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chuàng)作的背景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年1月出生在維也納的里赫田塔爾,1828年11月離世,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出了數(shù)量驚人的作品,作品數(shù)長達一千多首,可想而知,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有多么豐富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能力。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在1828年10月創(chuàng)作而成的,是他離世前創(chuàng)作出來的最后一首作品,后人在舒伯特離世以后,整理他的聲樂作品中,取出十四首整合發(fā)布了一部聲樂套曲《天鵝之歌》,
天鵝在知道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會發(fā)出一聲最凄美的叫聲,因此這首作品號為D.965的《巖石上的牧羊人》真正可以算作是舒伯特的“天鵝之歌”。
這首作品是舒伯特的好朋友,當時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米爾德·豪普特曼邀請作曲家為其量身定做的歌曲。舒伯特第一次與歌唱家安娜相識是在1813年維也納國家大劇院的一次演出上,當時安娜演唱的作品是格魯克的《伊菲姬妮在陶利德》,那場音樂演出給舒伯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1824年,安娜想讓舒伯特寫一部適合她演唱的歌劇,舒伯特很爽快地答應了,將歌劇《阿爾方索與艾斯特雷拉》交給了安娜,但是安娜對于舒伯特的這部作品并不是十分滿意,她想讓舒伯特創(chuàng)作出一首能讓她展示出她的音色與表現(xiàn)力的音樂詠嘆調,但是由于當時的舒伯特的身體狀況愈來愈糟糕,深受病痛的折磨,所以一直遲遲未完成安娜的請求,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他才完成了這部篇幅長、演唱難度大的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這首作品是舒伯特離世以后,他的弟弟費爾迪南德整理作品發(fā)現(xiàn)以后將這個樂譜交給了安娜,安娜收到作品以后十分激動與難過,最后安娜在1830年3月21日首次演出了這首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這首歌曲與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其他藝術歌曲相比,不僅僅只是篇幅長,整個歌曲的張力也十分大,與舒伯特之前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形成鮮明的對比。舒伯特在樂曲的第三部分采用一連串的花腔樂句來告訴人們春天的來臨,以此來展現(xiàn)出安娜的超強唱功。在歌曲的編制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鋼琴伴奏的模式,采用了單簧管與鋼琴同時伴奏,可以說這是一首具有室內樂特征的作品,作曲家采用高超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人聲器樂化,這首舒伯特在世所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凝集了他畢生的精湛創(chuàng)作手法,不管是從聲樂的演唱難度上,還是歌曲的配器上,以及調式的應用上,都突顯出了舒伯特在藝術歌曲這一領域獨樹一幟的地位。
(二)歌詞內涵
舒伯特所處的年代是一個高壓強政的時代,他曾經(jīng)給他的友人寫過一封信中說道:“沒有作為的,沒有意義的生活,這正標志等著我們的時代”。但是在舒伯特的音樂作品中難得的是讓人們感受到他熱愛自然、熱愛人類、熱愛世界的赤子之心,他對世界的美好向往、對愛情的憧憬與面對困難生活的勇氣,也就是說他把自己心里所有的愿望與幻想都以音樂為媒介而創(chuàng)作出來,將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音樂。[1]舒伯特是個詩歌熱愛者,他的藝術歌曲采用的都是他喜愛的詩歌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者有著名的詩人歌德、席勒、威廉·繆勒等,也有很多當時無名小卒的詩人盧貝克·史密斯等,但是不管是哪位作家的詩作,只要能激發(fā)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靈感,舒伯特就會馬上為這首詩佩戴上帶有美妙音符的花冠。[2]
《巖石上的牧羊人》的歌詞采用的是威廉·繆勒(Mueller·Willhelm)與海爾敏·馮·謝濟(Helmina·von·Chezy)的兩部作品綜合加工而成的,整個曲子分為三個部分,開頭結尾采用的都是威廉·繆勒的詩歌集《Der Berghirt》里面的《深山的牧羊人》以及《愛的牽掛》,曲子的中間部分采用的是海爾敏·馮·謝濟的詩作《夜晚的聲音》。
整首《巖石上的牧羊人》的歌詞共分為十六句,第一部分的八句詩詞與第三部分的三句詩詞來源于威廉·繆勒,第二部分的五句詩詞則采用海爾敏·馮·謝濟的詩作。
從第一句到第八句歌詞內涵可以感受到牧羊人的孤獨與對遠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而第九句到第十三句的歌詞內涵則是讓人感覺到了牧羊人心靈最深處的孤獨、絕望,整個情緒與前八句相比,氛圍更加的沉重壓抑,因此很多演唱者在演唱第二部分時都是采用了減慢速度的處理。第十四到第十六句的歌詞內涵表達的是牧羊人的春天即將來臨了,春天的來臨意味著她歡樂的來臨。最后三句的歌詞給人們的感覺與之前明顯不同,讓人們感受到了牧羊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希望。
從歌詞我們可以看出舒伯特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雖然作曲家所處的當時政治強壓的狀態(tài)下,常常使他喘不過氣來,好在他能為自己的壓抑情緒找到宣泄口,他寄情于音樂、生活。享受美妙的大自然是舒伯特生活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他把在大自然所收獲到的感受表現(xiàn)在他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域,如歌曲、交響曲、四重奏等,[3]其中最有代表的作品就是聲樂套曲《冬之旅》,《巖石上的牧羊人》作曲家根據(jù)歌詞的創(chuàng)作,開始的時候讓人感覺到了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巖石上放聲高唱,山谷里回聲嘹亮,牧羊人歌唱著對遠方愛人的思念與自己心靈深處的孤獨、寂寞與絕望,在詩詞的最后部分,牧羊人的春天來臨了,春天的到來使他興奮、激動,因為春天的到來意味著牧羊人的歡樂到來,所以讓人們明顯感覺到了整個情緒的提升,對生活瞬間充滿了希望與憧憬,因此這就是作曲家的可贊之處,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著許多的不如意,可是他卻將美好的生活理想寄托于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
(一)曲式結構的分析
舒伯特具有鉆進去透徹理解歌詞并用音樂完全表達其神韻的天賦,這是很多音樂家都無法做到的,當然除了雨果·沃爾夫,當他與某個詩作對上了幻想與性情,他的內心就會馬上釋放出一種原始沖動,會馬上找到適合的音樂表達方式,聯(lián)想出一系列的音符與節(jié)奏,這就是所謂的“樂思奔涌”[4],這首歌曲雖然歌詞來源于兩位不同的詩人,可是舒伯特卻用他驚人的高超創(chuàng)作手法將三個部分的歌詞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在音樂整體創(chuàng)作上,給人一種自然銜接的聽覺享受。
《巖石上的牧羊人》從整個曲式結構上可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1~128小節(jié)構成,第二部分由129~218小節(jié)構成,第三部分由219~349構成,是復三部曲式。
樂曲先是在長達38小節(jié)的前奏展開,作者在調式上采用的是?B大調,利用單簧管的聲部提前將聲樂聲部的主題提前預示出來,第一部分是一個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A段由兩個重復樂句組成,39~63小節(jié),a樂句從39~50小節(jié),a樂句從51~63小節(jié),調式與前奏相同?B大調,半終止停留在調式主和弦上,終止式停留在D7~T。B段由三個合頭變尾的樂句組成,64~81小節(jié),可劃分為b、b、b、分別從64~69小節(jié)、70~75小節(jié)、76~81小節(jié),調式開始就在?B的?Ⅵ作為中介和弦轉到?G大調的主和弦,在第78小節(jié)轉到D大調,最后終止式結束的主四六—屬七—主,緊接著出現(xiàn)了14個小節(jié)的連接,調式轉為?B大調,為后面的再現(xiàn)樂段做調式準備,A樂段與A樂段基本是重復的,只有極個別的地方作曲家在旋律上加花,變化了分別是112小節(jié)的人聲旋律上與114小節(jié)到117小節(jié)的單簧管部分不一樣。再現(xiàn)A與第二部分的間奏中調式發(fā)生了改變,在123小節(jié)轉為了g小調,為第二部分的調式做準備。綜上所述第一部分為一個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A-B-A,如圖1所示。
第二部分由129~218小節(jié)構成,是一個并列的單三部曲式,C樂段從129~148,可分為c與c,c樂句從129~140小節(jié),c樂句從141~148,c在c的基礎上做了音樂材料的減縮,所以為非方整樂段,C樂段的調式由g小調開始在137小節(jié)轉為?A大調,是轉調樂段,作曲家在調式的運用上,豐富了整個音樂和聲色彩。在第二部分的D樂段中,作曲家充分發(fā)揮了他在調式應用上的天賦,調式由?A—a—g的變化,D樂段也是分為兩個樂句d+d,d句從149~164小節(jié),d樂從165~182小節(jié),第二部分的再現(xiàn)段落C從183~206小節(jié),再現(xiàn)段落是一個轉調樂段,從g小調轉到G大調。207~218小節(jié)作為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連接部分,旋律線條十分得優(yōu)美,雖然單簧管的伴奏音符僅僅由幾個簡單的音符構成,可是細細品味其中的音樂,別有一番感覺。如圖2所示。
樂曲的第三部分也是一個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樂段從旋律角度上可分為E—B—E,E樂段從219~262小節(jié),219~226算是連接,緊接著由三個樂句組成,e+e+e,e樂句由227~238小節(jié),e樂由239~250小節(jié),e樂句251~258小節(jié),整個E樂段的調式都是?B大調,259~262小節(jié)是E樂段與B樂段的連接,B樂段從263~288小節(jié),此段的歌詞材料來源于之前的B樂段,因此這是一個再現(xiàn)的復三部曲式,B樂段的調式為D大調,E是E樂段的再現(xiàn)樂段,最后曲子在10小節(jié)華麗的單簧管吹奏與鋼琴的伴奏下,結束全區(qū)。如圖3所示。
(一)調式與歌詞
舒伯特在第一部分的A樂段采用的是繆勒的詩,詩中所要表達的涵義是:“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巖石上,俯瞰著深深的山谷并歌唱,山谷傳出來了牧羊人歌聲的回蕩聲”,這一部分的音樂情緒給人是開闊舒展的,因此作曲家在調式應用上采用了?B大調調式,和聲多以主和弦與屬和弦為主,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歌詞表達的是牧羊人陷入無盡的悲傷,她十分的孤獨與絕望,此時為了配合整個歌詞的意境,作曲家巧妙地將音樂調式轉變?yōu)間小調,小調給人帶來的色彩是暗淡悲傷的,因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對于詞樂意境結合這一方面有著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在歌曲的第三部分,歌詞敘述的大致意思就是春天就要來臨,春天的來臨意味著牧羊人的歡樂,牧羊人陶醉其中,整個第三部分情緒高昂、歡快、明朗,因此自然而然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采用的是色彩明朗的大調式,采用了?B大調與D大調。
(二)人聲與歌詞
從人聲旋律與詞的研究:在曲子的第38~42小節(jié),歌詞所要表達的是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巖石上的場景,為了讓人們感受牧羊人站在山谷上的畫面,舒伯特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恰當?shù)剡\用了分解琶音的旋律,上下行的走向,仿佛讓人們感受到了重巒疊嶂的山峰,(譜例1)曲子的197~202小節(jié)中,歌詞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的心靈入蒼天”,作曲家很巧妙地譜寫了“如蒼天”的畫面,(譜例2)267~270小節(jié),為了表達出“我歌聲回蕩耳邊”,作曲家巧妙的運用了一字多音的旋律,表達出歌聲回蕩的畫面。(譜例3)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三)伴奏與歌詞
這個曲子的伴奏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方面就應該從這首歌最為精華的單簧管來說。在第一部分,單簧管就化身山谷中牧羊人的回聲,在人聲旋律快結束的時候呼應一下;在第二部分,單簧管就轉變?yōu)橐粋€很認真用心的聆聽者,靜靜地聽著牧羊女訴說著心中的憂郁,在牧羊女訴說后輕輕地發(fā)出一個嘆息的聲音;在樂曲的第三部分,單簧管瞬間由之前很安靜沉穩(wěn)的聆聽者轉變?yōu)槟裂蚺钪牡陌閭H,他們兩個你一問我一答的對話,將這個音樂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使音樂充滿了戲劇的情節(jié),讓聆聽者跟著一起興奮開心。第二方面就該從傳統(tǒng)的藝術歌曲鋼琴伴奏來說了,在歌曲的三個部分里面,鋼琴伴奏部分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協(xié)調與穩(wěn)定單簧管與人聲的作用,但是由于每個部分的情緒不相容,作曲家在鋼琴伴奏上也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織體,比如在第一部分情緒較為明朗,主要是柱式和弦三連音的連續(xù)使用,低聲部八度音程,第二部分的鋼琴伴奏則是變成了分解和弦的使用,但低音依舊是八度音程,由于第二部分的情緒相比第一部分更為憂傷,因此八分音符的半分解和弦相比起三連音的節(jié)奏,在聽覺上速度會較慢一點,所以給人帶來的情緒也是憂傷的。歌曲的第三部分是全曲情緒最為高漲的部分,之前穩(wěn)定的低音也跑動起來了,且時值較短,右手的部分與第一部分一樣采用柱式和弦的織體,給人帶來歡樂明亮的聽覺。
以上就是筆者通過歌詞與調式、人聲、伴奏這三個方面結合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讓我對舒伯特這一偉人更加肅然起敬,崇拜感油然而生,詩詞中所表達的每一種聲音,每一幅畫面,每一種情緒,通過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都能在音樂中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賦予詩詞貼切的音樂形象。
以上就是筆者以舒伯特的《巖石上的牧羊人》詞樂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從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的內涵、音樂的分析展開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為以后演唱這首作品的演唱者提供一些微薄的幫助,為更好地詮釋這部作品打下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fā)展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頁。
[2][3][4]〔奧〕卡爾·克巴爾德:《弗朗茨·舒伯特及其時代》,冷杉、鐘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頁,第167頁,第168頁。
周秋彬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