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舉磊
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述風土人情的新奇獨特,可以展現(xiàn)人文名勝的風姿內蘊。下面,一起閱讀佳篇,體會游記的魅力,學習寫作的技巧。
【佳篇賞析】
太白山游記
趙延紅
站在海拔3700多米的拔仙臺,迎風望去,蒼茫宇宙盡收眼底,白云浩蕩,孤傲群峰。穿著單衣在寒風高崖間一路追隨而來的我們,只有一番感慨:高處何所有!
“十一”期間,游客很多,排隊等待2個多小時,再乘坐中巴經(jīng)過40多公里的盤山路,我們才到達太白山的下板寺。下板寺海拔2800米,距太白山山頂最高處還有900多米,這里是真正意義上的起點。沒有絲毫的懈怠,我與好友整裝開始步行登山。
沿著一條陡峭的登山路,穿越巴山冷杉景觀林帶,途經(jīng)一條木橋小通道,爬上約100米的石階,3小時后,我們到達海拔3511米的天圓地方。興之所至,我們不假思索地向更深更遠處進發(fā)。到達太白山山頂?shù)淖詈笠粋€接待站,餓了一天的我們稍稍吃了些簡單的食物又繼續(xù)行程。一邊飽覽變幻莫測的云山霧海,一邊行走在山脊小路,期盼神話的出現(xiàn)。
下午4點多,我們到達太白山保護區(qū),接下來的路程與其說是旅游,其實更像是探險。保護區(qū)內的景觀與其他地方大相徑庭,這里的植被主要以高山灌叢草甸為主,絢麗多彩,色調分明。多數(shù)游客只到達天圓地方,與我們同行的游客很少。我們悠閑地行走在3500多米的高山之巔,大聲朗誦著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薄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薄皬拿魈炱穑鲆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白云之上,回蕩著我們的快樂。大約1小時后,我們來到小文公保護站,買了門票后,工作人員再三叮囑我們要盡快趕路,必須在天黑之前到達大文公廟,那里才有住宿的地方。
通向大文公廟的路更加艱險漫長,據(jù)說這里是保存較為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一眼望去,石聚成河,完完全全是石的海洋,形態(tài)萬千,奇異嶙峋,峽谷深邃。天漸漸暗下來,我們已無暇顧及周邊的環(huán)境,兩眼緊盯腳下的路,默默往前趕,偶爾踩到虛蓋的石塊,發(fā)出當當?shù)捻懧?。在夜幕降臨之時,我們總算按預期的計劃趕到了大文公廟,這里已經(jīng)駐扎了前一天的游人,簡易平房的外面搭著幾頂帳篷,晚風呼嘯而至。帳篷內只有一張單人床,床板又窄又薄,寒氣直透全身。極度疲乏的我們顧不得許多,早早睡下,其實也睡不著,躺在床上盡量裹緊被子保持體溫,恢復體力,第二天我們還要走近2小時的路程去大爺海。
深夜從外面?zhèn)鱽韯勇牭母杪?,居然還有陜北民歌,聽到熟悉的鄉(xiāng)音,倍感親切。又過了不知多長時間,迷迷糊糊聽到有人喊:“快起來看日出了!”我睜開眼,下了床,看到從外面回來的人搓手跺腳直叫冷。我只穿一件T恤和薄外套,就這樣出去肯定會被凍僵,情急之下我裹了被子跑出去。迎面而來的強勁的寒風,讓我?guī)缀鯚o法呼吸,冷風像針鉆進被子刺痛著身體,頭發(fā)在空中狂舞,眼睛被寒風刺得直淌眼淚。只見灰云布滿東方,在云彩的縫隙里,透出一抹亮光,那應該就是日出的前兆。我同幾位游客執(zhí)著地守候在一排低矮的石墻邊,目光舍不得離開半刻,生怕錯過那輝煌瞬間。約半小時后,天邊仍是那一抹光亮,我不禁有些失望。
為了盡快回到西安,我與好友繼續(xù)趕路,到下一個也是最后一站——大爺海。據(jù)其他游客說,大爺海的風景很不錯。到底是什么樣的人間仙境呢?頂著寒風,我們不敢停下腳步。寒冷的氣候使得我們的臉失去知覺,雙手凍得紅腫,雙腳發(fā)麻,這時才體驗到“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而我們更堅定了去大爺海的信念。2個多小時的跋涉后,轉過一個巨大的石峰,一片湛藍的天池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我們期待的神秘莫測的人間仙境大爺海?所有的期待一閃而過。
(選自《當代電力文化》)
【寫作借鑒】
文章敘述了游覽太白山的經(jīng)歷,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寫作借鑒。
一、線索明晰,條理清楚。游記一定要有一條明晰的線索貫穿其中,可以按游覽路線寫,可以按空間順序寫,也可以按時間順序寫。選文以時間為順序,按照游覽路線的變化行文,主要寫了拔仙臺、下板寺、天圓地方、太白山保護區(qū)、大文公廟、大爺海等地的游覽情況,并通過描寫游覽中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太白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二、細致描繪,突出特點。寫游記要寫出所游覽或參觀之處的特色。選文對太白山保護區(qū)探險、夜宿大文公廟時所見的景物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作者從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角度展開描寫,鮮明地呈現(xiàn)景物特點,寫出了太白山景致的與眾不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融入真情,情景交融。“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边x文作者把自己的獨特感受融入字里行間,讓文章既有所見所聞,又有所思所感,如“一邊飽覽變幻莫測的云山霧海,一邊行走在山脊小路,期盼神話的出現(xiàn)”“頂著寒風,我們不敢停下腳步……這時才體驗到‘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等敘議結合的表述,增加了文章的內涵,讓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小試身手】
游蒲松齡故居
劉曉宇
清晨,我們一家人按照既定行程去游覽蒲松齡故居。
一段車程后,我們來到了蒲家村。青石小路,泥瓦小房,處處透著古樸。一座座老房子像一個個老者,講述著一個個故事。
走進蒲松齡故居,迎面看到的是蒲松齡的漢白玉雕像,整個人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嘴巴上那一撮小胡子,透出一股不凡的氣質。進了一道拱門,是小小的院子,門口有兩棵紫藤,像兩個沉默寡言的看門人,注視著進出的游人。院內有兩塊碑,是康熙年間立的,由于風雨侵蝕,上面的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再加上曾經(jīng)兩次遭到破壞,碑身已經(jīng)有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裂縫。
在堂屋中央,迎門高懸“聊齋”匾額,下方懸掛著蒲松齡臨終前一年由江南畫家朱湘鱗為其畫的畫像,畫像上他面露微笑,端坐在椅子上,據(jù)說這是蒲松齡生前最得意的畫像。畫像的兩邊,掛著郭沫若的親筆題字——“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屋內的桌椅已經(jīng)十分破舊,上面的漆大部分都已脫落,兩邊的擺設也非常簡單。蒲松齡的臥室里只有一張小床、一個書柜、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桌上擺放著燭臺,床上鋪著打了補丁的褥子,放著一條藍底白花的被子和一個藍黑色的枕頭,顯得破舊不堪。觸景生情,令人遐想。蒲松齡終日在陋室里遙想鬼狐神妖,為生計所迫,又不得不時時回到現(xiàn)實中來??瓶际〉钠阉升g為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離家去做私塾先生,一干30余年,回到家后已是風燭殘年,于76歲時離世。
蒲松齡故居還有六個展廳。其中一間展出的是蒲松齡的著作,各種版本的詩、文、詞、戲曲繁多,《聊齋志異》版本更是琳瑯滿目。還有一間展廳,里面擺放著許多泥人,都是泥人張的重弟子所做,所有的泥人都是《聊齋志異》中的人物。另一間展廳里掛著不少名人的題字和關于聊齋故事的畫,有老舍的字、李苦禪的畫等,還有《聊齋志異》的小人書,都十分珍貴。
整個蒲松齡故居被綠色植物包圍著,院子里種著桑樹、無花果樹、紫藤等,墻上爬滿爬山虎,風一吹,就像在綠色的海洋中激起一層層綠浪。
遠處傳來悠揚的俚曲,回蕩在青磚、灰瓦、低檐、矮房間,久遠的歲月沉淀著世人對蒲松齡的敬仰。
游覽結束了,我們帶著充滿紀念價值的照片和滿懷的好心情走出了蒲松齡故居的大門,走出了這古樸的村莊。
點評
作者按照游蹤順序記述了游覽蒲松齡故居的經(jīng)過。行文詳略得當,重點描寫了蒲松齡故居的堂屋、臥室及展廳的情況。景物刻畫細致生動,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作者在描寫中融入了對蒲松齡的敬仰之情,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結尾與開頭遙相呼應,使得文章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