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君 林雙雙
內容摘要:基礎教育改革強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古詩詞蘊含的美育因素為學生美育發(fā)展提供重要契機。不過,當前古詩詞審美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出現諸多問題。而研學旅行建構了校外古詩詞美育教學新形態(tài),以研學旅行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可以改善當前小學生古詩詞審美意識不強,審美情趣不高、審美教育能力不足的現狀,促進學生古詩詞美育的發(fā)展以及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研學旅行 古詩詞 美育
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yǎng)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它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詩詞作為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通過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賞析,滿足學生的美育發(fā)展需要,幫助他們提升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及創(chuàng)造和表現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然而,目前我國的古詩詞審美教育現狀并不令人滿意。
一.小學古詩詞美育教學存在的現狀
(一)注重知識性目標,學生審美意識不強
在古詩詞教學目標中,教師偏重學生的古詩詞背誦默寫、詩詞大意掌握等知識性目標方面,對學生在美育方面發(fā)展的關注程度明顯不足。加之教學任務的緊張,以至于很多教師忽視對學生美育發(fā)展的關注,沒有將學生的審美目標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中。因此,一些審美教育理念相對落后的教師過于注重古詩詞知識性的目標,僅僅關注古詩詞的教育功能,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導致學生審美意識不強。
(二)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審美情趣不高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題材或主題內容的古詩詞,大多教師選擇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形式變得格式化,教學氣氛變得 嚴肅,以致于學生顯得格外拘謹和壓抑。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表象、想象、聯(lián)想、情感等心理因素對古詩詞審美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不注重古詩詞的審美特性,學生情趣、興致不高。學生會因為枯燥難懂的詩詞理解而逐漸降低學習的興趣,更不用提及對審美的情趣。
(三)偏重翻譯串講,學生審美能力不足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過于強調對古詩詞內容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一首完整的古詩詞被生硬地拆開講解,其中優(yōu)美的意境、精心的結構布局、獨特的藝術手法被肢解,學生體會不到古詩詞的美。此外,教師一步一步提問分析,學生被動接受,就詞解詞,死記硬背。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得不到彰顯,創(chuàng)造性缺乏,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度探究,古詩詞的意境有所破壞,整體美感被割裂。同時,教師逐字逐句的串講、情感的直接灌輸,短短時間內結束一首古詩詞的教學,很少留給學生發(fā)揮自己想象以及表達自身鮮明個性觀念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難以與詩詞作品產生共鳴,不足以對其有深刻的情感體會和審美感受。
(四)教學評價單一,審美能力重視不夠
古詩詞教學多以作業(yè)和考試這樣單一的量化評價為主,而平時布置的作業(yè)大多是會背會默寫所學的古詩詞??荚嚨念}型大多是默寫題和填空題,默寫詩句或詩意,填空作者、朝代或詩句,題型比較單一和固定。這也使教師在教學時花費大量時間給學生講解詩詞大意,讓同桌互背互默。而沒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創(chuàng)設具有較強的審美性的課堂,忽視了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真正人文精神的滲透。
二.研學旅行:建構校外古詩詞美育教學新形態(tài)的有效支點
研學旅行天然具有美育屬性,和古詩詞美育教學有內在的適切性。它彌補了傳統(tǒng)古詩詞美育教學的短板,將校內空間與校外世界結合起來。古詩詞通過研學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構建了一種新的校外古詩詞美育教學形式,也豐富了古詩詞美育教學的理念和途徑,對于改變古詩詞美育教學現狀、促進古詩詞美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學旅行為古詩詞審美教育構建現實通道
研學旅行的特點之一在于創(chuàng)設了一種接觸自然、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為教學擺脫虛擬情境進入真實情境架設“跳板”。[1]由于古詩與學生存在語言、時代背景、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學生與對古詩詞的學習之間常常存在一定的隔閡,難以體會詩詞的意境,不能有效地對古詩詞進行審美鑒賞。研學旅行可以打破這種隔閡,讓學生在古詩詞描繪的真實場景中,在與自然、社會和生活的接觸中,真切體會詩詞描繪的意境,親歷詩人感受,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在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潛移默化中會增強自己的審美意識,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可見,研學旅行為古詩詞審美教育搭建了現實通道,使其古詩詞審美教育軟著陸。
(二)與校內古詩詞美育互補,豐富和拓展古詩詞美育教學的理念、方法和路徑
古詩詞審美教育多是在校內課堂上,以教師直接講解詩詞中的語言美附以圖片或視頻帶著學生逐字逐句的傳統(tǒng)講解分析為主。不可否認,課堂中教師教給學生的鑒賞審美的方法和思路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會去鑒賞和發(fā)現語言美。而校內外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全方面地進行古詩詞審美教育。生活教育理論主張將學生置于開放的環(huán)境中。生活就是大自然和大社會,反對將學生僅僅限制在學校的有限空間中,強調去更廣闊的生活中去體驗、去學習。學生自己在親歷、移情和置身其中才能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力,在與自己密切聯(lián)系的生活中親自體驗才會觸發(fā)自己的情思和感悟,更深一步去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讓古詩詞美育教學軟著陸。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2]因此,以研學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引導孩子看到和感受美,在各種研學活動中,通過直接觀察、親身體驗逐漸提高和發(fā)展審美能力。
三.研學旅行培養(yǎng)小學古詩詞美育的路徑
(一)整合資源:聚焦研學資源與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
研學旅行實際上是對課堂古詩詞美育教學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寓教于樂,完成在課堂上難以完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美育成效。為此,要以古詩詞美育為主線,加強研學旅行中古詩詞美育資源的挖掘和整合,不斷創(chuàng)新性融入古詩詞美育教育內容。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等,例如當地的特有山水資源或紅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并以此來選擇、組織課程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3],設計古詩詞美育活動方案,促進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具身體驗:聚焦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統(tǒng)一
研學旅行的特征之一就是體驗性,它彌補了學校古詩詞教育中學生在直接經驗上的不足。在親歷體驗中,學生的感覺、心情與情緒都融入到真實的環(huán)境之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產生更深入的體會。因此,在古詩詞研學內容中,要多設計體驗性的活動,這是一種“身臨其境”式的親身體驗。嘗試河邊釣魚,發(fā)現“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童趣美;體驗下地除草,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美;編制贈別柳條,感受詩人臨別前的留戀美。書中所記錄的以及教師所講解的都是以簡潔經驗傳輸到學生的腦袋里,而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去馳騁想象,用心靈去品味其中深藏的特殊滋味,和詩人的心靈溝通,使自己的靈魂受到震撼,獲得美的享受。[4]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將原先的間接經驗主動建構,內化成自己的理解,真正鑒賞到詩詞所傳達出來的語言美、意蘊美和情感美。
(三)改進教學:聚焦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統(tǒng)一
針對課堂上學生探究和合作的不足,研學旅行提供了自由化、自主化的“自本課堂”。[5]在研學中可以設計相關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例如春天之際,來到詩人曾經來過的地方,學習詩人曾經留下的詩作。探究為何同樣寫春天的詩,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發(fā)現,有不同的情感表達。在大家對身邊景色的細心觀察和認真探究中,在小組的分工合作下,學生就會發(fā)現這些寫春天景物詩詞的特點,鑒賞出每首詩的獨特美,也體會出詩人傳達出的情感,無形中學生理解了每首詩。在詩人美景的渲染描繪下加之學生對現實美景的真實接觸,他們也會對眼前的景色有所觸動,不由地嘗試創(chuàng)作詩詞,由最初的發(fā)現美、感受美到主動創(chuàng)造美。
(四)評價創(chuàng)新:聚焦多元評價和多主體評價的統(tǒng)一
研學旅行要注重對學生古詩詞美育教學的多元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以彌補校內以作業(yè)和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研學中的每一個小活動結束,可以組織學生相互間的總結、評價和反思。學生是研學的主體,有個體差異和獨特性,有每個人對美的不同感受和發(fā)現,在相互的交流評價和分享中,學生的眼界和思路會開拓,在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師生互評等多主體評價中會不斷反思并激勵自己。而最后評價形式所包括的主題演講、PPT匯報、詩詞繪畫創(chuàng)作、詩詞吟誦、化身詩人角色扮演等豐富了課堂中的單一評價形式。學生在對這些的評價中也鍛煉和培養(yǎng)了自己的古詩詞評價審美力。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古詩詞通過研學旅行這一新方式來進行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提高審美意識。同時,學生在其具身體驗中促進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切感受和體悟,豐富自身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審美能力的發(fā)展。以研學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文化底蘊得到有效提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瑋.像藝術家一樣看待世界——美育視野中的研學旅行[J].基礎教育參考,2020(01):3-6.
[2]邱俊.利用鏡頭捕畫面,兼用技法學審美[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2).14
[3]郭戈.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興趣說”[J].課程·教材·教法,2016(09).
[4]施麗.古詩詞教學的審美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81-83.
[5]張奎,郭鵬,徐權,范泰洋.研學旅行視域下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15):112-114.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