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
從“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而上俯視眾生的氣概,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欲登難行的無奈,在古人留下的眾多名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登山可不是現(xiàn)代人才有的愛好。盡管古代并沒有專業(yè)的冰爪或者攀登鞋可以輔助攀爬,但著名的文人謝靈運卻因為太喜愛登山,發(fā)明了一種專門用于登山的鞋子——謝公屐。
鞋履雖小,天地尤大。謝靈運是東晉的大文豪,也是個富家公子,閑來無事便喜愛翻山越嶺探索大自然,“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而他專門為了登山而發(fā)明的“謝公屐”也青史留名,甚至李白還在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一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仿佛在說,只要穿上這種謝公特制的鞋屐,就可以輕松地登上高聳入云的險峰。那么,這種能夠讓謝公造訪“巖嶂千重”,讓李白“身登青云梯”的到底是怎樣一種鞋屐?
《謝靈運列傳》中提到:“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币鉃橹x靈運每次登山都穿上木底鞋,上山時便去掉前面的鞋齒,下山時則去掉后面的鞋齒。據(jù)資料證明,謝公屐的制作是用“露卯法”。即先在楄(屐底),鑿以榫眼,其孔穿透,然后將屐齒之榫從下自上穿于屐底,并用鐵釘銷住。在《晉書·五行志上》中記載:“舊為屐者,齒皆達(dá)楄上,名曰露卯?!边@樣,如要拆下屐齒,只需拔掉鐵銷子即可;如要裝上,仍用鐵釘銷住。
這種一鞋兩用的方式,讓上下山仿佛如履平地,十分方便。于是,在人們的爭先效仿下,“謝公屐”一詞便流傳開來,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頻頻見于歷代詩歌之中。例如元代范梈的《送張錬師歸武當(dāng)山》:“始來武當(dāng)時,祗著謝公屐?!泵鞒邌⒌摹对粕綐情w圖為朱守愚賦》:“為問仙家在何處,欲穿謝屐一登臨?!鼻宄钫{(diào)元的《再游嘉定凌云寺》:“老來久棄游山屐,又上凌云陟九巔?!薄梢钥闯?,從唐代至清代的千年間,都不乏謝公屐的追隨者。
文人山水寄情,僧人頓悟哲理。宋代高僧智圓就曾穿謝公屐,漫步孤山,體會到了謝公屐的妙處,悟出“損有余補不足”的哲理。他在《評謝屐》一文中說,腳著謝公屐,能“在危能安,履險如夷,無他也,損有余補不足也”。他認(rèn)為人生亦是如此,無論是修身做人,還是齊家治國,如果違背這一道理,都會發(fā)生傾危。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鞋子的材質(zhì)和功能都已經(jīng)千變?nèi)f化,今日謝公屐不再是人們的登山鞋,而是成為東晉時期人們思想解放,追求浪漫生活的時代象征。人們還據(jù)此創(chuàng)作出了同名舞蹈《謝公屐》。在舞臺上,身穿疊袖長衣、腳著木屐的男子聞樂起舞,其情馳神縱,超逸悠然,昔日“禮儀之邦”的溫文瀟灑和典雅氣度躍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