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晴
[摘? ? ? ? ?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紅色基因的內涵和重要性。研究以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從外國語學院學生的“國際視野、中國情懷”微觀探析到高校紅色基因傳承的宏觀進行闡述。從紅色基因的內涵、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意義展開論述,以基于實證來分析高校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基礎,從而探尋強化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落實方法。
[關? ? 鍵? ?詞]? 紅色基因;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15-0184-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了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重要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并就如何利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要擔當好弘揚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光榮使命,肩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青年大學生,更要爭做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新人。
一、紅色基因的內涵
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領未來。在革命時期,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無一例外因為“紅色”而書寫了歷史。“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追求,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永不言敗的戰(zhàn)斗精神、嚴格自覺的革命紀律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颍巧难永m(xù)與繼承。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全國上下經歷著考驗,無數(shù)中華兒女在抗擊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舍己為人、負重前行,正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具體表現(xiàn)。紅色基因孕育了令舉國上下振奮,甚至全世界人民動容的人民至上的精神,是永遠鼓舞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
二、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仰,國家才有前途、有發(fā)展,民族才能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當今以“00”后為主的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全球化的年代,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猛烈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在電子產品、生活用品、衣服穿著和食品方面一定要選擇國外進口的情況,對于非進口的東西表現(xiàn)出不滿意甚至是鄙棄的心態(tài)。近年來,一到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洋節(jié)”來臨之際,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厚的過節(jié)氛圍,大學生熱衷于過“洋節(jié)”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反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和結晶,當代大學生應當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等卻倍受冷落。高校要與時俱進,從紅色基因中吸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傳承好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做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才能為培養(yǎng)健康成長成才的大學生提供引領和導向作用。
三、傳承紅色基因的現(xiàn)狀和原因
該研究以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對傳承紅色基因的有關情況做了具體的調查研究,主要以發(fā)布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收集數(shù)據(jù)信息。問卷調查對象為外國語學院學生,共發(fā)出723份(外國語學院本科生共計926人),有效回收723份,有效率100%。本次研究參與調查的對象中,團員比例占74.55%,入黨積極分子比例占7.5%,預備黨員比例占5.53%,正式黨員比例占10.37%,群眾身份比例占2.35%。
通過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大部分的大學生處于一般了解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71.51%),不了解的大學生還占一定的比例(21.72%),只有小部分學生比較了解(6.78%);二是對于紅色基因的了解方式,絕大部分來自網絡渠道(90.46%),對于課堂、參加實踐活動等途徑來源了解甚少;三是外語專業(yè)學生深受外國文化的影響而忽視對紅色基因了解(65.56%);四是學生認為紅色文化環(huán)境氛圍不夠(選擇一般、很少、幾乎沒有的共占66.81%)??傮w來說,在學院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傳承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一)外語專業(yè)學習國際視野背景需求
外語專業(yè)授課教師超過一半以上有海外留學、返學、進修或學習經歷,課堂大多數(shù)使用外語授課,且授課內容主要以外語語言規(guī)范、文化特征為主,比較少提到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知識的傳授。加之學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課外時間花在語言學習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外國文化、禮儀習慣、價值思維等內容,多數(shù)選擇性地關注西方的節(jié)日傳統(tǒng)、社交禮儀、鄉(xiāng)風民俗、飲食服裝和生活習性等淺層化的內容,對西方的政治實質、宗教信仰、人權觀念等文化內核缺乏深入了解,漠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少之又少的學生會去探尋紅軍長征等紅色文化的偉大歷程和寶貴資源。
(二)學校不夠重視
關于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建,對于目前的高校來說是比較薄弱的,主要體現(xiàn)在缺乏紅色教育師資團隊和紅色教育文化氛圍的宣傳?,F(xiàn)階段,學校范圍內生動活潑的紅色文化活動開展較少,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的海報、橫幅等方式進行宣傳,傳統(tǒng)紅色教育并沒有給大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校園范圍內也沒有營造出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的氛圍,大學生可感受到的熏陶影響還不夠明顯。
(三)學生思想開放活躍,辨識能力較弱
相較于其他專業(yè)學生,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更為開放,自我個性更加張揚,自我意識更為強烈,其價值觀念也更為傾向多元化,接觸西方外來文化對于他們來說是迅速、便捷的和廣泛的。而且由于社會經驗較少,做出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到外部影響,有些學生盲目追崇西方國家的民主理念與行政體制,容易形成獨立的個性、較強的競爭意識,更多注重自我實現(xiàn),集體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忽視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品質和家國情懷。
四、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究
(一)進一步明確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
高等院校是著眼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主陣地,是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深化發(fā)展的重要平臺,是學習和實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新時代高校要勇于擔起繼承和發(fā)揚紅色基因的責任和使命,明確紅色基因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實開展工作。
(二)堅持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
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重要平臺,在把握青年大學生思想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紅色基因“進教材、進課堂”,不斷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進一步深化感染力和影響力。同時整合校內外的資源,通過召開紅色文化沙龍、紅色文化選修課程、紅色文化專題講座等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打造紅色經典課程,結合當?shù)氐募t色基因和紅色資源,采用真實的案例、貼近生活的事例、影像去感染和觸動學生,讓學生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外語學院來說,教材的選擇也尤其重要,這種雙向的跨文化交流需要改變只重視文化教學和培養(yǎng)國際視野的觀念,要重視對學生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能力培養(yǎng),增強本土文化和本國文化意識的認識和傳承,讓學生產生和擁有自信和自豪感,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人。
(三)加強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建設
校園環(huán)境建設可以融入紅色文化元素。比如校園景觀的設計、校園文化長廊的內容、校園宣傳窗口的開設、校園文化展館的創(chuàng)建等,都可以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從而讓廣大師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耳濡目染。除此之外,學院黨支部、團委、學生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紅色文化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和征文比賽、“唱支山歌給黨聽”等主題文藝晚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基因的重要講話的理論宣講比賽等活動,進一步營造紅色文化氛圍,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讓廣大師生在參與和見識活動中了解和感悟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然后進一步傳承和傳播紅色基因。
(四)以黨建帶團建,依托紅色資源,舉辦社會實踐活動
堅持黨建帶團建,發(fā)揮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以及廣大青年團員的作用,將紅色文化建設融入黨建和團建中。在外語專業(yè)學生中,開展讀原文學原著、英漢互譯等讀書活動,深入學習紅色文化,提高理論素養(yǎng),構建學習型黨支部。舉辦外語演講比賽、外語文化月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最新成果。同時開展組織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的學科競賽、文體活動等,讓學生學會以雙語為媒介閱讀、講述中西文化。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瞻仰紅色革命基地、尋訪革命烈士后輩、查閱地方黨史資料、收集地方紅色故事、爭當傳播紅色文化志愿者等活動,不斷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紅色資源大省,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昆侖關戰(zhàn)役舊址、紅七軍和紅八軍會師地舊址、百色起義紀念園、紅八軍軍部舊址、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鎮(zhèn)南關等經典紅色旅游景點。要使“紅色基因代代傳”,就必須結合廣西紅色基因資源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工作。
(五)創(chuàng)新方式,搶占網絡紅色文化育人平臺
本次發(fā)放的調查問卷中有一道題是“你認為哪種方式最有助于紅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有超過80%的學生選擇通過新媒體平臺方式,可見網絡紅色育人平臺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宣傳方式。當今時代是一個網絡信息特別發(fā)達的時代,實現(xiàn)育人工作要做到與時俱進,要利用好學習強國App、微信、微博、抖音、易班等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和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宣傳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講述大學生喜歡聽、愿意聽的“網語微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寓教于樂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引導大學生學習黨團知識理論、紅色基因文化。
五、結語
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高校要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爭當紅色傳人,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魏惠麗.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紅色基因研究:以汕頭大學為例[J].現(xiàn)代交際,2019(12).
[2]周瓊.新時代紅色基因在高校的傳承與發(fā)展[J].宿州學院學報,2019(8).
[3]夏光祥.文化自信視域中新時代外語專業(yè)思政教育探賾[J].現(xiàn)代交際,2019(11).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