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亮
人生中,有多少個20年?
說起我與《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緣分,一晃之間足足20年了。結(jié)緣的時候,還沒有微信,沒有智能手機。那時,摩托羅拉比蘋果風(fēng)光,諾基亞更是屹立不倒的大哥大;那時,QQ剛剛誕生,電子郵箱的后綴還是263.net ;那時,北京四環(huán)還沒有完全開通,三環(huán)上跑著灰舊的300路公共汽車;那時,黃渤剛到北京跑龍?zhí)?,他演了一部管虎的電影,整天在三環(huán)上跑小巴車,電影叫《上車,走吧》。
那時,我來北京已經(jīng)有兩個年頭,最初是想當(dāng)個作家。后來發(fā)現(xiàn),想搞純文學(xué),先得吃飽肚子。于是乎,白天在報社當(dāng)記者,晚上就給各大報刊寫稿,賺點生活費。
那時,我有個好友叫阿麗,腿有些殘障,但紀(jì)實稿寫得一流。那時候剛過2000年,北京房價一平方米5000多,江湖傳說她靠寫稿在北京買房買車。于是,每次作者們聚會時,阿麗就是大家眼中的神。
那時,能在《婚姻與家庭》雜志發(fā)稿,是極不容易的。靠著阿麗的介紹,我認識了《婚姻與家庭》的第一位編輯,自此開啟了我和雜志20年的“戀情”。
小艾、慧娟、付洋、曹磊……到現(xiàn)在的小何編輯,每個人都是無一例外地負責(zé)、認真,在《婚姻與家庭》雜志上,我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文體。從名人采訪到紀(jì)實特稿,從隨筆到專欄,后來又開始合作婚戀課程、情感咨詢……有一次,我加了社里市場運營的美女的微信,正忙著自我介紹呢,對方笑著說:這個雜志社里,連財務(wù)都對你的名字極其熟悉了。
紙媒從黃金時代到日漸式微,新媒體崛起,許多曾經(jīng)如日中天的雜志都像曾經(jīng)地球上的霸主恐龍一樣,倒在了一邊滅絕、一邊進化的路上。但是《婚姻與家庭》卻像一艘不懼風(fēng)浪的大船一樣,及時把握全媒體時代的機遇,越做越強。有時我也好奇,是什么樣的基因,讓這本雜志逆勢生長?
直到有一次,社里邀請一些專家、作者開交流分享會,我得到了答案。這本雜志為什么一直生機勃勃?終歸是與辦刊初心分不開的—《婚姻與家庭》始終希望給中國億萬家庭傳播最正能量的婚戀文化。
這些年來,我為這本雜志訪談了許多名人。一般來說,人們不喜歡談?wù)撟约旱幕橐鲭[私,每次訪談前我也很擔(dān)心。但沒有想到,絕大部分的名人都痛快地答應(yīng)了。也許是他們在了解之后也發(fā)現(xiàn):《婚姻與家庭》雜志不像普通的八卦小報,它不獵奇,它有純樸的初心,它希望傳達美德和中正的價值觀。
最后,我還想重點說一下我的合作編輯們。熱情細心,負責(zé)到底,作為一名創(chuàng)作者,我總是能從編輯們那里得到中肯的建議,經(jīng)過他們的編輯,我的稿子錦上再添花。我常常在拿到樣刊后感嘆,《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編輯們所擁有的靈秀和慧眼,絕對是我們這些作者的福氣。
這也是20年后,許多同時代的寫作者都停止了創(chuàng)作,我卻還奮戰(zhàn)在寫作一線為《婚姻與家庭》雜志持續(xù)寫稿的原因。和這本雜志“熱戀”了20年,仿佛已經(jīng)和它不可分離,雜志社也真真是我們這些老作者的“娘家”。
給《婚姻與家庭》雜志寫稿的時光,就像電影《天堂電影院》里的那句臺詞—“有些時光和記憶會慢慢遠去,但回望那些歲月,便仿佛生出一種神奇的治愈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