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摘 要: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固本養(yǎng)氣”的過程。曹丕在《典論》中說“文以氣為主”,唯有養(yǎng)豐厚底氣,方能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如何“養(yǎng)氣”?閱讀是“養(yǎng)氣工程”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讀天下好書,集生活體驗,以養(yǎng)浩然正氣,做有德之人。正如莊子在《逍遙游》里所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閱讀量積累不夠,則文氣不足。因此,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構建課內外大閱讀體系,豐富人文精神積累,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文氣;因聲求氣;閱讀動機;相機誘導;課外大閱讀體系;以寫促讀
古人寫文章講“氣”,詞句的長短與聲調的高下,說話時的婉轉或激昂,都是由氣勢決定的。何為文氣?曹丕所提倡的“文氣”,主要指文章的精神、意氣。韓愈的“盛氣言宜”,是講文氣與文辭的關系,“氣”強調的是淵博的才識、正大的精神和充沛的感情。古人對“文氣”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大都認為“文氣”是種精神,是作文的基礎,要為文,必先培養(yǎng)文氣。
“文氣”之養(yǎng),在于充分利用文字的力量,發(fā)揮文本的情感熏陶和德育滲透作用。新課標有云“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中學語文教學,不僅是生活中聽、說、讀、寫,傳情達意的需求,更是文化傳承和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在學生聽、說、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上,更集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道德情操,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 因聲求氣,以音韻之美體驗文氣之美
古人主張“因聲求氣”,用聲音、節(jié)奏求得文章的風格、神韻。韓愈在《答李翊書》里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亦即朗讀時的節(jié)奏、音調,它是依附于“氣”這個內容而存在的,故而“因聲”則可“求氣”。培養(yǎng)閱讀興趣,應從體驗文字的音韻之美開始。在閱讀教學指導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朗讀美文的習慣,在孩子的心田里,種下音韻之美的種子。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經過反復的誦讀,根據文章言辭的長短與聲調的高下來朗讀,感受讀的樂趣,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通過朗讀“使我之心與古人之心祈合于無間”,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式。因聲求氣,亦是因文求情,因文求德,平平仄仄組成的節(jié)奏緩急之間,情感起伏,或高亢,或低沉,春風化雨般滋潤心田,這聲韻的力量,就是文字的力量。葉圣陶把有感情的朗讀叫作“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惫?,文氣之養(yǎng),始于“因聲求氣”。
二、 深入挖掘教材,以其人文精神因子點燃閱讀的星星之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拓展閱讀時空的第一步。法國作家法朗士曾言:“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魔鬼的手指,它只撥動我們腦纖維的琴弦和靈魂的音板,而激發(fā)出來的聲音卻與我們心靈相關?!遍喿x教學中師生的對話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對學生精神人格的養(yǎng)成、對其生命言語的發(fā)展都有著獨特的教育意義。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為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深挖其中的人文內涵,因勢利導,開啟悟性,點燃學生領略人文精神之美的星星之火。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課文的氛圍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把握價值取向,從而形成自己看待事物,評判事物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活躍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帶動學生課外進行更多與其相關的閱讀。例如《赤壁賦》的教學,就“蘇軾的仕途坎坷與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主題進行拓展,不僅可讓學生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也可引發(fā)學生課外對蘇軾仕途遭遇人生態(tài)度的更多關注,以及對更多相關人生態(tài)度文本的閱讀。又如《再別康橋》的教學,可就徐志摩婚姻愛情故事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亦可以徐志摩對“愛、美、自由”的追求為主題進行拓展,帶動學生對徐志摩其他詩歌的品讀。激發(fā)閱讀動機,拓寬了文本閱讀的時空,雖是星星之火,亦可成燎原之勢,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奠基。
三、 創(chuàng)新教學,相機誘導,提升學生閱讀的思維活躍性
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培養(yǎng)閱讀習慣,構建課外閱讀體系,教師更須致力于“導”。培養(yǎng)興趣,指導方法,評價激勵……“導”之于“學”,不可忽視。閱讀之于語文教學,是一個固本養(yǎng)氣的過程。“文氣”之養(yǎng),在于內化,即長期的閱讀實踐,大量的人文積累,應由學生自主完成,但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語文老師,應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摸索出語文學習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學模式,抓住一切契機,巧妙誘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讓學生愛學、會學、能學,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不斷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相機”是察看機會,“誘導”是勸誘引導。相機誘導,就是指尋找恰當的機會,在適當的時候引導,指點。如果把這句話放到閱讀教學上,一是指抓住適當情境,推動學生去感知文字汲取營養(yǎng),更應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拓展學生閱讀的時空,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二是指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教師及時指出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出思維的方向或軌道,使學生豁然開朗、思路暢通,學習得以順利進行。
社會發(fā)展正向著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發(fā)展,教育亦是如此。語文學習知識豐富多彩,閱讀教學涉及面廣,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亦應多元化。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輔助教學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比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以視聽美感帶動學生對文字的品位,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課外學習實踐活動,打破課堂時空限制,把閱讀教學引向生活?!罢Z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不僅要滿足于課堂教學,也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形成課內外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相互碰撞的開放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