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帶友
摘要: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信念。當孩子出現(xiàn)行為不當?shù)臅r候,我們就要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耐心觀察,用各種方式來鼓勵學生改變信念,進而改善行為,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歡愉。
關(guān)鍵詞:錯誤目的;歸屬感;價值感
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yīng)小學生活,這是因為孩子是社會的人,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處理事情.因此,環(huán)境改變后,有的孩子會有一個反叛的時間。這一類型的孩子,特別讓教師傷腦筋。
我發(fā)現(xiàn)班上的小鄧就是這樣反叛的孩子。上課開小差,我耐心地教育他,但效果不明顯。在小學,學習有壓力,小鄧又怕苦怕累,成績越來越差,他就對學習喪失了信心。下課后,與同學不能和睦相處,這就讓他找不到集體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在家里,他一頑皮,媽媽就捆起來打他。小鄧長期以都生活在一種暴力的狀態(tài)之下,他自己感覺特別沒有安全感。于是我想到了積極教育,運用積極教育的理念去影響他,教育他,感化他。我就采用以下幾個小工具來教育他的。
一、認識錯誤目的,做一個偵探
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信念。精神病學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菇探o我們,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喪失信心,都基于孩子認為自己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是他行為的基礎(chǔ)。在德雷克斯研究兒童行為的過程中,它們被稱作“錯誤目的”,德雷克斯確認的這四種錯誤行為目的是尋求過度關(guān)注、尋求權(quán)力、報復(fù)和自暴自棄(或放棄)。作為老師,有三條線索幫助你理解一個學生的目的:(1)你的感受;(2)你做出的反應(yīng);(3)學生對你的反應(yīng)的回應(yīng)。一旦你理解了錯誤目的,你就能用各種方式來鼓勵學生改變信念,并進而改善行為。通過觀察小鄧的行為,我了解到他的錯誤目的就是尋求過渡關(guān)注。
二、用心傾聽,打開心扉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談話。通過傾聽,學會理解和尊重別人。小鄧的問題出現(xiàn)后,我通過傾聽了解情況后,就和他媽媽多次進行談話,教會她如何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首先是小鄧在學習的時候,家人應(yīng)該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他專心學習。接著通過家庭會議,共同建立日常慣例。日常慣例確立后,家人都能相互遷就,這樣的家才能讓小鄧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重獲自信。
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平時多點關(guān)心他,接納他,鼓勵他,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了解得越多,就能更有效地教育好孩子。
三、挑戰(zhàn)困難,改變行為
當人們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積極教育的一個核心思想是: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且粋€喪失信心的孩子。如何改變行為,最強大的動力就是鼓勵。當他感受到鼓勵時,不良行為的動機就會消除。
小范雖然聰明,但是他很懶,成績一直不理想。有一次,他為了讓家人開心,居然把自己的試卷和小鄧的試卷對換了,事情敗露后,他哭得很傷心。小鄧用手輕輕撫摸著他的肩膀,開始安慰他??吹竭@美好的一幕,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調(diào)皮的他,也會有讓人感到溫暖的時候。于是我試著讓他當小老師,讓他教小范如何提高學習成績。
小鄧就開始幫助小范,漸漸地,他們的成績提高了。我對他們的努力給予鼓勵性的回應(yīng)。他倆開心地笑了。老師在學生感到喪失信心時,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鼓勵,被鼓勵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大家認可他的努力,所以他更喜歡挑戰(zhàn)困難,勇于探索,這個過程就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動力。
四、專注于解決方案,改正錯誤
積極教育專注于解決方案,幫助學生們從他們做過的事情中學習。小鄧在排隊交作業(yè)本時,突然把本子扔在地上,自己一個人跑出教室,并且不回教室了。對于這種情況,我先采用積極暫停,等他的氣消后才找他談話。他告訴我:在排隊時,有點累,他就在門口坐了一下,當他回去時,同學們不讓他排在原來的位置,他就發(fā)脾氣了。我請來小黃,讓他來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
我問小鄧:“你當時有沒有告訴其他同學,你要離開一下?”
他說:“沒有?!?/p>
我接著問小黃說:“小黃,如果你看見他這樣做,你讓不讓他站原來的位置?”
小黃說:“不讓?!?/p>
我接著說:“如果他告訴你呢?”
“可以?!?/p>
“小鄧你聽見了嗎?”他點了點頭。
我又說:“你昨天還做錯了什么?”
小鄧說:“沒回教室。”
我說:“小黃,你說說他這樣做,對嗎?”
小黃說“不對?!?/p>
我說:“小鄧,你說說應(yīng)該怎么做?”
小鄧說:“我不會走來走去了。”
我讓他小結(jié),再次說說他以后應(yīng)該怎么做?
他說:“不走出教室,不發(fā)脾氣,按時完成作業(yè)?!?/p>
學生犯錯了,只要老師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是可以改正的。教師做到尊重孩子,同時也注意讓孩子們參與解決問題,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做到和善而堅定的執(zhí)行。讓孩子們懂得原來犯錯就是最好的學習。
五、召開班會,規(guī)范行為
積極教育的班會區(qū)別于我們以往的班會,它是一個大部分人都認可的班會。每次開班會,首先學生們圍成圓圈,這讓所有的人都能清楚地看見同學。接著讓學生致謝,這個環(huán)節(jié)讓他們體會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后進行討論,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quán),大家傾聽他們的想法,并對建議作出評價。最后讓學生們選出一份可接受的行為方式的清單,并把這張清單貼在教室里。
當小鄧連二連三地欺同學時,我們就召開了“大聲說出你的感受”的班會,大家發(fā)揮頭腦風暴,大家共同討論,選出了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1.大聲對這種行為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望你以后不要這樣做?!?/p>
2.告訴老師。
3.讓對方道歉。
過不起,(接受道歉同學的姓名),因為(講清楚原因),我以后(孩子的決定)。
例:對不起,小明,因為我撞了你,我以后走路會小心的。
4.讓學生告訴班干部,讓班干部解決。
同學們知道怎樣能解決問題,于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了。班會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和練習相互尊重。這些活動讓學生學習會合作,并共同解決問題,構(gòu)建一個共贏的環(huán)境。
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是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內(nèi)心、健全的人格,最好的,莫過于鼓勵他做更優(yōu)秀的自己。當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時候,我們要進入孩子的感覺世界,了解此刻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內(nèi)心又有一些什么錯誤的信念。當孩子的感覺被接納了,被理解了,而他錯誤的信念也得到糾正了,他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