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珍貴的遺書,是抗日英雄趙一曼在赴刑場的途中,寫給兒子的絕筆信。
1936年8月1日,已被日軍折磨了9個月的趙一曼,被押往珠河縣。8月2日,在開往刑場的火車上,趙一曼感覺到了死亡的逼近,她找看守人員要來了紙和筆,在顛簸的車上,給兒子陳掖賢(小名寧兒)寫下了這封遺書。
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字一淚,感天動地。寥寥150多字,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有九死而不悔的無畏氣概,更有舐犢情深不忍舍離的慈母大愛。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賓一個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六期,那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首次招收女學生。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黨組織派往東北進行抗戰(zhàn)工作。她依依不舍地拋下了還在襁褓中的孩子,奔赴東北抗日前線。臨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此番分別,直至犧牲,趙一曼再也沒見過她深愛的寧兒。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zhàn)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被俘。日軍對趙一曼用盡了酷刑,將她折磨得奄奄一息。1935年12月13日,趙一曼腿部傷勢惡化,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yī)院進行監(jiān)視治療。在醫(yī)院治傷期間,看守董憲勛和護士韓勇義被趙一曼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幫助她逃脫。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和韓勇義將趙一曼秘密背出醫(yī)院。6月30日,三人在即將逃出日偽軍控制區(qū)時被敵人發(fā)現(xiàn),趙一曼再次被捕。
經歷了一輪又一輪酷刑,趙一曼始終沒有吐露任何情報。因為無法從趙一曼的口中得到有用的情報,1936年8月1日,日軍將她押往珠河。8月2日,趙一曼被綁在車上,在珠河縣城“游街示眾”,隨后被殺害。那一年,她只有31歲。
英勇就義前,趙一曼唱起了《紅旗歌》。從前每有東北抗聯(lián)戰(zhàn)士犧牲,戰(zhàn)友都要唱這首歌為他送行。這一次,她要唱這首歌,為自己送行。
從被俘到犧牲,趙一曼一直沒泄露真名,因而這封遺書,就一直存放在日軍審訊檔案中,直到1957年才被發(fā)現(xiàn)。遺書中的寧兒直到1954年,才知道自己的母親原來就是抗日烈士趙一曼。至今,哈爾濱市公安局還保留著當年日寇審訊趙一曼的兩冊檔案,里面記載了趙一曼被嚴刑拷打直至殺害的全部過程,其中慘絕人寰的酷刑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1946年7月,哈爾濱市為了紀念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將她戰(zhàn)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而今距離趙一曼犧牲已經過去80多年了,很多年輕一代對趙一曼這個名字可能會陌生。但是,請不要忘記,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杰出的女性,有過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為國家的解放做出了犧牲,她值得被我們永遠銘記和緬懷。
考場速用
數(shù)十載歲月匆匆而過,這一封封歷經歲月洗禮的家信依然打動人心。它穿越時空,向我們訴說著革命者對家人的殷殷深情和對人民的拳拳真心,見證著革命者英勇無畏、敢于奉獻的高尚品質。
傳承·文物檔案
紅色印記,革命精神
歷史從來不只是過去,它也預示著未來;文物不光是時間的證明,更是精神的凝聚。那些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征途上留下歷史印記的紅色文物,雖不古老,卻承載了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前行路上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文物是本,紅色是魂,它們在國人記憶深處都標記著一段黨史故事,凝結著一種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