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所軍 游 超 肖群根 王俊文 趙 愷 牛洪泉 舒 凱 雷 霆
嗅溝腦膜瘤是最常見的顱前窩底腫瘤,起源于顱前窩底中線區(qū)篩板及額蝶縫,向前可至雞冠,向后可達鞍結節(jié),腫瘤可偏向單側或向兩側擴展生長[1~3]。嗅溝腦膜瘤位于顱前窩底額葉相對功能啞區(qū),生長緩慢,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當病人就診時,腫瘤通常體積較大,累及雙側顱前窩底。顯微手術是臨床治療嗅溝腦膜瘤的有效方法。依據(jù)術者的經(jīng)驗以及腫瘤的生長位置、大小和附近毗鄰關系,目前嗅溝腦膜瘤的手術入路主要有雙側額下入路、單側額下入路、翼點入路、額外側入路、經(jīng)鼻內鏡手術以及經(jīng)前縱裂入路等。對于巨大型嗅溝腦膜瘤,經(jīng)前縱裂入路具有良好的直視暴露,有利于提高腫瘤全切除率和鞍區(qū)重要結構的保護,從而減少手術并發(fā)癥和提高手術效果[4~7]。本文回顧性分析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2 月經(jīng)額底前縱裂入路顯微手術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溝腦膜瘤的臨床資料,分析經(jīng)額底前縱裂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巨大型嗅溝腦膜瘤的可行性及優(yōu)勢。
1.1 納入標準①無明顯手術禁忌癥;②符合嗅溝腦膜瘤表現(xiàn);③術后病理證實為腦膜瘤,影像資料完善且強烈支持嗅溝腦膜瘤診斷,腫瘤向雙側生長且直徑>4.5 cm。
1.2 一般資料10 例中,男6 例,女4 例;年齡41~71歲,平均55歲。頭痛10例,嗅覺減退2例,嗅覺喪失8例,視力下降5例。
1.3 影像學檢查①頭部CT:顱前窩底等高密度占位性病變,伴有不同程度腦水腫表現(xiàn)。②MRI 平掃和增強:典型表現(xiàn)為顱前窩底中線起源均一信號占位影,T1WI呈等信號,T2WI呈稍高及高信號,增強后呈均勻明顯強化,邊界清晰。③CTA 檢查明確腫瘤血供以及與頸內動脈和大腦前動脈位置關系:腫瘤通常未導致動脈閉塞,但常有不同程度的推移或包裹(圖1)。
圖1 巨大型嗅溝腦膜瘤手術前后影像
1.4 手術方法 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手術。頭高腳低仰臥位,頭后仰15°~20°。均取發(fā)際內雙額冠狀頭皮切口,采用雙側額瓣,骨瓣后方至冠狀縫,前方盡量低。如額竇開放,應嚴密封閉。盡量靠前結扎上矢狀竇,靠前沿中線向下分離暴露腫瘤界面。前縱裂分離時,腦壓板保持輕微張力牽拉,盡量銳性分離額葉與大腦鐮及對側粘連,保護匯入中線的引流靜脈,以減少術后額葉水腫。同時,松解嗅神經(jīng)并向外側牽開,以避免損傷。充分分離前縱裂后,沿顱前窩底篩板處開始電凝腫瘤附著點。先順中線邊電凝處理基底,邊向兩側分離中線劈開腫瘤分為兩部分。再沿顱底向一側電凝斷離腫瘤附著,可先分塊切除一側腫瘤,再同法切除對側腫瘤。處理腫瘤后方和下方時,操作需仔細輕柔,利用蛛網(wǎng)膜層面,沿其外側分離,注意辨識下丘腦、視神經(jīng)、視交叉、頸內動脈和大腦前動脈及其分支,避免損傷。
按Simpson 手術切除標準分級:Simpson 分級Ⅰ級切除1例,Ⅱ級8例,Ⅲ級1例。無手術死亡病例,術后無顱內感染及癲癇等并發(fā)癥。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良性腦膜瘤。術后隨訪8~30個月,未見腫瘤復發(fā)或病情加重病例。
嗅溝腦膜瘤是顱前窩底最常見的腦腫瘤[1]。腫瘤早期常出現(xiàn)一側嗅覺減退或消失,繼而兩側受累。腫瘤生長多緩慢,因而發(fā)現(xiàn)時腫瘤常已偏大。腫瘤直徑>3 cm 一般被認為是大型,直徑超過5 cm被認為是巨大型嗅溝腦膜瘤。手術切除目前仍是唯一有效治療方法,尤其對于巨大型嗅溝腦膜瘤。
3.1 手術入路選擇 合適的手術入路及精細的手術操作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結合腫瘤大小和位置,目前最常采取的手術入路包括:單側或雙側額下入路,額外側入路,翼點入路,縱裂入路以及內鏡經(jīng)鼻入路[4,8~14]。
對于大型和巨大型嗅溝腦膜瘤,雙側額下入路是經(jīng)典入路。該入路優(yōu)勢在于能夠直接充分暴露雙側顱前窩底,利于腫瘤基底附著點處理和受侵顱骨磨除,減少術中出血,利于腫瘤全切除。不足之處在于,雙側額下入路常需開放額竇,增加了顱內感染和腦脊液漏風險,同時術中額葉向后牽拉受損導致術后額葉精神癥狀多發(fā)。翼點入路也是較常用的手術入路,對與向鞍旁一側生長腫瘤有優(yōu)勢,但對腫瘤侵入視神經(jīng)內側、腳間池及橋腦前池,以及腫瘤沿中線凸向后上方生長明顯的顯露欠佳。近年來,不少學者也傾向于采用額外側入路來處理此類大型嗅溝腦膜瘤。額外側入路,尤其適用于偏向單側生長的腫瘤。額外側入路巧取額顳骨瓣翼點入路之長,優(yōu)勢在于避開額竇,暴露腫瘤前可先從打開外側裂釋放腦脊液充分減壓,松弛腦組織,降低牽拉張力減少額葉損傷。而經(jīng)前縱裂中線入路,尤其適用于顱前窩底巨大且向雙側生長的腫瘤。經(jīng)額底前縱裂入路,利用中線自然通道,避免了對額葉的明顯牽拉及損傷,同時暴露范圍廣泛,尤其適合鞍區(qū)中線的巨大腫瘤,術中可直視腫瘤外周的重要組織,實現(xiàn)最大保護,如對下丘腦、視神經(jīng)、視交叉、頸內動脈和大腦前動脈及其分支的保護。
3.2 微創(chuàng)及切除技巧 微創(chuàng)理念應貫穿始終[15,16]。首先是血管保護。避免為了尋求更大的暴露而損傷額極靜脈,甚至前交通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在縱裂分離時,銳性剪開蛛網(wǎng)膜,結合腦脊液釋放,通常能夠得到足夠的顯微手術操作空間。在分離腫瘤與重要結構粘連時,應遵循膜性解剖,多做銳性分離,尤其對前交通復合體和后方下丘腦的保護。再者腫瘤的切除順序。堅持先處理基底附著點截斷血供原則。因腫瘤巨大,為減少對額葉的牽拉,我們提倡先沿中線劈開腫瘤至基底附著點,再分別向兩側處理基底,切斷血供,即將腫瘤左右一分為二,分別左右處理基底。基底處理完后,腫瘤血供減少,再做分塊切除,瘤內減壓。最后仔細銳性分離腫瘤與周邊粘連,注意腫瘤下方和后方的血管及神經(jīng)保護。
綜上所述,我們采用經(jīng)額底前縱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溝腦膜瘤,術后效果良好,無嚴重腦挫傷、腦腫脹以及及腦脊液漏等并發(fā)癥,隨訪腫瘤未見腫瘤復發(fā),病人生活質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