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超
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就是立秋了。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從氣候規(guī)律來看,從立秋開始暑熱漸消,尤其是晝夜溫差開始增大。但立秋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從防治疾病的角度來說,要重點防治溫燥類疾病,建議從以下4方面入手。
飲食調(diào)護。益肺氣、滋腎陰、養(yǎng)肝血、潤腸燥是秋天飲食之要。補益肺氣最好的藥膳不外乎參芪,不妨選用西洋參、沙參,還可以吃些潤肺陰的藥食,比如燕窩、冰糖、石解、麥冬等。除了直接補肺,還可用些補益腎精的藥物,比如生地黃、熟地黃、黃精等。由于燥氣太過易影響肝,使人性急易怒、睡不好覺,可提早吃些養(yǎng)肝血的藥食,如當歸、地黃、木瓜、酸棗仁等。此外,肺燥可“移熱”大腸引起便秘,因此要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藕、銀耳、梨、甘蔗等。
同時,還要注意少辛增酸?!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币驗榍锾旆螝庖耸詹灰松?,而辛味發(fā)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又入肝,要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橘子、檸檬、葡萄、石榴、楊梅、柚子等酸味食物,既能護肺,又可增強肝臟功能。在此,為大家推薦兩個食療方。
潤肺雪梨膏。將500克雪梨去皮、去心,加250克百合,咳嗽痰多者可多加30克川貝母粉;三味拌勻,隔水燉至膏狀,放涼后加入蜂蜜250克即可;每次取2~3匙,沖服即可。雪梨性味清涼甘甜,入肺、胃經(jīng),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百合滋養(yǎng)肺陰;貝母清熱化痰;蜂蜜潤肺,三者合用有益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口干舌燥患者,但脾虛便溏、體質(zhì)虛寒者不宜服用。
芝麻杏仁核桃羹。取黑芝麻、核桃仁各15克,杏仁10克,共同搗碎;加100克粳米、適量冰糖,煮熟冷卻后可直接食用。黑芝麻味甜性平和;杏仁味苦性微溫,可潤肺、潤腸、通便;核桃仁味甘、性溫,能補腎溫肺,三味合用可有效緩解秋燥帶來的身體不適,尤其是便秘。
穴位按摩。因受秋燥影響,秋季呼吸道疾病多發(fā),身體不適、季節(jié)變化使人容易產(chǎn)生悲秋情緒,不妨堅持叩按肺俞穴。
具體做法:端坐在靠背椅上,雙膝自然分開,雙手置于大腿上,閉目放松;吸氣,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肺俞穴,即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橫指處5~10下。也可用掌心從兩側(cè)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每次5~10分鐘,每天1~2次,早晚效果更佳,可舒暢胸中之氣、調(diào)節(jié)情緒,且有養(yǎng)肺的功效。
運動養(yǎng)生。自古就有秋季登高望遠的習俗,立秋后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秋季主藏,養(yǎng)生不能離開“養(yǎng)收”,運動量不宜過大,防出汗過多、耗氣傷津,尤其是老年人、體質(zhì)虛弱者。大家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比如爬山、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
室內(nèi)加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實在出不了門游山玩水,不妨在家里放一臺空氣加濕器或帶負離子制造功能的空氣凈化器,也能有效緩解秋燥,改善室內(nèi)空氣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