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強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江蘇 宜興 214206
2020年的新冠疫情,國內高校停課不停學,開啟了“線上新學期”,從實體校園到虛擬教室,采用QQ分享屏幕和騰訊課堂等直播、視頻會議和錄播等多種網絡教學模式,許多只建不用的在線開放課程也搬上臺面,如期開展教學,在線教育成為新亮點。這次疫情,推動了在線教學的實踐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然而,疫情帶來的教學變革沖擊,在線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不足,開放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主,實踐環(huán)節(jié)欠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仍顯不足、在線教學效果仍需提升等問題顯露出來。因此,大力發(fā)展開放課程等在線教學已成國內教育的必然趨勢。
自從2001年4月MIT正式啟動開放課程(OCW)以來,各國MOOC(慕課)運動方興未艾,MOOC建設形式多、資源豐厚,并以學分互認的形式給了很多學習者更廣闊的學習機會和證書的肯定。時至今日,國外的開放課程已日漸成熟,在線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
國內在線開放課程跟隨國外MOOC興起并不斷發(fā)展,主要經歷了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三個建設發(fā)展階段,豐富了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加快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但開放課程平臺基礎建設較差,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匱乏且評價標準欠缺,資源的開放性、共享性及定制化不強,在開放課程的教學應用上師生互動性欠缺,不能因材施教,在線資源建設上存在著重復性,重評審輕應用。開放課程在高校應用效果不佳,影響較小,資源應用沒有得到相應的推廣,故此,教育部2015年印發(fā)《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2016年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為在線開放課程全面建設應用與管理指明了方向,以促進優(yōu)質資源應用與共享[1]。
目前,在知網上檢索“在線開放課程”,近三年的論文仍有830多篇,其研究熱度不減,主要有課程建設、在線教學、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混合式教學等研究。但在遵循國際通用標準協(xié)議基礎上,從提高學習者的效果出發(fā),仍需在教學模式、課程設計、評價機制、實驗實訓等方面有所提升。同時,在開放課程平臺的建設方面,基于云計算環(huán)境的平臺已成為國內外開放課程平臺研究的首選。
目前,成熟的云計算技術所具有的超大規(guī)模、高可靠、低成本、虛擬化、通用性和按需服務等特點,成為開放課程平臺建設的技術保障。開放課程的平臺可考慮構建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基礎平臺、資源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的云層級架構,支持大規(guī)模在線網絡直播、點播需求,支持PC、PAD、手機等多種終端接入,支持Windows、Linux和Mac等跨平臺訪問,實現(xiàn)移動式、碎片式學習[2]。完善平臺的功能則應從課程建設、教學兩方面考慮。
為保證開放課程的質量,由政府牽頭制定規(guī)則,從源頭抓起明確在線開放課程的各級設計標準,制定合理的各級評價認證標準,促進全社會的認可,為其應用和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平臺課程開放共享的安全性,須有健全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監(jiān)管機制作保證[3]。
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提供動靜相結合的實時課堂和點播學習兩種方式。學習者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開展自主學習,真正實現(xiàn)自主選擇課程、教師、上課時間,并能提供多種師生、生生交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點播學習是在線開放課程的主體,學習時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能繼續(xù)上次的學習進度學習,學習期間通過動態(tài)插播問題并記錄學生的答題情況反饋給教師,作為教師指導和考評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jù)。實時課堂可存儲學生的視頻圖像,教師根據(jù)上課需要可控制學生聲音的開關,或靜默或發(fā)言,方便師生的互動和對學生的學習評估和監(jiān)控;實時課堂全程錄制,作為在線開放課程的視頻資源,完善后供點播學習使用。平臺提供作業(yè)、測驗和考試等考核方式,通過多方位評估手段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同時平臺開設資源推薦功能,可定制學習內容。
開放課程建設是個系統(tǒng)工程,教師作為課程建設的負責人,無疑起主導作用,但開放課程的教學設計、媒體選擇、開放課程的使用與評價和技術支持等方面仍需教育技術和媒體制作方面的專家支持,學??梢砸M、組建專門的教育和媒體專家團隊,幫助教師從開放課程的教學設計到展現(xiàn)的整個建設流程做好技術支持,提高開放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效率。當然教師也得更新教育觀念以適應在線教學潮流,探索在線學習的教學和效果評估方法,不斷學習信息技術,更快更好地融入開放課程的建設中。
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的國家教育信息化體系,要求開放課程面向全社會,資源內容產教深度融合,既用于在校學生的教學,又服務于企業(yè)職工和社會人員的職業(yè)教育,體現(xiàn)終身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因此資源形式要多樣,有圖像、文字、動畫、音視頻等媒體素材,以PPT、課件、微課、交互習題等形式和課程內容相融合;資源兼容性要好,支持多終端跨平臺的使用,方便不同類型的人學習,可按需重構[4]。
同時開發(fā)配套的新形態(tài)一體化教材,助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化資源價值,推動信息時代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
3.3.1 導學。首先介紹課程的學習目標與收獲、學好本課程的心得體會、學習考核方式,并通過學情分析,根據(jù)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學習路線(知識地圖),幫助學生快速組織學習活動。
3.3.2 自主學習設計。開放課程平臺較好地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要完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自主學習的設計原則是,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實現(xiàn)自我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的自主學習類型有:①支架式學習,圍繞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fā)展區(qū)”建立一個概念框架,通過獨立探索或協(xié)作學習把學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②拋錨式學習,基于真實的問題情景,通過自學或互助對問題進行論證,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原有認識。③隨機進入式學習,根據(jù)學習主題,從不同角度設計多種情境,學生可以隨意進入其中一種情境去學習,從而獲得對事物或問題全貌的理解與認識。
自主學習設計時,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點引入獲取、探究、討論、實踐、協(xié)同或創(chuàng)作等學習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自主學習方式
3.3.3 交互分享。自主學習應注意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和學生間的協(xié)作。在平臺提供的虛擬社區(qū),通過師生之間的問答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競爭、協(xié)同和角色扮演等協(xié)作學習,分享學習經驗,共同進步。這些交互讓學生有歸屬感,給予他們更多的情感,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快地步入學習的良性軌道[5]。學生的交互程度也可作為學生學習評估的重要依據(jù)。
3.3.4 教學評估。開放課程的在線教學評估主要有虛擬社區(qū)的答疑、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與得分,以及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評定(測驗)與綜合性的評定(考試)等學習評估,對作業(yè)和測驗平臺將生成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問題情況報表,并提出進一步學習的改進意見。除這些常規(guī)的學習評估外,根據(jù)在線教學的特點,引入這兩項評估:①學生協(xié)作學習程度,協(xié)作學習對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保持乃至在線學習的成功起重要作用;②平臺資源的利用率,能了解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通過大數(shù)據(jù)對這些評估數(shù)據(jù)的跟蹤分析,不僅了解學生的認知掌握情況和教學質量,以實現(xiàn)因材施教,改善教學質量,也為后續(xù)完善平臺和開放課程提供依據(jù)。
實踐教育無疑是高職教學特別是工科類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開放課程由于在線的特性,其實踐教學開放共享難度大,已成為提高開放課程教學質量的軟肋。解決之道:①拍攝操作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操作步驟,有實驗條件的可邊看邊做。②開發(fā)虛擬仿真實驗,目前主要是以云計算環(huán)境為支撐,采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仿真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通過虛擬仿真實驗,突破時空限制,學生自主實施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學帶來沉浸感的學習,為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的視覺和互動學習環(huán)境,解決工科類有些專業(yè)高成本、危險、難以實現(xiàn)的實踐教學。但學校自主開發(fā)虛擬仿真實驗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一般可借助商業(yè)在線實驗平臺開發(fā)在線實踐教學,或購買現(xiàn)成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其中電子信息類課程的在線實踐教學較成熟,應用面也廣。③開設遠程控制實驗,有條件、管理到位的高??梢宰寣W生利用軟件遠程控制硬件設備,達到和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的效果[6]。
目前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主要有兩種形式:①直接應用。承認選修學分直接讓學生選修開放課程,疫情時期采用開放課程進行線上教學。②混合應用。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以本校課程的線下教學為主,嵌入或引用開放課程的線上教學資源,翻轉課堂是其中較好地應用開放課程的一種教學模式。一門在線開放課程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束之高閣建而不用或應用少都是浪費資源,因此開放課程的建設驗收應該把在線上課人數(shù)和學生教學質量的評定作為最主要的兩個指標,積極推廣開放課程的應用。高質量的開放課程可解決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解決師資平時的培訓問題,解決學生多渠道上大學的問題,推動全社會終身教學的形成。
后疫情時代隨著網絡技術、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開放課程的平臺將更完善、課程數(shù)量更多、質量更高,將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在線教學并獲益。在未來研究中,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開放課程的在線教學質量,并不斷探索在線實踐教學,實現(xiàn)在線教學的理實一體化,為建立終身教育的學習體系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