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 要]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各有不同的特點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它們的差異和具體教學內容的要求加以選擇和合理運用,若不加以區(qū)分,隨意選擇與運用,就難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方式;教學效果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都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的灌輸模式,而選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這種轉變能夠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和活動機會,有利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合作和深入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一些教師不看內容、時間、條件等,隨意選擇與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就認為自己在改革教學方式,結果收效甚微。于是他們便抱怨,改革是“瞎胡鬧”,是“折騰教師”。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在于他們沒有準確把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差異,在教學中相互混淆,亂用一氣,自然是東施效顰,南轅北轍。那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何差異,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什么呢?筆者擬就此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差異
(一)內涵不同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總體教學目標引導和教師指導下,根據(jù)自身條件和需要,自主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和諧互動和合作學習,共同達到某一預期教學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創(chuàng)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
(二)所對應的對象不同
自主學習所對應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合作學習所對應的是個體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所對應的是“接受學習”。
(三)目標、任務不同
內涵與對應對象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各自的目標、任務也就不同。自主學習對應的是被動學習,因而它強調主動,重在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設計評價指標,以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對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適;合作學習對應的是個體學習,因而它強調合作,重在促使學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積極承擔在共同任務中各自的責任;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探究學習對應的是接受學習,因而它強調發(fā)現(xiàn),重在促使學生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智能發(fā)展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它們各自的任務和側重點,有利于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要求來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式,以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功能與作用。
(四)教師的策略和著眼點不同
目標、任務的不同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所采取的策略與著眼點不同。自主學習強調的是“主動”,教師的著眼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恰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讓學生通過思考獲得答案,學有所獲,產生成功的喜悅,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合作”,它既需要教師通過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溝通交流,同時也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個性特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科學分組,合理搭配,并提出明確要求,以便于學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探究學習強調的是“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的不光是問題,還包括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中的技巧,學習的規(guī)律等。它需要教師在課前準確地把握國情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方法能力,要設計出有一定深度、廣度和梯度的問題,能及時將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全班學生共同探究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注意與背景材料的有機銜接,能讓學生從材料中發(fā)現(xiàn)隱匿的知識;能用材料說明和印證教材中的觀點;能通過與熱點材料的結合使教材知識得到延伸與拓展;能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都得到提高;能通過知識的運用有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與方法等。
二、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遵循的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選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還是探究學習,除了要明確三者在內涵、所對應的對象、目標任務、教師的策略與著眼點等差異外,還要注意根據(jù)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來選擇教學方式,以使所選擇的方式能符合不同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
(一)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探究。一個班級的學生,知識基礎有厚薄,能力素質有高低,要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其適用的學習內容一般不宜太深太難,主要是感知課文、梳理知識、把握關鍵詞語、尋找、概括要點、清理層次結構等相對較易,依靠個體大多能完成的內容,否則,就會讓很多同學無法推進,學習受挫;合作學習強調依靠小組的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解決某一問題。其適用的學習內容就應有所深化,難度有所提高。如,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對難點問題的分析與突破;發(fā)現(xiàn)材料背后比較隱蔽的知識并加以運用;對容易混淆,易產生歧義的知識加以分辨,在自主學習中靠個體難以解決的問題等,這樣的內容一般就適宜于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探究學習除了在課外運用外,就課內而言,其適宜的內容主要有: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都解決不了的難題;教材中具有綜合性、深刻性,需要層層探究、綜合概括、縱橫聯(lián)系、深入拓展的知識;需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思考與分析的問題;學生有爭議,未達成共識的疑難等,這樣的內容就適宜于采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如果教師忽視教學內容的差異,選擇的方式與教學內容不匹配,就難以產生好的效果。如,當學生去感知文本、梳理知識時,就采用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的方式,由于其內容比較簡單,學生靠個人就能完成,就無須合作,而這個時候剛剛感知文本,也很難深入探究,采取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就未必能產生好的效果。反之,當遇到綜合性很強,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時,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去解決,就會讓很多學生面面相覷,束手無策,無從下手,長此以往,學生總是受挫,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二)針對不同的時間或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般而言,自主學習宜放在課前預習或一堂課的開始階段,即在學生開始學習文本,感知教材內容時。因為按照認知規(guī)律,學習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的,自主學習比較適宜于相對淺顯的內容,放在開始階段就比較適合。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在小組合作和共同探究中也可以有自主學習,但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的自主學習一般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穿插、滲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之中,它多是學生的個人行為,而不是教師安排的統(tǒng)一活動;合作學習則宜放在自主學習之后,即當自主學習結束后,進入更深的層次內容,或遇到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來加以解決;而探究學習則通常應放在最后,即需要對知識加以整合,進行綜合性思考時,或需要知識的前聯(lián)后引,縱橫聯(lián)系時,或需要對事物由表入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引導思維層層深入時,或結合材料對教材知識進行延伸、拓展時,或遇到通過小組合作仍無法解決的疑難時,就需要全班同學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分析,集中攻關,加以突破。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在個人思考或小組合作中遇到的典型問題,教師也可以當即引導全班同學對其加以討論,即時解決。但這種探究是穿插、滲透在其他方式之中的,而不是單獨推進。一般而言,三種教學方式應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展開而依次推進,不宜顛倒。否則就不符合認知規(guī)律,不利于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三、教師在運用不同教學方式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除了選擇教學方式時要注意不同方式的差異和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時段的不同要求外,在運用教學方式時,也要注意根據(jù)不同方式在問題的難易,采取的形式、教師的參與,材料的結合、出現(xiàn)的頻率等方面,按照其不同的特點與要求來合理操作,以更有效地運用該方式,發(fā)揮其優(yōu)勢,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就問題設置的難度而言
同一學習內容,通過不同難度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到知識的不同層次,達成不同的學習目標。由于三種學習方式各自側重點不同,教師采用的策略與著眼點不同,因而問題設置的難度也就要有所差異。一般而言,自主學習設置的問題通常都比較簡單,明白,淺顯,以有利于學生就船下篙,拾級而上,通過閱讀教材就能從中找到答案。這樣,既有利于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開展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學有所獲,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過難,就會讓大多數(shù)甚至是全體學生都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致使學習活動無法推進;而合作學習所設置的問題一般以中等難度為宜,過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就能解決,就沒有尋求與人合作的意愿,這樣的合作就是浪費時間。太難,則脫離實際,畢竟,合作是在小組范圍內,一個小組相對于全班,其能力有限,太難的問題只會讓許多小組望而卻步,一籌莫展,導致任務無法完成,也就讓合作沒有價值;而探究學習所設置問題一般不宜太易,即使是有梯度的問題串,起點也不宜太低,而是要有一定難度,否則,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就能解決,就無須全班來探究。當然,問題也不是越難越好,應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方法能力,讓學生跳一跳也要能摘到果子,否則,探究也會失去意義。
(二)就采取的形式而言
一般而言,自主學習宜采用填空、簡答等易于回答的問題,適宜于采用導學案的形式,通過教師課前設計的導學案去引導學生感知課文,梳理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把握重點,產生疑惑、嘗試解答、初步理解、清理層次結構等;合作學習則適宜于教師根據(jù)教學進程,在恰當?shù)臅r機拋出問題,其問題可結合重難點,疑惑點,采用分析依據(jù),探究緣由,辨析觀點、討論方案、提出對策等直答式的設問方式,或提供簡單材料,讓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但而一般不宜于結合過多、過復雜的材料。因為開展小組通常會限定時間,材料過多、過于復雜,不僅可能讓小組合作難以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順利達成目標,還容易將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相互混淆,讓合作學習搶了飯碗,做了探究學習所要做的事;探究學習則適宜選擇較為復雜的多層次的背景材料和綜合性、跨度大的知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加以分析,問題的設置宜采用開放式、綜合式、辨析式、梯級式、串組式,以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爭辯甚至實驗等形式,層層展開,步步深入,把問題弄透弄懂。
(三)就教師的參與而言
教師參與自主學習重在課堂教學之前,即教師通過科學設計導學案或問題串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當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也需要教師通過巡視,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但教師巡視中,不宜講得過多,因為這會影響、干擾其他同學的思考,而且自主學習中設置的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大多都能完成(否則就不符合自主學習的要求),而無須教師過多地參與;合作學習雖重在學生分工合作,但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它既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基礎與能力,準確地把握哪些知識,什么問題需要采用合作的形式,并科學設置合理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巡視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中存在的疑難與薄弱點,及時為遇到障礙的學生指點迷津,鋪砌臺階。需要教師在小組匯報時進行點撥,加以歸納,提供引領,因而其參與度相對于自主學習大大增加;在探究學習中,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因為探究的問題一般難度較大,學生容易出現(xiàn)困惑或思維受挫,它既需要教師在課前深入分析教材,把準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思維障礙,做好預案,也需要教師在巡視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難點、薄弱點和單靠小組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更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中及時墊鋪,適時點化,有效引領,才利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但教師在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過程的參與又有所區(qū)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多看少做,多聽少說,發(fā)現(xiàn)問題后,三言兩語,扣準要害,重在點化;而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是全程參與,引導方向、明確條件,廊清迷霧,傳授方法,重在引領。
(四)就結合的材料而言
一般自主學習是通過比較簡單的問題引領學生把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其問題就如一個個路標,明確而具體,引導學生步步前進,達成目標。同時,這個階段,學生對教材剛剛接觸,了解不多,理解不深,也不太適宜讓學生運用知識分析材料,而且填空、簡答之類的問題一般也無須或可以不結合材料,即使要結合材料也不宜過多;合作學習所設置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教材知識本身重、難點的理解,疑點的突破,而且一堂課中,合作學習往往運用多次,設置過多過復雜的材料,就會導致每解決一個問題都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這就會讓整堂課的教學無法完成。此外,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也不太難、不太復雜,因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結合的材料也應較為簡單;探究學習一般解決的是難度較大的問題,運用的知識往往具有綜合性,需要結合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運用,因而提供的材料往往較長,文字較多,甚至還有圖片、表格等非文字形式,這樣,才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深入地、整體地把握教材知識。
(五)就出現(xiàn)或運用的頻率而言
一般而言,自主學習除了放在課前預習外,在一堂課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宜過多,全員性的自主學習一般一次就行了。若課前有預習,課內也可以不采用這種形式。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需要看具體的內容和教師的做法。比如,有的教師把一節(jié)課的知識分成幾個板塊,每一板塊均按照先學生自主學習,再合作探究的順序依次推進,這樣在一堂課中,自主學習就可能會出現(xiàn)多次。但這種操作要求教學內容相對較少,否則,就可能導致整堂課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探究學習運用的次數(shù)也不宜過多,因為這種方式針對的問題難度大,運用的知識綜合性強,所花費的時間也較多,若一堂課用幾次,既會擠占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時間,讓其他方式無法開展,又可能讓很多學生難以參與,把一堂課變成少數(shù)同學的“獨角戲”,還可能導致一節(jié)課的時間吃緊,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合作學習由于其既有利于讓所有學生充分參與,又有利于學生通過互助合作,解決大多數(shù)疑難問題,學有所獲,其針對的問題,也在一課堂所要解決的問題中占主體,因而一般而言,合作學習在一堂課中的運用次數(shù)可適當多一些,具體多多少,用幾次,則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內容具體把握,而沒有硬性要求和統(tǒng)一標準。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