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者引領了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啟蒙運動,標志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的思想初步展開了人學的思想。智者學派的人學思想具有普遍性,而現(xiàn)代個人主義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受到部分專家及學者的反對,也正因此忽視了個人主義其本身具有的進步性。
關鍵詞:智者學派;人學思想;個人主義;局限性;進步性
公元前五世紀中葉以后,古希臘產生了智者學派,他們將“人”作為研究的核心,最早體現(xiàn)了西方人文主義精神。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xiàn)。而與之同時代的蘇格拉底更加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智者學派的哲學思想承前啟后,并且初步將哲學的視角指向了人,這也就逐步推動了個人主義的興起以及進一步的發(fā)展,然而個人主義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也使它的發(fā)展歷程受到人們的否定。
一、萌芽初現(xiàn):智者學派的人學思想
智者學派初步將哲學的視角指向了人?!爸钦甙褜ι裨捠澜缬^的批判引向社會政治領域,把哲學的自然由原初的‘自然’轉向了人事。”[1]智者學派可以說是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他們完成了對原有哲學的否定,為人類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它們構成了哲學發(fā)展內在邏輯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盵2]
智者們雖然注重社會和人生問題,扭轉了哲學研究的方向,但是卻高揚個體,推崇感覺,導致了對普遍、理性和確定性的貶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詭辯論或懷疑主義,因而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3]因此,智者學派的哲學思想對人的認識上,就是認為人的感性意識是本質?!霸谶@里,人與自然(萬物)相對立,即人作為主體與客體相對立,‘我’是一個設定者從而也是一個否定者,因為‘我’是超出主體和客體相統(tǒng)一這一運動的環(huán)節(jié)之外?!盵4]
也正是由于智者學派的人學思想片面的膨脹了人的感覺和感性,過度重視了人的主觀判斷,忽視、貶低甚至否定了人的理性本質。但是智者學派這種樸素的人學思想奠基了蘇格拉底的人學轉向,同時也對后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從這時起,個人主義逐漸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雖然在當時以及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個人主義”這個概念還沒有提出,但是個人主義已經通過智者學派樸素的人學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表現(xiàn)了出來。
智者學派的人學思想為個人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礎以及發(fā)展平臺,但是智者學派思想中對于個人感覺和感性過分的強調也造成了個人主義日后發(fā)展中的局限性,也正因為個人主義在“利己”這方面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大一部分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個人主義的合理性,不能批判而客觀地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人主義。
二、人的覺醒:個人主義的興起
約公元前五世紀,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它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自身所屬的社會的審判者,人有資格有力量也有權利重新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tǒng)治之下西方人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我們有理由把智者運動看作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濫觴,而把普羅泰格拉視為西方第一次啟蒙運動的先驅。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經歷了長久的文化積淀和民族文化的洗滌。重視人、尊重人的自由選擇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但這并不代表“個人主義”就是人類道德社會中發(fā)展的制高點。相反的,個人主義的片面性以及極端性也使它成為文明社會道德所不齒的一種行為主義。
三、道德污點:個人主義的局限性利己主義
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先于集體的存在,個體的性質決定集體的性質,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任何集體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于個人利益發(fā)展起來的。它可以意味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個人利益,罔顧他人和社會利益。
個人主義是一種經歷了長久文化積淀和民族文化洗滌的文化傳統(tǒng),但是由于個人主義過于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這樣它就很可能成為使每個人相互之間為了各自利益而產生矛盾、沖突,并最終破壞社會和諧的禍根。
馬克思早就明確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痹谌魏紊鐣?,人們的物質利益是不可否認和忽視的客觀存在,對物質利益的關心和追求是推動人們一切社會活動的客觀動因,也決定了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人也是一個“利己主義者”。
個人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個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導致人類個體失去了他在社會中的意義,進而導致整個社會群體的相繼混亂。集體的混亂也會導致個人意志的不穩(wěn)定性,這又進一步造成集體的分離瓦解。
四、釋放天性:個人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及合理性
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一命題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說”提出了懷疑,它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fā)展為基礎,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他把社會和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的選擇。這一學說為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其價值在于肯定人的感覺是判斷一切的準繩,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從而樹立了人的尊嚴與權威,體現(xiàn)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在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運動中,資產階級以理性為基礎,以個人的思想自由和信仰為基礎,制定了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教教義。
例如在整個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個人主義傳統(tǒng)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從而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社會的大發(fā)展。
個人主義的時代進步性在于:個人主義是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礎,它包括尊重和維護個人自由,堅定維護并尊重私有財產,堅決保護個人權利和利益,在此基礎上形成平等觀念和理性共識。
五、總結:對個人主義的評析與反思
通過上文對個人主義的闡釋和分析,筆者認為個人主義不只是資產階級的價值觀,更是人類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主義是針對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系的一種觀念體系。但個人主義也不是靜止不變的教條,而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有著豐富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思想體系。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7.
[2]外國哲學編委會.外國哲學(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2.
[3]張志偉.西方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74.
[4]包國祥.古希臘文明與人本主義思潮初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4).
作者簡介:黃志勇(1975年12月-)男;漢;本科;籍貫:陜西武功縣;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圖書館,文學,生態(tài)等系列。
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 青海 西寧 8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