事,讓學生在趣味橫生的故事中了解到秦漢至明清疆域范圍以及在不斷變化的政區(qū)制度;同樣是借助故事,學生可以了解到藏族、回族、滿族、新疆維吾爾族、壯族等充滿民族特色、彰顯民族風貌的小故事,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也是重視人文教育,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
二、情境吸引,感同身受
情景教學法是當下較為盛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它需要教師發(fā)揮自身素養(yǎng),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出一些充滿感情色彩、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引發(fā)其思考,降低理解難度,提升綜合素養(yǎng),用情境吸引學生,能讓其感同身受,產生共鳴,這一點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成績顯著,效果明顯。
學到《河流和湖泊》這一內容時,筆者以一個問題情境引出了本課的教學主題:為什么我們被稱為黃河兒女?從這一稱謂上可以看出什么?繼而帶領學生學習了我國河湖的基本情況。等到課堂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筆者又創(chuàng)設了歷史情境,讓學生化身為“黃河治理官”來紓解黃河淤塞、斷流等問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黃河的重要性,加強作為黃河兒女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筆者想要學生深入其中,感同身受,為治理黃河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實踐體驗,深化文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個“真理”,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fā)生、發(fā)展下去,終有一天傳統(tǒng)文化會消逝在人們的眼前,因此打破文化距離感,增加實踐體驗活動成為傳承文化的有力舉措。
學到《祖國的首都——北京》這一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自己上網或查閱資料了解首都北京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名稱的幾經變化,用實踐活動加深對北京的了解。再如,學到《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這一課內容時,其特產、服飾、文化都是學生需要了解的文化,為此筆者特意邀請了專業(yè)人員前來講解,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程度,幫助其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魅力。
綜上,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且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只是大家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顆傳承的熱心?;诖耍P者以初中地理課程為例,嘗試探究課堂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終有所獲,如上所示,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王燕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新校園》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