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壘
摘要:史料作為歷史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校勘工作一直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史料的構(gòu)成多種多樣,其史料的??币灿胁煌问降姆椒?,在了解史料的分類上,本文主要講述不同史料的??狈椒?。
關(guān)鍵詞:對校法;理校法;本校法;他校法
一、什么是史料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人們既無法使歷史重演,又無法回到過去的年代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和體驗當時的歷史。因此,人們?nèi)绻肓私夂脱芯孔约旱倪^去,只能憑借前人留下的各種痕跡,我們才可以追溯祖先的足跡,認識人類社會的各個發(fā)展階段,進而探討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才廣義上來講,我們通常說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gòu)歷史過程的痕跡。
二、史料的??钡谋匾?/p>
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免不了出現(xiàn)錯誤。雕版印刷為廣泛應用前,書多系手抄,容易以訛傳訛。有了雕版印刷之后,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彼此沿襲,??鄙允?,輾轉(zhuǎn)失真?!盀酢?、“焉”稱‘馬’。書中字體缺謬,語句脫落,衍文増句,文字、篇章前后錯位,甚至改易原文等現(xiàn)象,不一而足,均影響了史料的真實可靠性。古代把校勘工作視為文獻整理工作的主體,所以校勘學有時被人們當作文獻學的代名詞。因為文獻的???,是保證書籍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大多數(shù)古代遺留下來的各少數(shù)民族古典文獻,無論是檔案資料,還是古籍、經(jīng)卷,大部分都是抄本,其間“衍、奪、脫、訛”等情況在所難免(衍指原稿本無而傳寫、刻印、排印誤增的文字稱衍文,又稱羨文、衍字。;脫文指獻文字在傳寫中脫去一字或數(shù)字,也稱奪文或闕文。從脫文的多少看,有脫字、脫句、脫簡、脫行、脫頁等多種;訛又稱“誤文”,就是文獻原有文字寫錯了)所以,校勘已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任何一種史料,經(jīng)過反復傳抄和版刻,不免會有文字上的紕繆、詞語的脫落、句子的增衍和缺漏等錯誤。一般來說,古籍文獻沒傳抄或版刻一次,舊的錯誤改正了,又有新的錯誤發(fā)生,有時則原來的錯誤還未克服,又增加新的錯誤。錯誤的東西以訛傳訛,反復多次后,是原著與重負多次的抄本之間面目全非。所以無論對具體的古籍文獻解讀、翻譯工作而言,還是從整個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出發(fā),對文化典籍和文獻資料進行嚴格的??倍际欠浅1匾?。
三、??钡幕痉椒?/p>
一般認為,陳垣先生是對??狈椒偨Y(jié)最為精要的人,所以本文介紹的史料??钡姆椒ǘ嘁糜陉愒壬姆椒?。
陳垣《校法四例》說:一為對校法。即以同書之祖本與別本對讀”,“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也稱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狈椒āな窃趶V泛搜集同一書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礎上,從中選擇一個錯誤較少的版本作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進行??钡姆椒?。對校法的特點是“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這樣簡便、穩(wěn)妥,不參己見,平實可靠,無妄改之弊。但因不校是非,不能為讀者提供正誤。
對校法的功用:一是從對校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古書中的錯誤,二是可以作為改正錯誤的有力證據(jù)。簡單地說,就是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后漢書》,中華書局以紹興本為底本,以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為對校本,對《后漢書》及李賢等的注釋做了對校。其《烏恒鮮卑列傳》:既而覺悟,乃息兵罷役,封丞相為富民侯。校記:封丞相為富民侯,據(jù)汲本,殿本補。此例我們可以看出,底本有脫文,于意不通,通過對校,校出了所脫之文,解決了問題。
二.本校法。古書一篇之內(nèi)文義相承,用詞往往一樣,同一文句,有時數(shù)篇共見,可以對比參照,校對訛誤。如《管子·八觀》: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勞身。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體也。這里,“天下”當是“天財”之誤。《立政》云:“天財之所出”,《國蓄》云;“天財之所殖”,意思相近,依上下文義足證“天下”二字有誤。
使用本校法需要注意兩點:1.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即非一人所做,行文遣詞以致所涉及的名物制度就不會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如果也一概使用本校法,強求一律,勢必削足適履,以不誤而誤。2.史源不同也不能比較,如果??笔窌?,這種本校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一本史書的史料的來源往往不同,而古人修史又常承用舊文,不事改作,雖然署上修史者的姓名,實際并非出于一手。
三.他校法。即通過查檢相關(guān)的權(quán)威工具書或權(quán)威著作,找到判斷是非、改正錯誤的可靠依據(jù),從而達到校對目的的校對方法。特點:1、范圍最廣,用力最勞。2、非此法不能證明文字的訛誤。3、不宜輕改原文。如《管子·形式解》:使人有禮,遇人有理。《群書治要》引此作:“使人有理,遇人有禮?!薄岸Y”和“理”二字誤倒。熟悉古籍是使用他校法的基礎。最好是,基礎上不依靠別人的指點,也不用查多少書,就能知道所要整理的古籍所引用的“前人之書”的大概內(nèi)容,也能知道引用此古籍的“后人之書”以及和此古籍使用同樣史料的“同時之書”的狀況如何。
四.理校法。理校法的特點是憑借校對者的主觀認識來進行是非判斷。一是從分析字詞含義入手進行推理判斷,二是運用邏輯方法進行推理判斷。無論采用何種方法理校,都需要校對者對樣稿書內(nèi)容經(jīng)過通讀進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準確的理解靠的是豐厚的知識積累。因此,在采用理校法進行校對時,要充分展開聯(lián)想、推理、判斷、識別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從而避免妄改。 理較法比對校法的起源還早?!秴问洗呵铩げ燹D(zhuǎn)》記有這樣一樣事: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弊酉脑唬骸胺且?,是己亥也?!薄胺蚣号c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三頭豬到底跟晉國的軍隊有什么關(guān)系呢?豬又怎么能涉河呢?因此子夏說,“非也,是己亥也”己亥本是干支紀年日,古文形近易混。衛(wèi)人所讀誤本《春秋》,就是把己亥誤作三豕的。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整理傳授過《詩經(jīng)》、《尚書》、《春秋》,又通曉文字學及《春秋》記日體例,故能發(fā)現(xiàn)錯誤而進行校正。然而他又不滿足于此,到晉國后,又進一步考察史實,加以復核。這是一個證據(jù)充分的理校例子,傳為??笔飞系募言挕?/p>
參考文獻:
[1]陳垣:《校法四例》
[2]沈炎南:《脈經(jīng)校注》
[3]李世熊:《錢神志??薄?/p>
重慶師范大學 4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