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解讀】
2021年是農(nóng)歷辛丑牛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牛一直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從“孺子牛”“拓荒?!薄袄宵S?!?,到“氣沖斗牛”“初生牛犢不怕虎”,不難感受到人們對牛的敬佩和贊譽。習近平主席在2021 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發(fā)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勁牛力,不用揚鞭自奮蹄,繼續(xù)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輝煌!”預(yù)計在2021年中考作文命題中,“牛”品質(zhì)和“?!本駥蔀槊}熱點,寫“?!钡淖魑念}將會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備考新題】
1.全命題作文
☆ 2021 年是農(nóng)歷牛年,有關(guān)“牛”的話題引發(fā)許多人的討論。那么,圍繞“?!?,你有什么要說的呢?請以“說‘?!睘轭}目寫一篇作文。
☆“牛人”一般用來指那些有非常本領(lǐng)、特別厲害的人。請以“原來,他(她)是一個牛人”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2.材料作文
☆閱讀下列材料,然后據(jù)此寫一篇作文。
“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p>
——魯迅
【美文一】
古代詩歌中的“牛”
◎吳云云
在中國人眼中,牛是勤勞的象征,是任勞任怨的代名詞,是無私奉獻的楷模。主人飼養(yǎng)了它,它就毫無保留地為主人耕田犁地,從不喊一聲苦,叫一聲累。面對如此厚道的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誦牛,為牛的精神品質(zhì)點贊。
宋代詩人李綱寫過一首題目為《病?!返脑姡骸案缜М€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fù)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币活^牛,由少到壯,再到老,耕耘了無數(shù)田地,幫助主人收獲了無數(shù)糧食,裝滿一座又一座糧倉,直至筋疲力盡,疾病纏身,沒有了氣力,但卻沒有人來憐惜它的勞苦功高。不過,牛并沒有怨天尤人,消極沉淪,它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不辭勞作,心甘情愿地去為人們的溫飽繼續(xù)出力出汗,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是一種多么高的境界呀!當讀到“不辭羸病臥殘陽”這一句時,我眼中的淚水禁不住流了出來,牛實在是太無私、太偉大了。這樣的牛,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代詩人梅堯臣有一首《耕?!吩姡瑯邮惆l(fā)了對牛的贊頌之情和憐憫之心。作者寫道:“破領(lǐng)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粟。稼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牛的勞動任務(wù)太重了,披星戴月歸,日出又耕田,整日勞作不休,根本就顧不上自己的孩子。它把自己的全部力氣都花在耕作上,卻經(jīng)常吃不飽肚子。面對這樣的耕牛,你能不心生同情?你能不為老牛的忍辱負重而慨嘆?而從牛的這種困境中,可知牛的主人同樣生活艱辛,很顯然,這首詩也寄托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
當然,在古代詩歌中,“?!庇袝r候也會以非常輕松活潑的形象登場。北宋詩人孔平仲在《禾熟》一首詩中寫道:“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标囮囄黠L拂過平原,帶來了禾黍的芳香;潺潺流泉,瀉入溝渠,打谷場上一片繁忙。經(jīng)過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此刻正閑適地躺在山坡上,嚼著草,沐浴著金色的夕陽。這是一幅多么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圖畫呀。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詩人含蓄地表達了對老牛的感恩,也抒發(fā)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老牛那樣,如釋重負,舒適生活的理想。
還有明代詩人高啟的《牧牛詞》:“爾牛角彎環(huán),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細細品讀,充滿童趣的對話讓人忍俊不禁,牧牛的喜悅之情感染人心。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詩意牧牛圖。
其實,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中,寫牛的詩還有許多許多,但不管詩人怎樣去寫牛,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他們筆下的??偸乔趧诘?,總是在盡力付出。牛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牛的品質(zhì),也做一個默默奉獻的“老黃?!卑?!
【技法解讀】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先概述牛的精神品質(zhì),點出“詩歌中的牛”這一話題;然后精選幾首古詩,進行解讀分析,突出牛的勤奮與奉獻,以及它活潑有趣的另一面;最后總結(jié),發(fā)出倡議。
【美文二】
牛氣沖天
◎陳魯民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毙婪昱D?,我心蕩漾。牛年是個特別吉祥的年份,因而,人們對牛年的企盼更多,愿望也更豐富。
牛年說牛。牛在新石器時代就被人類馴化,距今至少有7000 多年的歷史?!吨芤住分蟹Q牛為“坤卦”的象征物,代表生養(yǎng)萬物的大地,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奮、貢獻多、獲取少的象征,而牛也被寄寓吉祥安泰、繼往開來的含義。牛因能耐疾苦、任勞任怨、性情寬厚,而深得百姓喜愛,文人騷客吟誦牛的詩詞也有很多。
牛年說牛,還有一層意思,再說說牛氣的“牛”。牛氣沖天,就是各行各業(yè)都興旺發(fā)達,老老少少都意氣風發(fā),把國家建設(shè)得更加美好強大,蒸蒸日上,欣欣向榮。那么,怎樣才能“牛氣沖天”呢?
首先,要肯做埋頭苦干的老黃牛。成績都是一點一滴干出來的,不是吹牛皮吹出來的,不是投機取巧混出來的。牛年要想“ 牛氣沖天”,我們就得趴下身子,不怕苦累,努力工作,默默奉獻。不論是科研攻關(guān),還是著書立說,不論是舞臺出彩,還是賽場折桂,都要學學老黃牛的踏實態(tài)度,任勞任怨,永不懈怠,謙虛謹慎,兢兢業(yè)業(yè),還要從點滴做起,不辭細微,積小勝為大勝。
其次,要敢當勇于創(chuàng)新的拓荒牛。要想“牛氣沖天”,光埋頭苦干還不行,還得有敢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深圳人就是靠著拓荒牛精神,在短短40 年時間內(nèi),把一個小漁村建成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今天,我們?nèi)匀灰l(fā)揚這種精神,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更新觀念,大膽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再創(chuàng)輝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經(jīng)濟遇到一些困難,但只要解放思想,辦法會比困難多,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研發(fā)力度,不斷開拓新領(lǐng)域,出臺新舉措,在牛年里牛出新名堂。
再次,要甘為人民大眾的孺子牛。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自喻為牛,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脑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都是一個意思,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做人民大眾的牛,聽人民呼喚,為人民勞作。牛年里,我們更要進一步發(fā)揚魯迅的孺子牛精神,關(guān)心人民疾苦,為群眾排憂解難,向孔繁森、張云泉、吳天祥、黃大年這些服務(wù)人民的英雄楷模學習,做老百姓俯首帖耳的孺子牛。
最后,還要爭當奮勇向前的快牛。牛的特點是穩(wěn)重、可靠、扎實,但如果再加上較快的速度,那就更為可貴了。畢竟,我們是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年代,前進速度是制勝占優(yōu)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速度慢就要被淘汰,所以,我們不僅要保持老黃牛的踏實肯干的態(tài)度,還要有盡可能快的奔跑速度,當速度與質(zhì)量美好結(jié)合后,我們就一定能“牛氣沖天”。
如果我們有了老黃牛的踏實態(tài)度,有了拓荒牛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了孺子牛的服務(wù)理念,再加上快牛的前進速度,牛年里你不想“牛氣沖天”都不可能。最后當牛年結(jié)束時,你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長足的進步,為牛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寫作技巧】這篇文章最令人稱道之處就是將“?!边@一具體形象分解成數(shù)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分鏡形象”——老黃牛、拓荒牛、孺子牛、快牛,并逐一講述、論證,每個“單獨”形象都明晰清楚,最后再合而為一,令牛的整體形象鮮活立體起來。
【美文三】
牛
◎沈凡
關(guān)于以往,我至今戀戀不忘的是,鄉(xiāng)村耕耘的一種古老、久遠的情懷。
童年的時候,老家那里也沒有幾家養(yǎng)著牛,后來我聽奶奶說,在我出生之前,我們家是養(yǎng)牛的。她說,那時她經(jīng)常帶著我哥哥在鄉(xiāng)間小道上放牛,我的哥哥就坐在牛背上,脖子上掛著一塊餅,邊走邊吃,像極了唐詩里的小牧童。我一直對這個場景念念不忘,也想坐在寬大厚實的牛背上,掛著一塊餅,餓了就吃一點,牛不時的哞哞聲粗糲、低沉而溫柔,穿透四季的曠野。在這個牛背上,遠離了大地,也遠離天空,那是童年的一種燦爛和體驗,是我未曾遭逢的禮遇。
我對這些牛充滿著深深的真摯之情,在這片亙古的黃土地上,它們?yōu)槲覀兝玳_了太多文明的溝壑,為我們抵御了太多的飄搖和繁霜。每一只成年的水牛身上都帶著低沉、古老的意味,在村莊間緩慢移動,像是先天的悲劇英雄,而當它們還是小牛犢的時候,又是那么的靈動歡快,充滿著年輕的靈氣。我知道,在它們長大、變老的過程中,一定是肩負著一種與人類息息相關(guān)的宿命,所以,一切才如此沉重。每次見到那些黝黑粗壯的水牛,看見它們晶瑩、深沉、流動著水光的眼神和滿是干涸污泥的牛角與四蹄;看見它們在廢黃河的高堤上緩慢、沉重地移動,偶爾甩動尾巴;看見它們在夏日的傍晚,靜靜地從池塘里起身、上岸,攪起河床的污泥……我都會涌起一種深沉的情感,這群生靈不應(yīng)該承擔人類千年耕種的痛苦和執(zhí)著。
不知道從何時起,它們開始了這樣的宿命。文化考古學發(fā)現(xiàn),史前時代的家畜養(yǎng)殖業(yè)中,牛的馴化要比馬的馴化早得多,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許多牛骨,可見新石器時代我國養(yǎng)牛已比較普遍。在那些遙遠的歲月,被馴化的牛不僅作為一種食物來充饑,它們在遠古先民蒙昧、原始的心中還有著神秘復(fù)雜的巫教意味和祭祀情感。
牛是古人圖騰崇拜的主要對象之一,與圖騰崇拜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是祭祀文化。史前時代,那一系列的原始祭祀活動讓牛具備了神秘復(fù)雜的文化內(nèi)涵,在先民的心中具有無與倫比的神性。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牛開始代替人力耕田,其功能由肉用、祭祀轉(zhuǎn)為拉車耕地,牛身上所具備的神性慢慢變成了人間的煙火氣,它們從祭壇和圖騰走回大地,代替生產(chǎn)力再次解放的古人默默耕耘。每次想到這里,我都好像看到一幅畫卷:在蔚藍的天空下,群山環(huán)繞,一頭黝黑粗壯的水牛和一個老人在大地上一步一停地犁地,然后沿著那條鄉(xiāng)間小道,緩慢、蒼茫地向我走來,天地開合,萬物久遠……這一走,飄搖壯烈的遠古圖騰變成了活生生的血肉。
從第一批野牛被馴化起,這一類群此后的宿命就被徹底決定下來了,經(jīng)由原始的圖騰與祭祀文化,它們最終慢慢變成了這片大地上每一個村莊古老、緩慢的耕耘情懷,不管是那高高在上的神圣祭品,還是炊煙繚繞下那群拉著鐵犁、承受鞭子的普通生靈,它們都替人類安放了許多進化過程中的龐大、艱澀。
我想,許多年以后,等我日漸蒼老,不再年輕,我就回到故鄉(xiāng),待在故鄉(xiāng)的村莊,種幾畝地,養(yǎng)一頭牛,偶爾牽著它走過秋日的田埂和路口,把許久不用的鐵犁放進糧倉深處。希望那時還會有幾個老朋友,在些許時日里能走過遙遠的路程來看我,我們一同撫摸著牛亮麗柔順的毛發(fā),談?wù)撍慕?。如果還有精力和興致,我會騎在牛背上,西出函谷,拜訪一些故人。
【技法點撥】文章分享了家人與牛的故事,訴說了自己對牛的喜愛,并回顧了人類馴化牛的經(jīng)過,抒發(fā)了對牛的敬佩,最后歸結(jié)到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幾個角度齊頭并進的寫法,既巧妙又豐富,對最后情感的升華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背景介紹】
牛是六畜之一,為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人心目中,牛本為動物神之一,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力大無比,又識水性,可以抵擋住洪水的侵襲,于是便鑄銅牛、鐵牛,用以鎮(zhèn)水。牛為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南方,牛下水田;北方,牛犁土地。牛吃苦耐勞,無怨無悔,是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化身,更是勤勞和力量的象征。牛一生勤奮,不爭名,不計利,憨厚寬容,忍辱負重,埋頭苦干,默默奉獻,造福大眾。
【素材鏈接】
郭沫若在《水牛贊》中寫道:“活也犧牲,死在犧牲,死活都為人民”;魯迅則吟出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以牛自比。
牛象征著勇武,代表著力量,古有“火牛陣”,今有“斗牛士”。
牛很早就沾染上了書香,古人以竹蒲作畫,以牛拉車載書,所以有了“汗牛充棟”的故事。古代文學家與牛有緣,牛渚泛月,以文會友,褒揚牛的作品不勝枚舉,可謂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