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鉅,劉國恩,鄒田境,李景發(fā),梁華樹
(遂溪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遂溪 5243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作為比較常見的老年骨折之一,早期若未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易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從而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多采用PFNA內固定術,具有①符合生物力學特點;②安全性高;③療效顯著;④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其效果已得到臨床醫(yī)師的廣泛認可[2]。隨著外科手術的快速發(fā)展,在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時,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還減少了術中出血量;但是,術后患者易出現(xiàn)嚴重貧血情況,表明患者在圍手術期除了存在顯性失血外,還可能存在隱性失血現(xiàn)象[3]。因此,本文主要將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PFNA治療的3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納為研究對象,采用氨甲環(huán)酸后,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析。
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30例研究對象,均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PFNA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其中有15例患者術前應用生理鹽水(對照組),另外15例患者術前應用氨甲環(huán)酸(觀察組)。兩組患者比較性別、年齡等各項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s,[n%])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s,[n%])
組別 例數(shù) 性別 平均男女對照組 15 9(60.00) 6(40.00) 68.53±1.64觀察組 15 10(66.67) 5(33.33) 69.48±1.71 t/χ2 0.578 1.553 P 0.328 0.132
PFNA手術方法如下,按照 AO / ASIF 的推薦進行操作:(1)采用椎管內麻醉,患者平臥于牽引床,行閉合復位,骨折塊復位后移位<4mm。(2)切口選擇大粗隆頂點外側(長度約5cm),股骨髓腔置入導針,適度擴髓后,在患者的髓腔插入主釘;透視下確定股骨頭內導針方向、位置。(3)測量導針進深長度,置入長度合適的螺旋刀片并鎖定,再將遠端鎖釘置入。(4)每日給予患者<2000mL的補液量;術后24 h應用那屈肝素鈣抗凝治療;術后 1 d、術后3 d、術后5 d 行血常規(guī)復查;血紅蛋白濃度<80g/L者進行輸血;術后放置負壓引流管,術后48 h內拔除,詳細記錄引流量。術后預防胃腸道應激性出血。最終紅細胞比積與血紅蛋白,以術后第3 d 檢查為準;術后2 d 行 CPM 輔助鍛煉。
觀察組:術前30min給予患者氨甲環(huán)酸(劑量15mg/kg)+2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對照組:術前30min患者靜脈滴注等量的生理鹽水。
(1)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Hb值、Hct變化量。
(2)術中失血量由臺下護士用量簡測量吸引瓶中的血液量加上紗布的稱重。對于無法測量體重的患者可根據(jù)身高換算。
(3)總失血量:可應用Grossl線性方程計算和Nadler公式根據(jù)不同時間點測量的血液紅細胞容積(Hct)值變化來計算血液丟失量[4]。計算方法如下。
①女性術前血容量(L)=身高(m)3×0.3561+體重(kg)*0.03308 +0.1833;男性術前血容量(L)= 身高(m)3×0.3669+體重(kg)×0.03219+0.6041。②紅細胞丟失總量=術前血容量(PBV)×(Hctadm-Hctpod3)。③理論失血總量紅細胞丟失總量/Hctav。④實際失血總量=理論失血總量+輸血容量。⑤圍手術期HBL(mL)=實際失血總量術中顯性失血量。⑥術前 HBL(mL)=PBV ×(Hctadm- Hctpre-op)/Hctv1+術前輸血容量?;颊呷艚邮芰溯斪愺w血,則按照一個單位的濃縮紅細胞等于200mL全血來計算實際失血量。
表2中,兩組Hb值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Hct變化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Hb 值、Hct 變化量比較(±s)
表2 Hb 值、Hct 變化量比較(±s)
?
表3中,兩組顯性失血量無差異(P>0.05),觀察組總理論失血量、隱性失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表3 失血量比較(±s)
表3 失血量比較(±s)
組別(n=例數(shù)) 顯性失血量 總理論失血 隱性失血量對照組(n=15) 131.44±73.95 805.36±92.87 679.61±89.43觀察組(n=15) 125.32±70.86 571.91±90.45 470.53±86.12 t 0.231 6.974 6.522 P 0.819 0.000 0.000
引起股骨粗隆間骨折發(fā)生的因素較多,指的是人體骨骼中的鈣離子流失后,直接或是間接造成股骨粗隆間折損或錯位等情況[5]。該骨折主要多發(fā)于老年群體,因大部分老年患者均合并許多基礎疾病,一旦發(fā)生骨折后不僅會對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還會增大治療難度。目前,臨床多采用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但是,該術式術后發(fā)生隱性失血問題已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5]。臨床上也進行了諸多相關研究,但關于隱性失血的原因仍未統(tǒng)一,具體機制也尚未明確,結合既往學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骨折后局部出血,淤積滯留;②手術損傷;③溶血;④抗凝藥物影響; ⑤消化道潰瘍出血[6]。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來講,術后貧血不僅會使全身代謝出現(xiàn)障礙,還會降低機體免疫了,從而增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影響治療效果[7]。因此,正確評估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前、術后隱性出血情況,對降低手術風險、術后恢復等均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氨甲環(huán)酸作為一種抗凝藥物,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所致的各種出血[8]。該藥物與纖溶酶、纖溶酶原上的纖維蛋白親和部位能夠強烈結合,以此來抑制纖溶酶、纖溶酶原與纖維蛋白的結合,從而起到抑制由纖溶酶所導致的纖維蛋白分解作用[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氨甲環(huán)酸后,其總理論失血量、隱性失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對采用PFNA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用氨甲環(huán)酸,能有效的減少失血量,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氨甲環(huán)酸在臨床上的應用目前雖已獲得證據(jù)支持,能減少全膝置換圍術手術期患者的失血量,但在老年髖部骨折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尚未得到確切的答案[10]。
綜上所述,對采用PFNA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給予氨甲環(huán)酸,能有效的預防隱性失血量,降低患者的輸血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