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敏
做個有思想的老師,是我作為教師最深刻的感悟。當職業(yè)的倦怠在我們心田上潛滋暗長、功利主義侵入了我們的靈魂時,我們真的需要沉下心來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
一、激發(fā)興趣 ?改變認識
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美,發(fā)現(xiàn)文學的美,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要做到這一切,必須先讓學生愛上語文,因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當務之急。從學期初起我堅持向學生滲透“生活處處皆語文”的理念,力求將課上得靈活輕松。在學生閱讀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我盡量多搜集一些美文,領著學生品讀,品詞、品義、品人、品情,上升到品技巧、品章法。 在這一點點的品讀當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fā)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提升著。班里有個男生,他的綜合成績相對來說比較不錯,但是語文成績一直不理想,我利用早晨補課時間找他談過幾次,了解他學習語文的習慣與做法,剛開始時,也是提不起興趣,也不知道語文課后補習什么,感覺什么都會,又感覺什么都不會,再加上其他學科作業(yè)多,課后一擠就把語文擠出局了,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課后基本不學語文。針對這一情況,我首先讓他認識到在他綜合成績很好的情況下,語文不好,這樣會影響他高考成績的。之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他上課聽講認真了,特別是領著品讀文章時聽得特別仔細,有時還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他的興趣慢慢地調動起來了,興趣有了,還怕學生不愛上語文嗎?
二、遠離死水無瀾與課堂喧囂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教師的教育思想是教師的靈魂。曾經(jīng),一連串問題,大屏幕演示,課件引導,使課堂熱鬧非凡,但靜心思之,效果甚微。我也看過某些優(yōu)質課的錄像,多是熱鬧得讓你覺得似乎不是在上課,倒像是在做游戲:一句話,語文課,怎一個“鬧”字了得?
中學語文課不要追求形式的花哨,要追求實效,尤其要看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要看能否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敢于放下“架子”,盡力“蹲下來”與學生對話,這樣才能聽到學生的心聲,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真正用語文課堂去溫暖滋潤學生的生命,啟迪他們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來。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主演 ?讓老師成為導演
學校三番五次強調,每一堂課都要有學習目標;強調老師不能滿堂灌,不能滔滔不絕地講授45分鐘;講課要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理解思考消化時間;高二講評課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點,抓住難點,這對高二的語文教學無疑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嚴格落實學校指示,成為我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堂上學生有異議,這恰恰是老師開展教學的好機會,一個真正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老師,應該把不喜歡教學內容的權利還給學生。老師要給學生一個自主展示的平臺,教材并不是完美無缺,老師把文章吹得神乎其神,也是一種偏狹,對教材仰慕、贊嘆、崇拜,固然是一種學習,質疑,挑剔,批判,何嘗不是一種提升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提升”更深刻,更有個性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
四、善于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李鎮(zhèn)西老師曾經(jīng)這樣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作‘情感,一個叫作‘思考”。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反思”。我們應該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在行動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或他人在教學中的亮點和缺點,從而不斷地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這樣我們的頭腦才會清醒,我們的思路才會更清晰,我們的經(jīng)驗才能更豐富,我們的工作才會更加有滋有味。
我知道,我需要努力的有太多,我需要學習的也太多。但我相信,只要我勤于總結,使自己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一個充滿激情和夢想的人,我就會在新課改的道路上擁有新的收獲,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