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山月
如果你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一定對赤練仙子李莫愁記憶猶新。她一直念著一句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p>
很難想象,這句寫情的千古之詞,出自一位十六歲少年之手。
他就是元好問。
當(dāng)年,元好問赴京趕考,路遇一獵戶。獵戶說,剛射殺了一只大雁,沒想到另一只不肯離去,悲鳴著投地而亡。元好問被這種生死至情感動,買下這雙大雁,將其合葬,并在石丘上題名:雁丘。
他寫下《摸魚兒·雁丘詞》,一句問情,成了傳世名句。
在璀璨的唐宋詩壇,與李、杜、元、白、陸、辛、蘇相比,元好問像一顆流星劃過天際。
他生于金蒙混戰(zhàn)之際,一生飄零,半世蹉跎。拼盡全力,也不過是個四處避難的布衣文人。
縱觀他的一生,我們不禁思索:人生實苦,我們活著,到底為了什么?
余華在《活著》里寫道:“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這個過程都要走完?!?/p>
也許,生而為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就在于體驗和感受,體驗人間百態(tài),感受春風(fēng)秋雨。
歷經(jīng)少年的彷徨,感知成長的苦樂
金昌宗明昌元年,元好問降生在忻州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族。七個月大的時候,被過繼給叔父元格。
元格無子,待好問視如己出,學(xué)業(yè)上悉心教導(dǎo),生活上周全照拂,給予了元好問安穩(wěn)幸福的童年。
每年初春,元好問會跟在叔父身后,和鄉(xiāng)里人一起擺春盤,祈求風(fēng)雨順?biāo)臁?/p>
人們從田間地頭,收割最新鮮的韭菜、生姜、芹菜、薺菜、蒜苗,搭配上紅花綠葉,擺在精巧的盤子里。
這些溫暖的趣事,深藏在元好問心中。多年后,歷經(jīng)滄桑的他,追憶幼年時的靜好歲月,感嘆道:“里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助春情。忽驚此日仍為客,卻想當(dāng)年似隔生?!?/p>
隨著蒙古兵的大舉入侵,幸福的日子轉(zhuǎn)瞬即逝。從十六歲起,元好問踏上了科考之路。此時,正是宋、金、蒙混戰(zhàn)之際,元好問只能一邊四處避亂,一邊用功讀書。
作家王小波曾說:“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p>
成長,也是如此。誰的成長也不是一路坦途,我們都在升級打怪中,慢慢長大。
元好問也不例外,他不僅要在戰(zhàn)爭的陰云下惶惶不安,還要備受科考失利的打擊。
直到興定五年,三十二歲的他,才進(jìn)士及第。而后,派官的日子,又遙遙無期。
在困頓貧寒中苦撐了五年,終于等來了朝廷的委派——內(nèi)鄉(xiāng)縣縣令。
雖然官職卑微,但元好問還是重振精神,積極上任。
作家劉勇曾說:“成長是美麗的痛?!币粋€人的成長,從來都充滿了歡笑和淚水。
順境里,感受被愛的幸福,體會做人的歡喜;受挫時,感受磨練的痛苦,體會戰(zhàn)勝困難的快感。
積極向上生長,努力向下扎根,走過少年的彷徨,方知成長的苦與樂,原是歲月饋贈的禮物。
經(jīng)歷中年的沉浮,感知命運(yùn)的悲歡
有些事,沒有足夠的經(jīng)歷,是無法理解的。比如,才名斐然的元好問,為什么去當(dāng)個小縣令,替女真權(quán)貴催租?
在亂世中,如果你是個平頭百姓,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要被敲門勒索、半夜催租、按戶拉夫、中夜索酒……
然而,一旦做了官,哪怕是個八品縣令,一家人的生活都會改觀。
元好問是個讀書人,他不忍催租,還寫了篇《宛丘嘆》,代民發(fā)聲。
遺憾的是,大金朝廷一貫輕視漢人官員,元好問的前途,似乎已成定局。
不過,有時候命運(yùn)就是這么弄巧,轉(zhuǎn)機(jī)總在不經(jīng)意間到來。正大八年,禮部尚書趙秉文竟大力舉薦元好問來京為官。
戰(zhàn)亂之際升任要職,焉知是福是禍?元好問顧不得多想,意氣風(fēng)發(fā)地朝汴京開進(jìn)。
可剛到汴京不久,厄運(yùn)接踵而至。就在這一年,金兵在鳳翔戰(zhàn)役中大敗,大金已有亡國之勢。第二年五月,氣候反常,本應(yīng)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卻大寒如冬。京城里物價飛漲,一斗米賣到了20兩白銀。元好問看見餓瘋了的百姓,圍攻貴族的宅邸,拆了木頭燒火,撕下皮革煮食。
伴隨暴動而來的是瘟疫。僅僅五十天,汴京百姓就死傷過半,而元好問最疼愛的小女兒阿香,也沒有幸免,永遠(yuǎn)地離開了他。
泣血錐心之痛,亡國破家之悲,讓好問對天長嘆:
白骨縱橫似亂麻,
幾年桑梓變龍沙。
只知河朔生靈盡,
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
金國的大潰之日來臨,金哀宗卻棄兩宮百官,引軍東逃,留汴京的臣民自生自滅。
元好問和汴京百姓一起,等待著命運(yùn)的安排。
最終,元好問作為前朝官員,成了蒙古國的階下囚,被發(fā)配至聊城,一關(guān)就是四年。
人生朝露,浮生若寄。四十多年的歲月里,元好問受盡了奔波勞碌的辛苦。山河日月,滿目瘡痍,天下蒼生,苦不堪言。他將這悲苦化為一首首“喪亂詩”。在詩里,他寫盡了對人生的思考,對命運(yùn)的質(zhì)問,沉重、悲涼、哀憫。
生活猶如萬花筒,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是不同的顏色。
在難測的命運(yùn)里,在悲喜的無常中,感受生命的張力,也是活著的意義。
經(jīng)歷晚年的孤獨(dú),感知內(nèi)心的得失
后來,蒙古軍官嚴(yán)實對元好問有所青睞,邀他在府中做幕僚。但作為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最有名的文士,投身于蒙古國的武人,聽?wèi){蒙古兵的呼喝,元好問深感處境尷尬,內(nèi)心備覺煎熬。
滿紙韜略,無從實現(xiàn),十年弄筆,也不過是個亡國的囚徒。
48歲這年,元好問鼓起勇氣向上峰嚴(yán)實辭行。
而在嚴(yán)實看來,元好問一事無成,毫無用處,于是慷慨放行,任由元好問回歸故里。
亂離之余,鼎革之后,元好問幾經(jīng)周折,回到了家鄉(xiāng)忻州。
馮夢龍曾說:“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元好問隱忍了一生,雖能茍且偷安于亂世,但內(nèi)心始終不得自由。
四時如逝水,百川皆東波。人生一晃,就到了暮年,元好問決定瀟灑一次,遵從本心而活。
忻州城南30里,有一座“讀書山”。生父元德明曾在此建了一間書屋,元好問將其重新修葺,終日在此研讀史書,吟詩作賦。
生活仍在繼續(xù),他活成了另一個自己。
元好問前半生是金人,后半生算是大蒙古國的臣民,在歷史上少有的亂世中,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千三百多首詩。
時間抹去許多分際后,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他的詩也是中華文壇的榮光。
蒙古憲宗七年,67歲的元好問,走完了一生。
紀(jì)曉嵐在《四庫全書》中,這樣評價他:“好問才雄學(xué)瞻,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p>
他一生凄苦,在無數(shù)個崩潰的瞬間,也曾自言:吾亦厭余生。但元好問還是堅持著活了下來,以“北方文雄”的雅號,長留青史。
席慕蓉曾說:“生命本身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白來一場?!鼻лd而下,我們與元好問有了深刻的共鳴。那就是: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人活一場,請勇敢地去經(jīng)歷。
責(zé)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