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新
1928年初春,《北平晚報》刊登了一條消息:中華武術門類繁多,少林、武當、峨眉,不一而足,初習者不識路徑,剛猛之拳易傷筋動骨;綿柔之拳則不堪一擊。唯吾太極剛柔相濟,攻守兼?zhèn)?,老少咸宜,為初學者之首選。今有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漫游到此,暫下榻于南門外打磨場杜盛興號內,如有武術愛好者,切莫失良機……
20世紀初的中國時局動蕩,風雨飄搖,各種政治勢力犬牙交錯。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從自身安全考慮,邀請?zhí)珮O拳師來此開館授徒,力圖保一方平安。
看完這條消息,北平著名拳師朱師傅把報紙往桌子上一扔,義憤難平:這不是來踢館子嗎?明天我去會會這個陳照丕,管他是第幾代傳人,不要以為我們北平?jīng)]人!
朱師傅時年38歲,他6歲學跤,12歲學拳,八卦、形意、大小洪拳,無不精通。30歲以后開館授徒,桃李遍天下。提起朱師傅的大名,在北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臨睡前,朱師傅特意練了一套八卦掌。俗話說,學會八卦掌,打架不用想。這一夜朱師傅夢都沒做一個,一覺睡到天微微放亮。
北平的黎明,寒風料峭。朱師傅拿了那張報紙,一路腳下生風來到南門外的杜盛興號,杜盛興號的伙計高成剛剛把店門打開,正用一把大竹掃帚在打掃衛(wèi)生。朱師傅聲若洪鐘,問有個叫陳照丕的在這里住嗎?昨天晚上高成也看了報紙,知道前天同仁堂的東家領來的那個河南人是來北平傳授武術的,不禁多看了朱師傅一眼,只見此人身高近一米八,虎背熊腰,肩寬胸厚,心想這倒是個練武的好材料,遂說,后院。杜盛興號分前院后院,前院有一道門,后院也有一道門。前院住的是一般客人,后院住的多是貴客。
陳照丕有個習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練兩個小時拳,等身上微微出了汗,休息一會兒再用早餐。這時候,陳照丕剛練完拳,正坐在一把藤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
朱師傅大步走上前來問,你就是陳照丕?
陳照丕抬頭看了來人一眼,這一眼就看出這是個練家子,他不動聲色,只點了點頭。
朱師傅說,聽說你拳練得不錯。
陳照丕忙說,哪里!哪里!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北平地廣人稠,往南是天津,這可是個大碼頭;往北是河北,古來燕趙多悲歌,在河北地界,通臂、形意、八卦,名家輩出,陳照丕不敢有絲毫大意。
說話間,朱師傅已經(jīng)來到陳照丕跟前,他突然雙手發(fā)力,朝陳照丕前胸推去。這一招叫“公猴探路”,他想試試陳照丕的功力到底如何。
誰知道,雙手還沒挨到陳照丕的身子,只覺得一股內力從陳照丕身上彈了過來,朱師傅雙腳離地,被彈出兩米開外,一個狗吃屎跌倒在地上。
朱師傅從地上爬起來,他沒想到眼前這個身高顯然不如自己,身形偏瘦的中年人有如此大的力道,其內功更是不可估量。但是,朱師傅自小習武,南來北往的武師、鏢頭、俠客也沒少見,從沒遇到過對手,難道說今天在這個外鄉(xiāng)人面前認栽了嗎?當然不能。朱師傅爬起來后,見陳照丕已經(jīng)從藤椅上站了起來,朱師傅一個箭步撲過去,想給陳照丕來個餓虎掏心,誰知手剛伸出去,就被對方一個纏絲扭住,動彈不得,然后往前一送,朱師傅身體騰空飛起,他感到頭“嗡”的一聲,一陣劇痛,等他睜開眼,人已在門外。原來,剛才他從門里跌出來的時候,頭磕在門框上,朱師傅伸手往頭上一摸,滿手是血,知道今天遇到了對手。他沒敢戀戰(zhàn),從地上爬起來說,你要是君子,明天8點宣武樓上見,要是小人啥都不用說了。
不久,《北平晚報》又登出一條消息: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宣武樓上立擂,英雄豪杰,齊聚北平,南拳北腿,各展奇術,登臺打擂者無數(shù),無不紛紛敗下陣來,歷時17天未遇到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