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許多外鄉(xiāng)人初次來寧波,無不驚訝寧波寺廟如此之多,不消說天童寺、育王寺、雪竇寺早已斐聲中外,而只要穿行在鄉(xiāng)間,就可在村前村后、山腳山上,隨處看到或大或小的寺廟。
俗話說: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四大佛教圣地,無一不據(jù)名山而建道場,寺以山而彰,山以寺而顯,兩者相得益彰。但在寧波鬧市之中,卻矗立著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這就是七塔禪寺。
七塔禪寺位于寧波市老江東百丈街,雖無青山碧水環(huán)抱,但其梵宮森然,氣度不凡,佛香悠遠。若從人聲鼎沸的鬧市轉(zhuǎn)身進入寺院,剎那之間,一股超脫世俗的清凈撲面而來。
每一座名寺古剎的背后都有一段段動人故事,七塔禪寺也不例外。七塔禪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63年歷史。當年,在城外東郊有處占地寬廣的大宅院,宅院主人是蘇州人任景求,他即將告別客居已久的寧波,舉家遠赴江西分寧縣任知縣。臨行前,一向信奉佛法的夫妻倆毅然做了一個決定,將這座大宅院全部捐贈,改建成一座佛寺,供奉觀音菩薩。任景求又親自到天童寺,延請德高望重的心鏡大法師來寺主持,心鏡法師也成為這座寺院的開山祖師。
而在佛寺西邊不遠處,是一條波濤滾滾的奉化江,阻隔了城東與城區(qū)的通行。所幸那時明州府衙從四明山小溪遷至三江口,已經(jīng)過了37年,官府早已在江上用18條木船搭成了一座浮橋,據(jù)說通橋時天空突然顯現(xiàn)一道彩虹,這座浮橋便有了最初的名字:靈現(xiàn)橋。浮橋的建成使天塹變通途,通往城東七塔寺、育王寺、天童寺的朝圣之路更順暢了。
到了明朝初年,由于沿海倭寇猖獗,信國公湯和將舟山群島一帶居民遷徙到寧波江東,這也給這座寺院帶來了一尊普陀山觀音像,渡海而來的觀音像至今仍供奉在大雄寶殿之上。這座寺院,一度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小普陀”。
于是,七塔禪寺與聞名天下的天童禪寺和普陀山,結(jié)下了深厚的因緣。
到了清未民國時期,兩位大師先后來到,則為這座千年古寺再添了新佳話。光緒二十一年,慈運長老任七塔寺住持后,廣泛傳布臨濟宗,一時法門龍象,聲譽鵲起,影響遍及海內(nèi),并獲得光緒帝御賜的《龍藏》一部,圓瑛、道階均繼承了慈運長老臨濟宗衣缽,成為一南一北佛門大師。
1925年初秋,這是個多事之秋,弘一大師因戰(zhàn)事滯留寧波,在七塔寺掛單清修。在寧波省立四中教書的老友夏丏尊先生,便來拜訪大師。當看到弘一大師吃飯時只有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地問:“光吃咸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師平淡地回答道。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光喝白開水?”
弘一大師又淡然一笑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p>
大師的話雖平淡如水,卻充滿了通透的禪意和智慧。
大師離開后的第十年,一座宏偉壯觀的鋼鐵結(jié)構(gòu)靈橋飛架江上,取代了始于唐代的千年浮橋。這座建成于1936年的靈橋,花費大洋七十余萬,其中有七成是由上海同鄉(xiāng)會所捐助,連赫赫有名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也捐了五千塊大洋。從此,城里人到七塔禪寺,不但能夠朝圣,還可以順便觀賞這座讓寧波人引以自豪的靈橋。
寺院最初并不叫七塔禪寺,在其后千余年,其名稱或因皇帝御封,或因世事變遷,屢經(jīng)變更。由于寺院建有七座佛塔,即是佛法時常說的“七級浮屠”,其代表著功德無量,于是這座寺院被百姓們常稱為“七塔寺”。世俗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致今日的人們只記得“七塔寺”,而忘卻了曾經(jīng)皇家御封的榮光,以及世事滄桑的變遷。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這座千年寺院曾屢經(jīng)興廢,尤其是在十年動亂遭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寺毀人散,七塔道場已名存實亡。但人間只要信果在,一逢盛世甘霖降,必又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七塔禪寺開啟了數(shù)十年如火如荼的重建,所有殿堂一一修復(fù),寺貌煥然一新,重現(xiàn)往日莊嚴恢宏的氣象。
尤其難得的是,寺院還保存了一批珍貴文物:開山祖師心鏡禪師舍利塔、宋代兩口七八千斤重的大銅鐘、御賜梵文貝葉經(jīng)一束、清代五百羅漢造像石刻圖等佛門藝術(shù)珍品。
彈指一揮,俱往矣,七塔禪寺似乎也如同一位修行千年的大德高僧,見證了世事滄桑,歷經(jīng)劫難修成了正果:位列浙東“四大叢林”之一,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也是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盡管時代在變遷,人們?nèi)詴诔σ沽泓c整,舉家趕到七塔寺點上新年第一炷香,希望能帶來一整年的好運。在農(nóng)歷臘月初八,佛門弟子們會用糯米、紅豆、蓮子、銀耳等十余種食材,用微火精心熬制成臘八粥。第二天清晨,眾多善男信女不畏寒意,早早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耐心等候喝粥納福,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寺院義工們還向敬老院、福利院、環(huán)衛(wèi)工人及社區(qū)老人奉送臘八粥,帶去一份慈悲的暖意。
佛教來到中土,興起于中原,卻在江南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佛教已融入寧波人血脈,成為一種耕植于心的世俗文化。寧波人敬佛敬神,從不吝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卻極少剃度出家,朝夕青燈古佛,大約割舍不下一份塵世的情緣。而這種煙火氣息很濃的佛法,似乎契合近代興起的人間佛教理念。
七塔禪寺組織過“都市叢林生活禪”活動,吸引了許多學員聽講座、讀經(jīng)、抄經(jīng)和坐禪等。一位相熟的甬上書法家說,每當她用小楷抄寫過一遍《心經(jīng)》,便覺心里澄亮,精神上感到輕松與愉悅。
關(guān)于佛教在當世的價值,或許正如七塔寺現(xiàn)任住持可祥法師所說,佛法并非高深莫測,要看我們?nèi)绾卫斫?,如何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攝化自己的散亂心,希望大家把佛法妙用在生活當下,用悲和智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
是呀,萬丈紅塵滾滾,人世間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諸般煩惱,無人能置身其外。人們走進寺院,希望在凡塵中尋找一塊靈魂的棲息地,得到心靈的撫慰,解脫俗世的煩惱。
一代佛門大家趙樸初作別七塔寺時,不禁感慨道:“拜別七塔寺,七佛鑒我心?!狈痖T常用“蓮花”引申“清靜、圣潔、光明和寬容”之寓意,那么地處鬧市中的七塔禪寺,便是紅塵中的一朵圣潔蓮花,對于近在咫尺的蕓蕓眾生,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