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領(lǐng)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dá)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身體安好等內(nèi)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問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除了沿襲以往拜年方式外,近些年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微信拜年、網(wǎng)絡(luò)視頻拜年等。
拜年一般在初一至初五,臘八以后到年關(guān)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正月初五至十五這段時間走親戚為拜晚年。
大年初一凌晨三點至五點拜年是高潮。
首先,全家人吃新年第一頓飯前,全家人跪拜先祖,默默許下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愿望……
一家人吃過飯后,家里的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從嬰幼兒到上學(xué)的學(xué)生都能收到多少不等的壓歲錢。
然后,一家人在長輩的帶領(lǐng)下,攜諸多供品去墳上給祖先拜年。
回來后,給近門叔伯、嬸子、大娘拜年。
最后,滿村跑著給長輩拜年。大街上,人多起來了,到處都是拜年的人群,“新年好”“新年愉快”“恭喜發(fā)財”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拜年的,有一院一院的人群,有學(xué)生群,也有單人的。
一家又一家去拜年,其實磕的頭很少,老人們都是說還小著呢,等到六十歲了再拜,六十歲了說等到七十歲再拜,七十歲了說等到八十歲再拜,我村有一位九十八歲的老人,她還說等到明年再拜呢。也有喜歡受頭的,晚輩們都到了,屋里屋外跪滿了人,磕頭的人一個一個地磕著,受頭的面向大家雙手在懷里一哆嗦一哆嗦地示意,到最后一個頭忙說“請、請”,然后笑容燦爛,好煙、好糖分發(fā)給晚輩們。也有拜年的明知道受頭的等著受頭,嘴上說著磕吧、磕吧,一年一個頭不能省,今年天又干、路又好,晚輩們來得齊,一遍又一遍地說著,抓著長輩的胳膊就是不松,長輩的想受頭,磨不開面兒,其實雙方都心知肚明,一拉扯也就算啦。事過之后,長輩見了晚輩,免不了笑罵一頓。晚輩不惱不怒,嘴里說著誰叫你那么喜歡受頭,明年一定……
大人逗小孩子拜年很搞笑。兩三歲兒童在大人誘導(dǎo)下,知道了磕頭就給錢。立即跪下,磕一個頭、作一個揖,孩子小,姿勢卻很規(guī)范,惹得一圈大人看,且伴隨一陣陣歡笑。然后誰受了頭,誰自覺地掏出錢給孩子。為了看小孩子磕頭,在場的其他人也會逗小孩再來一次。
還有本村年長的晚輩,見到來自己村拜年的姑父或姑爺,見后提出拜年,當(dāng)姑父、姑爺?shù)囊詾槟敲创髿q數(shù)了,不會真磕頭,說說而已,就逞能說:“你磕吧,你磕一個我給一百元錢。”誰知那晚輩年長者,彎腰作揖連磕三個頭,便伸手要錢。遇這種情況,有隨手掏出錢的,但很不情愿;也有站起來就跑,晚輩在后一直追很遠(yuǎn)的。
另外,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同族同姓但不一個村子住的也要來往拜年。就像我住在鹿邑縣新集鎮(zhèn)朱樓村,要到試量鎮(zhèn)朱圃村、玄武鎮(zhèn)橋北頭村朱家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