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
“英雄”這個詞來自古希臘。對古希臘人來說,英雄是凡人,卻創(chuàng)下遠超凡人經(jīng)驗的成就,以至他死后在人間留下不朽的傳說,得到神一樣的崇高地位。
英雄和榜樣也不一樣。榜樣是屬于日常生活的,但英雄是點燃你生命熱情的人,他們讓你的視野從一時一地轉(zhuǎn)移到更寬闊遼遠的地方。
我們?nèi)祟愃坪跆烊挥幸环N本能,想要仰望一些人,將他們作為自己人生的指引——行為的標準、處世的準則、人生的模型。
從中西文化淵藪的角度看來,首先當然是神,神可以指引凡人,卻不可被模仿,英雄則不同。你在心中引為英雄的人,往往以一種非凡的方式踐行了你所珍視的價值——這才是他們區(qū)別于蕓蕓眾生的根本。你也許無法取得英雄的非凡成就,但他們所代表的價值是可以學習的。
動物世界弱肉強食,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永遠是最孔武有力、威風凜凜的那一個。但在人類社會里,我們將“偉大”賦予不同的方面,知識、才華、技能、勇氣、忠誠……人類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文化學習的心理適應(yīng)策略之一。我們的祖先由此可以識別和獎勵那些有著超級技能、知識、品格的個體,并向他們學習,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我們之所以迷戀英雄,除了他們作為保護者的身份,還因為無論我們活得如何碌碌無為,內(nèi)心深處始終相信,自己有一些潛力是未被發(fā)掘的,而英雄象征了一切我們想要擁有的品質(zhì)和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野心。所以,我們在英雄的人生中尋找,尋找自己靈魂中沉睡的那部分。
那么,當我們談偶像的時候,我們又在談什么呢?
“偶像”的原意,是神的造像。它更多的關(guān)乎形象,而非實質(zhì)。偶像與英雄,最大的區(qū)別可能就在于,英雄是自我成就的,而偶像是人為制造出來的。
現(xiàn)代偶像大多是消費社會與大眾文化的造物。無論是為了滿足個體欲望,還是集體幻想,總之我們可以購買、消費,甚至占有偶像,哪怕僅僅是占有極微小的榮光。
莎士比亞說,有些人天生偉大,有些人成就偉大,而有些人的偉大是被強加的。偶像的“偉大”就屬于第三種。
如果說英雄呈現(xiàn)了人性的可能性,那么偶像凸顯的則是大眾媒體、社交媒體的可能性。英雄活在經(jīng)典文本里,偶像多活在媒體八卦里。英雄吸引的是追隨者,偶像吸引的是粉絲。
粉絲追逐、崇拜偶像,前提是,偶像必須完美。所以,面對偶像,粉絲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一是對偶像多有無限的包容力,偶像的一切都是好的;二是對偶像的零容忍度,一旦有一絲裂痕,就足以讓偶像的形象崩塌。
相比之下,英雄的人生也不乏失敗、痛苦與掙扎。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是英雄,恰恰在于其面對挫敗時的堅定信念,不問得失,不計成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英雄也從來不是完美的。但正因為他們有弱點、有缺陷,會猶疑、會犯錯,我們才知道,他們終究是跟我們一樣的凡人。
【選自微信公眾號“橡果成長紀”,本刊有刪改】
插圖 / 追星族的癡狂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