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飛
古人把戴在頭上的帽子,叫元服、首服、頭衣。“元”“首”“頭”,聽上去就最重要。在古代眾多的帽子當中,地位最高的是一種被稱為“冕”的禮冠,也是中國古代服裝當中最為奇特的發(fā)明。
黃帝的發(fā)明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吹竭@樣一些冕:冕板的兩頭上翹,或者呈波浪形;冕旒的長度在視線的上方;臉前的冕旒共11條,每條冕旒上的寶珠為20顆……這與歷史上真實的冕是有差距的。
歷史文獻上說冕是黃帝發(fā)明的,是由他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禮冠。對冕為何設(shè)計成這樣式,歷史并沒有留下解釋,只能按照現(xiàn)代人的想法推測:首先,在原始社會,人們往往會把彩石和獸牙等作為珠寶佩戴在頭臉部位,以顯示身份和能力,戴得越多,身份越高,能力越強;其次,當珠寶太多,貼著頭發(fā)和臉頰會很礙事,所以需要采用一塊板,讓它們離開臉部一定距離。
冕的設(shè)計與治理天下相關(guān)
冕主要由冠卷、笄、冕板、冕旒、瑱、纓等部分構(gòu)成。而冕板、冕旒、瑱,是細節(jié)較多的部件,設(shè)計中蘊含著許多治理天下的哲學(xué)。
冕板有很多基本講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低后高,這與冕的名字有關(guān)。古代有人這樣解釋:冕字當中那個“免”,取意于“俛”,俛的意思相當于俯——向前傾斜。這樣的姿態(tài)代表帝王和高官的謙恭和勤勞。所以戴冕體現(xiàn)地位,同時從文化角度體現(xiàn)修養(yǎng)。一些影視劇把冕板做成兩頭上翹或波浪起伏,與古人的境界相差甚遠。
在現(xiàn)代人眼中,最神秘的可能是懸掛在臉前腦后的那一串串冕旒。帝王冕的最高配置,前后各有12旒,每旒有12顆彩珠。其他高官則按級別,在數(shù)量上做遞減,由此強化等級。然而,祖先并不滿足于冕旒僅僅體現(xiàn)身份和地位,還為其作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詮釋,用心超乎想象。古人解釋,掛冕旒的目的是為了保持莊重形象,冕旒不搖不晃,方顯帝王威儀。也有人從冕旒遮擋視線出發(fā),認為其用意在于提醒帝王不要把部下看得那么清楚,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看,才是睿智的帝王。西漢名人東方朔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冕旒的作用是“蔽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瑱(懸掛于兩耳孔邊的兩塊黃玉,俗名“充耳”)是一個不太顯眼的部件,但也包含著祖先的良苦用心。東方朔把充耳的作用解釋為帝王不要什么都聽,該聽的聽,不該聽的就不聽,充耳相當于“塞聰”。
但一位帝王一味蔽目塞聽,恐怕也很難治理好國家。所以,如下的說法可能更為合理:所謂冕旒,就是希望帝王能明白,每一個人都像他眼前的珠寶一樣難得;所謂充耳,也是希望帝王能清楚每一句諫言都像他耳邊的玉石一樣珍貴。
秦始皇廢除冕,發(fā)展冠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立即做了一件事——廢除周朝的六冕之制。秦始皇自己就常戴通天冠,并且把其他諸侯國的冠吸收到自己的官員服裝體系當中。例如,趙國的貂蟬冠被定為武將之冠;楚國的獬豸冠被定為法官之冠;齊國的高山冠被定為謁者之冠。這么做的原因不難理解,治理整個中國,只靠嬴姓已經(jīng)力不從心,必須建設(shè)一個有大量外姓加入的官僚體系。冕體現(xiàn)的是家族統(tǒng)治,廢除冕、發(fā)展冠,成為現(xiàn)實需要。從明朝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可以看到,劉邦繼承了秦代的服裝制度,所以西漢皇帝沒有一位在畫像中是戴冕的。
與現(xiàn)代主要服務(wù)于審美不同,古代服裝更多服務(wù)于政治。了解了這樣的差別,就能看到服裝背后的歷史真相和演變脈絡(luò)。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