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
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社會學研究之中,是指由歷史因素而形成、通過社會關系聯(lián)系結合的人類的集群,或者具有相同自我價值、自我認同與利益的社群集合。具體到某一領域當中,就是在該領域中相互聯(lián)系交流、共同發(fā)展探索的群體。“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由博耶爾在1995年首次提出,即在學習領域內,為了共同的目的、要求、任務乃至利益,進行溝通、交流、共享,促進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知識在內的人際交流的平臺、組織、集體。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教學共同體”“研究共同體”等概念。本文研究的“教研共同體”,可以被視為“教學”與“研究”兩個共同體的交集。雖然目前國內尚沒有對教研共同體的統(tǒng)一定義,但學界普遍認為教研共同體是具有核心、基礎和領導者,教師聯(lián)合研究者發(fā)現(xiàn)與自主處理問題以促進共同進步的團體。由此可見,教研共同體的核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習過程,通過合作共享來共同成長,促進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具有公共性、合作性、探究性、支持性、持續(xù)性五大特征。可以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構建一個成體系的教研共同體,對于促成教學成果、提升教師自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差異“共存”:現(xiàn)狀及困境
教研共同體要求教師充分意識到“教學者”和“研究者”的有機統(tǒng)一,打破傳統(tǒng)教研分離的藩籬,結合教學研究的復雜性與多元性,全面地分析解決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這一個體,還是校方這一群體,在對教研模式的選擇上和共同體的構建上,都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
1. 個體“差異”——教師教研知識參差不齊,認知情況眾口難調
當下,大部分在職的語文老師入職較早,且多畢業(yè)于教育學院或??茖W校。這些老師并未接受過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教研課程培訓,即便是入職后學?;蚪逃块T安排過課題學習和專家指導,在短期內也很難有整體性的改變。很多教師依然面臨著變量不會控制、數(shù)據不會分析、文章難以入門的困窘。同時,初中語文教師普遍面臨初升高的升學壓力,一線教學任務繁重,缺乏時間、精力和理論指導,在碰到了教研任務時習慣于查找他人的成果,并將其生搬硬套,沒有了主動查找分析研究的過程,自然就失去了提高自身教研能力的最好時機。此外,教師本身對教研活動的認知也有差異,筆者曾走訪過當?shù)夭糠殖踔械恼Z文教學組,有些年輕教師表現(xiàn)出想成為研究型教師的良好期盼,但部分教師尤其是資格較老的教師,缺乏對教研的正確認知,片面地認為教研活動對升學成績沒有幫助,甚至有小部分教師認為教研活動對自身前途沒有多大用處,提出了“教研活動屬于研究學者而不屬于教師”這一錯誤觀點。
種種現(xiàn)象表明,差異是存在的。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現(xiàn)行要求下,很多教師對于自身角色定位的片面化,原本以教學研究改變長期存在的實踐與理論二元對立的新理念、新模式,變成了教師被動接受的一項工作任務,在主觀意愿上自然就產生了抵觸與厭倦情緒。此外,在構建教研共同體時,理論豐富的年輕研究者與實踐豐富的老教師常常做不到互補共進,老教師認為理論指導太“高大上”,研究者覺得實踐活動“老掉牙”,二者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差異”共存的狀態(tài)。
2. 群體“差異”——學校教研模式固化,缺乏促進發(fā)展的合作管理環(huán)境
學校的教學管理體系是自上而下的,層級鮮明,制約性和權威性較強?!爸魅巍昙壗M長—教研組長”這一層級現(xiàn)狀既有利于建立從高到低的職務從屬關系,也益于行政命令的下達。很多學校自然就把這種層級運用到教研工作中,利用“人治制度”和“領導命令”運行教研活動。其中,教導主任確定時間、地點,甚至確定教研內容,會影響到教師發(fā)揮協(xié)作探究的主體作用。長此以往,教研共同體變成了行政關系的附庸。教師礙于領導的“面子”,不好提出不同意見,教師教研的主觀能動性會大大降低,自我發(fā)展的意愿也會受損,最終使教研共同體難以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價值。
不同于高?,F(xiàn)有的合作式教研共同體,當下的初中教研活動多局限于單一學科或同類學科,空間范圍也因多種因素局限于市縣一級。此外,中學的教研共同體評價制度缺乏完善,有些地區(qū)甚至沒有專門設立部門制定評價制度,即便教育部制定下發(fā)了相關法規(guī)文件,也會在落實上大打折扣,這種環(huán)境下構建出的教研共同體,專業(yè)性和組織力都達不到增強教師內生驅動力的要求,更不必提發(fā)展綜合素質了。
二、策略“共生”:構建初中語文教研共同體
如前文所述,初中語文教研共同體的差異不可忽視,在建構具有共生性質的共同體時,最重要的是以新策略推動提高教研效率的新模式,將差異共存轉化為個性共生,以自主、自愿、自覺為前提,通過建立學與研的“裙帶關系”,在完備的共同體視野下,加速初中語文教研體系轉型。
首先,需要提升初中語文教師本體的主動性,轉變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認知,積極倡導教師教學與研究“雙管齊下”。學校和教師要共同制定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實踐策略,促進語文教師重復“實踐—反饋—實踐—反思”的循環(huán),保證教師的每一項教研活動都充分基于一線教學工作實踐,取得的教研成果也必須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同時注重完善教研共同體的理論體系,使得后續(xù)的教研共同體實踐活動有理論依據,利于教師總結經驗。
其次,校方要設法改變以行政隸屬關系為主導的教研層級關系,從被管理的教師的教研實際需求出發(fā),給予教師學習的時間與平臺,以點帶面,強調語文教研共同體目標的道德性,提升教師的教育信仰。同時,加強與其他文史類學科教研的聯(lián)系,增進語文教師的交往理性,讓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精誠團結”,摒棄“單槍匹馬”的非共生形態(tài)。
最后,在政策層面上,要有整體區(qū)域性、宏觀把控性,將教研共同體納入整個教改落實當中,立足于教研長遠發(fā)展,關注教育共同體的大環(huán)境優(yōu)化,重塑一個以協(xié)同共生為持續(xù)推動力的生態(tài)體,夯實文化底蘊,打牢專業(yè)基礎和思想建設根基,使教研結合與教改落實相互呼應,正向納入教研共同體的建構當中。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