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沉迷于吳中山水訪古探幽,每逢周末,必去山里,風雨無阻。尤其熱衷于摩崖石刻,常常發(fā)動一群人進山尋找,大有找不到一方誓不罷休之勢。差不多五年間,共找到600多方古摩崖,其中最多的當屬民國元老李根源,不過還有一個黃安濤,居然有12方之多。
黃安濤(1777-1847),浙江嘉善人,字凝輿,號霽青,醫(yī)家黃凱均之子。嘉慶十四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廣東潮州知府,護理廣東惠潮嘉道。
黃安濤旅游好留“鴻爪”,喜題“到此一游”。道光乙巳年,黃安濤69歲,他來了吳中八日游,寫了《吳下尋山記》,記述了每天的游歷,包括天氣、交通、人員、景致等,還有就是摩崖留名。
我細細研讀了游記,黃安濤在吳中留下的摩崖有17方之多。按照他的旅游線路,這些摩崖分別位于支硎山(吾與庵、觀音洞和放鶴亭)、靈巖山(崇報寺和西施洞)、穹窿山(集仙居山后、望月臺和寧邦塢)、東山(莫厘峰頂)、西山(林屋洞雨洞口、雨洞中、石公山歸云洞、寂光洞)、堯峰山(龍洞、□□臺)(引自2004年12月版《吳中小志叢刊》,原文未作點校說明)和光福(龜山觀音泉、石嶁萬峰臺)。除了靈巖山崇報寺一塊事先安排工匠題刻之外,其余16方都是游覽當天所刻,堯峰山的2方甚至還是“秉燭”而刻??鄢诖隙冗^的第一天和因雨未刻的上方山的第四天,16方摩崖實際上是在六天內(nèi)完成的,有兩天每天題刻了4方。這么短時間,游覽這么多地方,題刻16方摩崖,可不像現(xiàn)在拍拍照發(fā)發(fā)朋友圈那么簡單。那么,黃安濤是怎么做到的呢?
黃安濤在他游記的自序中說:“山游,閑人事也。天下不少閑人,而游者卒少,無濟勝具及資斧且弗論,大率乏性靈與興會耳?!秉S安濤不僅有閑有錢,有身體有心情,有幸的是,他還遇到了絕佳游伴——顧沅。
顧沅(1799~1851),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字澧蘭,號湘舟,清代學者、書畫家、藏書家。道光間官至教諭。顧沅比黃安濤小22歲,作為當?shù)孛?,人熟地也熟,用黃安濤的話說,是“契其性靈,察其興會,知其為游侶也?!薄坝蝹H若湘舟,豈易得哉!”因此,“買兩舟,挈兩仆”,開啟了吳中山水八日游。
八日游中,大交通是船,賓館也是船。下船后的小交通,則有“竹兜”“肩輿”“轎”等,當然也有“11路”。每到一處,都有導游作陪,穹窿山道士吳三逸還陪游了六天。其間行程,顧沅安排得妥妥帖帖,17方摩崖,除了顧沅自己操刀外,其余均為顧沅安排隨游或地陪人員所作,黃安濤只管袖手旁觀或附近游覽,可謂所幸至極。八天中,遇微雨才半天,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黃安濤的這些題刻,距今已176年。吳中大地雖然歷經(jīng)巨變,但它們大多有跡可循。據(jù)笑笑人等的尋訪,僅支硎山3方、靈巖山崇報寺1方和光福寺觀音泉1方尚未發(fā)現(xiàn)。從找到的摩崖內(nèi)容看,均為姓名俱全,而游記中只具姓不系名,稱“某”。比如堯峰山龍洞內(nèi)摩崖,游記:“道光乙巳十月六日,嘉善黃某、郡人顧某、羽士吳某秉燭一游,訪住山僧慧周不值,書此以留鴻爪。”實際:“道光乙已小春六日,嘉善黃安濤、郡人顧沅、羽士吳三逸秉燭來游,訪住山僧慧周不值,書此以留鴻?!庇腥苏f,十月是秋天,而小春是春天,時間對不上。請看《夢粱錄》云:“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時,蓋因無氣融和,百花間有開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鞭r(nóng)歷十月即小春也。此外,另有“一游”“來游”和“留鴻”“留鴻爪”之小異。
此次游覽,黃安濤“尚以不及登縹緲為憾,然安知非留此以待后期也耶?”可惜兩年后,他就離開了人世。不過,要是黃安濤泉下有知,現(xiàn)在也該知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