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超,趙明波,李茜
(臺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臺山 529200)
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液透析能替代部分腎臟排泄功能,從而減輕臨床癥狀,阻止或延緩并發(fā)癥包括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腎性骨病和貧血等的進展,可挽救患者生命,保證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維持血液透析患者遠期并發(fā)癥涉及各個系統(tǒng)的受損,存在著較高的死亡率,包括血壓變化、心血管并發(fā)癥,血液系統(tǒng)改變也是血透患者中的重要的危險因素,透析過程中患者血壓的變異性較大。此次研究圍繞改變血壓在維持血液透析治療中對患者生存狀況的實際影響展開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為臺山市中醫(yī)院收治的80例終末期腎病長期維持血液透析患者,觀察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依據(jù)患者血壓水平分為正常血壓組與高血壓組,各40例,觀察組中包括男性24例,女性16例,均值(54.36±2.74)歲;對照組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均值(53.18±2.08)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jīng)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首先,對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進行測量,主要包括血清鈣、總膽固醇、血清磷、甲狀旁腺激素、血紅蛋白及血清白蛋白,與此同時,對患者體重進行記錄,于患者血透前、后,對患者血壓進行如實測量和記錄,根據(jù)記錄結果對患者平均動脈壓進行合理計算。
①觀察并記錄80例患者血液生化指標,相關指標包括血清鈣、膽固醇、血清磷、甲狀旁腺激素、血紅蛋白及血清白蛋白[1]。
②于透析前、后,對比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
③觀察并記錄80例患者死亡情況[2]。
用SPSS 18.0軟件整理研究數(shù)據(j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組間差異明顯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間血清鈣、膽固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高血壓組比正常血壓組血清磷、甲狀旁腺激素指標更高,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標更低(P<0.05)。見表1。
表1 對比80例患者血液生化指標(±s)
表1 對比80例患者血液生化指標(±s)
注:*廣州金域醫(yī)學檢驗中心的PTH單位為pmol/L,轉換系數(shù):pmol/L×9.43=pg/mL
分組 例數(shù)血清磷(mmol/L)血清鈣(mmol/L)總膽固醇(mmol/L)*甲狀旁腺激素(pg/mL) 血紅蛋白(g/L)血清白蛋白(g/L)高血壓組 40 2.75±0.42 2.13±0.38 4.14±1.25 432.69±25.84 95.63±5,20 25.14±2.75正常血壓組 40 1.40±0.27 2.15±0.33 4.38±1.34 217.65±21.53 112.39±6.47 37.28±3.27 t 17.100 0.251 0.828 40.436 12.770 17.970 P 0.000 0.802 0.410 0.000 0.000 0.000
透析前、透析后,高血壓組比正常血壓組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透析前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水平(±s,mmHg)
表2 對比透析前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水平(±s,mmHg)
?
高血壓組死亡7例,死亡率為17.50%,正常血壓組死亡1人,死亡率為 2.50%(χ2=5.000;P=0.025)。
慢性腎衰竭是慢性腎臟病進行性進展引起腎單位和腎功能不可逆的喪失,導致以代謝產(chǎn)物和毒物潴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以及內分泌失調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血液透析治療為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但在血透治療中,會導致慢性腎衰竭患者出現(xiàn)血壓變化,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嚴重情況下,還會引發(fā)死亡情況。長期調節(jié)動脈血壓時,腎臟作用十分重要,損傷腎功能很可能引發(fā)腎性高血壓[3]。相關研究表明,臨床治療僅重視血透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和低血壓護理,但很少研究降低高血壓和血壓的意義。本研究主要記錄患者透析過程中的血壓變化情況,經(jīng)有效降低血壓水平,提升患者生存率。
血液透析中高血壓主要由于水鈉潴留、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性增高、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上升等原因引起。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短期內升高收縮壓或血液透析時變異血壓均為無法獲取預后效果的關鍵指標[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組血清磷、甲狀旁腺激素指標高于正常血壓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標低于正常血壓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說明,在給予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時,應對患者過度增長體重情況進行有效控制,預防血液透析超出濾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組透析前、透析后比正常血壓組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均更高(P<0.05);高血壓組比正常血壓組死亡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提示在給予患者血液透析時,若患者血壓明顯升高,會降低生存率,其主要原因是患者長時間維持高血壓水平,會引發(fā)心肌細胞和改變結構,最終導致左心室肥大,嚴重情況下,會引發(fā)左心衰竭[5]。維持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前后血壓的影響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甲狀旁腺激素、增長體重及血清磷,患者血壓變化還會直接聯(lián)系到死亡情況,且透析治療期間,血壓屬于敏感指標,可改善預后效果,通過該方式對患者生存情況進行評估[6]。相關研究表明,尿毒癥患者血透后上升0.25mmHg以上時,也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推測其機制會直接聯(lián)系到內皮細胞功能失調[7]?;颊咴谶M行血液透析時,會大幅度降低舒張壓和收縮壓,促使患者增加病死率,中度降低幅度的患者有著較高的生存率,尿毒癥患者血透時,低血壓是常見并發(fā)癥,患者透析時降低舒張壓,完成血液透析后,表現(xiàn)出直立性低血壓,也會促使患者明顯降低死亡率,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本研究并未分析對抗高壓藥物,也并未從根本上消除抗高血壓藥物和死亡率關系,其次本研究對血透后,降低血壓的不同幅度會直接聯(lián)系到上升血壓情況。因此,完成血液透析后時的最低血壓會影響到患者死亡情況。經(jīng)合理控制患者血壓情況,可預防血壓出現(xiàn)明顯變化,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延長患者生命[8]。
總而言之,在進行血液透析時,應對患者體重進行控制,與此同時,預防過度降低透析后血壓,通過有效控制患者過度升高和降低血壓,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