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
(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宜興 214221)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其一般是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包含多個部位骨折,如鎖骨骨折、尺撓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股骨外科頸骨折等,患者骨折部位大多表現(xiàn)出疼痛、腫脹、運動障礙等癥狀,若不與予以相應治療,將加重患者傷勢,造成肢體功能受損,從而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外固定支架術為骨科常用治療手段,其可以對患處進行固定,實現(xiàn)骨折復位,但此種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康復[1]。相關研究表明,交鎖髓內釘固定術可以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骨折患者疼痛感,對于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2]。在本文中,對46例患者治療情況進行總結,進一步分析交鎖髓內釘固定術對患者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診治四肢骨折患者4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甲、乙兩組,每組23例。其中甲組,男15例,女8例,年齡在23~68歲,平均為(43.27±3.47)歲。乙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在25~66歲,平均(43.03±3.18)歲。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審批,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甲組(外固定支架術治療):對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確定患者骨折位部位,在骨折處行弧形切口,骨折端暴露,在骨折近端、遠端作鉆骨孔,運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檢查骨折對位線,確定無誤后將螺母擰緊。乙組(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治療):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清潔,將受損組織去除,對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在結節(jié)上方部位選擇合適位置行手術切口,暴露骨折部位,予以手法復位處理,依據患者影像結果以及術中評估情況,選擇適宜患者的髓內釘(備用相鄰型號),將其插入患者髓腔,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擴髓,當髓內釘靠近但未穿過時對患者予以再次復位,讓髓內釘?shù)竭_骨折遠端部位,自內到外從導孔插入兩個螺釘,并予以捶打,將近端螺釘予以固定。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骨折位置固定良好,患者切口愈合,肢體功能恢復,為顯效;切口基本愈合,肢體功能有明顯好轉,為有效;患者切口以及肢體功能均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有效與顯效之和占總例數(shù)比值。②手術相關指標:對兩組手術相關指標進行調查,比較兩組手術以及康復情況。③并發(fā)癥:對兩組血管神經損傷、切口感染、深靜脈血栓術后等并發(fā)癥情況進行調查,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④疼痛評分:借助VAS量表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為明顯。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SPSS 24.0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乙組(95.65%)>甲組(69.57%),(χ2=5.447,P=0.020),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手術相關指標。乙組術中出血量(49.87±3.74)mL、手術時間(55.34±10.29)min、愈合時間(17.68±1.39)周、住院時間(5.62±1.85)天等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甲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愈合時間(周) 住院時間(d)甲組 23 65.35±3.11 70.38±10.07 23.95±1.57 9.21±1.42乙組 23 49.87±3.74 55.34±10.29 17.68±1.39 5.62±1.85 t - 15.263 5.010 14.340 7.382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乙組(4.35%)<甲組(26.09%),(χ2=4.212,P=0.040),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4 疼痛評分。對兩組疼痛評分進行統(tǒng)計,甲組VAS分值為(5.63±1.05)分,乙組VAS分值為(3.27±1.27)分,乙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甲組(χ2=6.868,P=0.001)。
近幾年,受環(huán)境、交通、化學藥劑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四肢骨折的患病率表現(xiàn)出一種持續(xù)升高的趨勢,患者骨折部位血液供應受到破壞,需要長時間來實現(xiàn)愈合,因四肢活動度較強,這種愈合狀態(tài)易受到破壞,因此保證骨折部位長期、穩(wěn)定固定是康復的一大重要因素[3]。四肢骨折會影響患者運動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四肢骨折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是通過固定、復位、功能鍛煉等來實現(xiàn)治療目的,選擇一種適宜的治療方法對于患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外固定支架在骨科治療中應用非常廣泛,其對于患者康復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此種固定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外固定支架材料會導致患者肢體運動受限,長時間安裝在患者身體上會影響患者日常活動,同時也容易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影響愈合進程。交鎖髓內釘固定術借助髓內釘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不會影響患者本來肢體長度,可以實現(xiàn)旋轉,且髓內釘處于中心部位,其受力均勻,可以保證骨折部位穩(wěn)定性,手術創(chuàng)口相較于外固定支架治療有明顯縮小,有利于患者切口部位的愈合,結合以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實現(xiàn)肢體功能的恢復[5]。在本文中,對我院四肢骨折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結果得出:乙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甲組(69.57%);乙組術中出血量(49.87±3.74)mL、手術時間(55.34±10.29)min、愈合時間(17.68±1.39)周、住院時間(5.62±1.85)天等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甲組;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乙組(4.35%)<甲組(26.09%);乙組疼痛評分(3.27±1.27)分明顯低于甲組(5.63±1.05)分,體現(xiàn)了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治療的有效性,究其原因為交鎖髓內釘固定術對于皮質血液循環(huán)影響較小,降低術中出血量,患者骨折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其能夠構建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力學環(huán)境,從而提高患者康復效率[6]。
綜上所述,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治療,可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降低手術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