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內(nèi)卷”“躺平”,人們大概都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但已經(jīng)流行一段時間的“yyds”,確實給不少人造成了理解障礙——失去了中文對詞意的承載,“yyds”讓人一頭霧水,雖然通過搜索,最終知道它不過是“永遠滴神”的中文讀音縮寫,特別容易理解,但一道無形的交流鴻溝,已經(jīng)被挖得很深了。
“nsdd”是“你說得對”,“xswl”是“笑死我了”,“ssfd”是“瑟瑟發(fā)抖”……這樣的中文縮寫,對于成年人來說,幼稚得很。在成年人完全不了解它們的同時,發(fā)明它們的00后卻竊竊自喜,覺得成年人“蠢得很”……新的網(wǎng)絡語言,正在形成一種人為制造的社交屏障,將網(wǎng)絡用戶劃分為不同的、沒法交流的群體。
可以確認的是,網(wǎng)絡已深刻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xiàn)實社會正在向線上轉移,許多人每天花在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已遠遠超過現(xiàn)實中與人交流的時間。如同線下的青少年,正在竭力與成年人社會保持距離一樣,線上的年輕人,也正試圖通過制造“語言迷局”,來將“非我族類”拒之門外。受這股巨大的潮流影響,網(wǎng)絡社交用語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敏感的含義,這些社交用語,在表面上起到的是“密鑰”的作用,用來打開陌生人的大門,在深層次里,卻是對人性的一種最為敏感的觸摸——為了節(jié)省彼此的時間,新一代網(wǎng)民,用一種不斷被制造出來的語言和情緒,來進行更精準的交流。
比如前段時間,大家熱衷于討論的一種交流方式:你發(fā)出一個信息,如果對方給出的回復只是一個“嗯”字,你就會覺得這是冷淡、敷衍、不屑,而如果對方的回復是“嗯嗯”兩個字,你則會神奇地覺得,對方是在贊同你,熱情地回應你,用很可愛的虛擬面孔面對你。這在過去的語文世界,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正是神奇的網(wǎng)絡交流,讓兩個字的疊加,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
同理,一個問號會讓一個人產(chǎn)生不安,兩個問號就會讓人產(chǎn)生焦慮,三個問號則有可能讓一個人抓狂,而如果打出更多問號,則有了不滿與反抗的意圖與成分。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看來,線上生活不但改變了人們的大腦,也改變了人們的情感。
簡單的字詞與標點符號,承載不了人們豐富而厚重的情感,有多少刪除、拉黑、屏蔽等“網(wǎng)絡冷暴力”行為,在無數(shù)個角落里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出于對別人感受的顧慮與尊重,網(wǎng)民發(fā)明了另外一套語言,專門用來線上交流,包括淘寶客服們無往不利的“親”,包括被使用最多的“齜牙”表情與泛濫的電子玫瑰花,還有工作群里職員們回應領導的“收到”,這些字詞貌似簡單,但堆積在一起,就是一條條情緒洪流,如果你不懂使用或者拒絕使用,則很有可能被拋到岸上。
對于線上社交的依賴,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市人,開始抗拒現(xiàn)實中的見面,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無形中也鼓勵未來的人更多地待在家中。出于對虛擬社會發(fā)展失控的恐懼,一些社會學家提出,要用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來抵御“賽博朋克”時代的到來。
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想要擁有,真不是那么容易。想要抵抗,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破除網(wǎng)絡流行語所刻意制造出來的社交屏障。所以,想要實現(xiàn)網(wǎng)絡社交的平等與自由,最重要的不是急于破解網(wǎng)絡語言密碼,而是真誠地放低姿態(tài),去了解年輕人真正想要表達什么,或者干脆與他們一起,穿過網(wǎng)絡語言的狂歡表面,去觸碰那一顆顆年輕的、同樣不安的、需要給予慰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