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我有一友名新華,天賦驚人,年少時偏趕上無學可上、無書可讀的特殊時期,遵父命竟能背誦下來整本的《新華字典》。后來成為編劇,寫過一些曾轟動一時的影視作品,也是第一位獲得過美國戲劇獎的中國劇作家。
1999年初秋,上海派出一個豪華的電影代表團訪問臺灣,團長是謝晉,團員有孫道臨、張瑞芳、秦怡等十幾位聲名赫赫的電影界泰斗級人物,還有電影編劇新華。
他們離開臺北的最后一個夜晚,準確地說是9月21日凌晨,臺灣發(fā)生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地震,通稱“9·21大地震”,震級7.3級。代表團的成員都住在酒店的10層樓以上,大樓搖晃劇烈,有頃刻就會坍塌之感。
新華從床上被摔到床下,立即清醒,意識到是地震,而且是強烈的大震,在搖晃中穿著睡衣就跑出門外,沒敢乘電梯,經(jīng)樓梯從16樓跑到下面的酒店廣場上。
周圍還一片空蕩蕩,他是第一個逃生出來的人,緊跟著跑到廣場上來的,是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各圍著一條大浴巾。
待到有服務生來到廣場,美國小伙子從浴巾內(nèi)掏出錢包和房卡,從錢包里抽出300美元,連同鑰匙牌一同遞給服務生,希望他能上樓拿出他們的衣服和行李。服務生猶豫一下,決然地接過美元和鑰匙,轉(zhuǎn)身又跑進大樓。這不能說全是美元的作用,還有為客人服務的精神并未被大震震垮。
當時還有余震,在廣場上都能聽到從大樓里發(fā)出的嘰里咣當?shù)穆曇?,也不斷有客人從樓里逃出來?/p>
廣場上的人越聚越多,不一會兒,服務生兩手推著兩個行李箱,腋下還夾著大包小包的衣物從樓里出來了。美國夫婦稱謝不已,當眾穿好衣服,推著行李箱打車去了機場。
這應該是一對經(jīng)常旅行、處變不驚的夫妻,慌忙中逃生可以不穿衣服,卻不忘帶上錢包和房間鑰匙。
新華好學,卻不免心中慚愧,自己倒是跑了個第一,除去房卡卻什么也沒帶出來。
酒店大樓顯然已經(jīng)酥松,門窗破碎,樓角倒塌,樓外的附屬物被撕毀,整幢大樓已搖搖欲墜。樓內(nèi)沒有受重傷的客人們,似乎也都逃出來了,上海電影代表團的成員中,只剩下87歲的劉瓊還沒下來。大家十分焦急,尤其是團長謝晉,他深知劉瓊性格沉穩(wěn),但大家等待的時間之長,似乎早已超過了他沉穩(wěn)所需的時間。
劉瓊自20世紀30年代成名,電影、話劇演過無數(shù),近幾十年還演過名震一時的《?;辍贰杜@五號》《牧馬人》,導演過《51號兵站》《阿詩瑪》《李慧娘》,等等,是新華心目中神一樣的人物。自己又是團里最年輕的,想學酒店服務生上樓去看看劉瓊,但不知他住在幾層幾號。住房登記表在團長屋里,沒有帶出來,在大震的慌亂中,人們誰還記得準別人的房間號?
漸漸天已大亮,團長讓新華去求助酒店服務員,查找劉瓊的房間號,然后上樓去找。就在此時,劉瓊老先生腰身筆直,手里拉著輕便行李箱,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西裝領帶收拾得整整齊齊,連腳上的皮鞋竟然都擦得锃亮……八十多歲的人,看上去仍然氣韻俊逸,獨具風標,一副“濕衣不亂步”的從容神態(tài),緩緩地從余震未息的大樓里走出來。
一時間,廣場上的人都看著他──這種魅力,要經(jīng)過怎樣的命運和時間的磨礪,才能煥發(fā)出來?這場大地震簡直就是為他此刻的出場作鋪墊……電影代表團的人擁上去,有慶幸的,有歡跳的,有抱怨的:“我們都快急死了,你老先生竟然還有心思捯飭得這么漂亮?”
劉瓊似抱歉地微微一凜:“我母親告訴過我,人在臨死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收拾整潔?!?/p>
原來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他并沒有驚慌失措地先想到逃命,仍然行止有度,從容不迫。
新華在心里暗暗叫好:“我終于見識了什么叫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