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楊婧鐘情于琵琶,緣于父母在新婚蜜月時,欣賞到了敦煌莫高窟壁畫《伎樂圖》中“反彈琵琶”的絕美畫面。于是,當楊婧還在母親腹中孕育時,她就成為了被賦予眾望的“小樹苗”,學習琵琶的培養(yǎng)計劃也已在父母的腦海中勾勒出了藍圖……
母親的心愿
孩子的緊箍咒
楊婧5歲,開始了學琴之路。
“除了練琴,童年幾乎沒有其他的記憶。只有當琴藝得到贊美時,才會收獲一份小小的開心。但是等到下一次上課、練琴的時候,又會覺得自己是一只被關(guān)在籠子里的小鳥,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擺脫和逃離?!谩謳缀醭蔀槲矣變簳r代的魔咒,青年時代的緊箍咒?!?楊婧回憶道。
“一扇斑駁的黃色木門,里外都有彈簧。老師一手拉著我,我拉著母親,我們一起從這扇門走進去?!笨上攵?,那個時期對于楊婧來說,學習琵琶是無奈之中暗藏著些許的甜蜜,甜蜜之中又充斥著難言的“苦澀”。
時光交替,歲月更迭,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婧品味到了音樂的真諦,也體恤了當初媽媽 “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她懵懂覺得這些應(yīng)該是琵琶帶給她的,更多的是對音樂的領(lǐng)略、對藝術(shù)的理解,以及對審美的獨特把握。經(jīng)過大學生活的歷練,她逐漸明白了自己所背負的希望和所肩負的責任:“對于音樂,我必須要做好?!?/p>
感恩一路明師
將愛一脈相承
在成長的道路上,楊婧最感謝一路陪伴她的老師們:楊靖老師、宮亦木老師和任宏老師。老師們不僅向她傳授音樂的各種本領(lǐng)和技術(shù),還在言傳身教她許多做人的道理,用愛的方式教育了她很多年。而這些經(jīng)歷,讓楊婧從小就很向往教師這份職業(yè),她希望以后能夠像自己的老師一樣,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去幫助他人,傳播音樂,傳承樂器藝術(shù)。
2008年,還在大學校園的楊婧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位學生,她品嘗到了當老師的不易。她堅信學習音樂沒有捷徑,必須培養(yǎng)、歷練堅韌的優(yōu)秀的品質(zhì)。在教學過程中楊婧發(fā)現(xiàn),雖然優(yōu)秀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但對音樂敏感、善于把控節(jié)奏的學生并不是太多??梢?,對音樂的通曉、對韻律的感知、對藝術(shù)的修養(yǎng)等并非是僅靠天賦就能理解和掌握的,還必須依靠堅韌的意志品質(zhì),堅持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方能有所成就。
現(xiàn)在的楊婧,已經(jīng)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下至4歲的小童,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她都教過,面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她都有一套教學的方法,將因材施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在實際的教學中。面對廣大的琵琶學習者,通過音樂的方式與他們進行內(nèi)心的交流,在音樂中認識對方,理解對方的思想與情感。在琵琶專業(yè)教學領(lǐng)域,楊靖這些年教過不少學生,也遇到不少困難和挫折,但始終沒有打敗她對音樂的那份熱愛和對事業(yè)的堅持。
技術(shù)不是一切
音樂傳遞情感
除了講述一些教學方式,楊婧談的最多的還是音樂與人的關(guān)系。在教學中她遇到很多學生和家長,總是有這樣活著那樣的溝通方面的問題。其實,只要把情緒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擺端正,無論是童孩還是成人都會在音樂中有所收獲,獲得幸福與快樂。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長?只要耐心聆聽,就能在音樂中找到答案。
“要學會與自然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己相處、與周圍的一切相處?!边@是楊婧在音樂生活中得到的感悟,她稱音樂是她保持青春活力的秘訣。音樂最重要的就是傳遞人的情感,就像對大師的定義,不只是彈得快、彈得熟就是大師,真正的大師是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中并準確、完美的表達出來,或是把眾多人的情感通過音樂中體現(xiàn)出來,并讓所有人都感受得到。優(yōu)雅、浪漫的音樂傳達的是內(nèi)心的清雅寧靜、永恒的夢想;跌宕、起伏的音樂宣泄的是內(nèi)心的焦躁不安、惶恐膽怯;落寞、傷感的音樂透露的是內(nèi)心的無奈苦澀、命運悲戚。相同的音樂,不同的情緒,楊婧都能一耳聽出。
師父領(lǐng)路徒弟學
內(nèi)在因素最重要
在談到專業(yè)的孩子和業(yè)余的孩子在培養(yǎng)上有什么區(qū)別時,她稱這個問題過于寬泛,二者在起初階段的培養(yǎng)并無很大差距。起初階段都是按興趣愛好來培養(yǎng),等到考中學的時候才逐漸劃分開來,有的孩子由于課業(yè)壓力,無暇顧及音樂學習,最終不得不放棄;有的孩子精識樂理,義無反顧地選擇走專業(yè)的道路。一些選擇專業(yè)之路的孩子,需要在學習等各個方面有更強的能力,以及抗壓能力,來應(yīng)付超負荷的專業(yè)備考和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
楊婧認為,在學生學琴初期,老師悉心教學占百分之五十,孩子認真練琴占百分之三十,孩子的天賦和父母的督促各占百分之十。在這個階段,遵循"勤能補拙"的原則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在學生考上音樂學院的后期,天賦就會占更大的比重。因此,在練琴的方法上就顯得很重要。一個好的老師,會運用科學的方法縮短練琴的時間,提升練琴的效率,并且讓學生自信倍增。當學生遇到困難無法再繼續(xù)演奏下去的時候,老師不是讓學生自己一遍一遍地練,而是告訴學生為什么出問題,教會學生改正這個問題的方法,告訴學生再練多少遍就可以達到熟練的程度。她希望學生要進行有變化的練習,練一年兩年都沒有什么變化,不是方法出現(xiàn)問題,就是學習缺乏主動性了。當學生看到一個目標,比如老師彈琴彈得好,就要鼓勵她有一天一定會成為楊老師那樣的人。學習考驗的是主動性,培養(yǎng)注重的是針對性。楊婧說:希望脫離老師之后,學生能用同樣的方法應(yīng)對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
很多老師也經(jīng)常和楊婧探討如何處理好與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因為老師的技術(shù)不過硬、不夠自信,以及在精神層面沒有引導好家長,老師就無法在孩子學琴的路上有話語權(quán)。有不少老師教不了孩子是因為家長比較難以溝通。做為一個專業(yè)的琵琶老師,楊婧要求必須按老師要求的去做。要么你跟我走,要么你選擇離開,在這一點上絕對不能將就學生和家長。她認為教學生不是教出多么有能力的學生,而是讓多少有能力的學生跟著你學。對于楊婧來說,每一個來學琴的孩子就像孵化的魚子一樣。每當有的孩子在中途遇到課業(yè)負擔比較重,或是因上課距離太遠等客觀原因放棄學習,她都會落寞很長一段時間。她說:這種感覺就像自己孵化出來的魚子壞掉了,會讓自己心疼不已。
琵琶融入人生
把熱愛融入生命
楊婧在這些年都會主動幫助一些殘疾兒童學習音樂并分文不取,讓這些生來不幸的孩子,能因為音樂變得有幸福感。為了不讓孩子承受費用的負擔,楊婧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琴,并親自教學。
楊婧已經(jīng)擁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但她仍然注意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視野,學習不同時期的音樂,了解不同時期音樂人背后的生活,她認為只有這樣,自己演奏的每個音符才會充滿生命力,每個樂章才能嵌入自己的生活。在琵琶的事業(yè)中,她也從不知疲倦。
楊婧把自己融入進了琵琶。她說:“我把專業(yè)干成事業(yè),把熱愛融入生命”,這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觀點;“熱愛不求回報,音樂缺一不可”,這是一種生活理想,也是一種堅定信念。
今年的8月14日晚,楊婧將會帶著她的愛徒們,在中央民族樂團的民族音樂廳用琴聲娓娓道出她的心路歷程,向觀眾展示她的教學成果。
從楊婧身上,可以看到激情,看到堅持,也能夠充分感受到她從少到長將藝術(shù)、音樂和琵琶融入骨子里的那種熱愛。世俗于她,已為浮云,可堪回首,自相難忘;音樂于她,珍貴無價,一路向前,滿載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