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揚州市三新供電服務有限公司江都分公司 江蘇 揚州 225200
線損是指供電企業(yè)傳送電能的時候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造成電能損耗。所以,要高效使用電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損耗,強化線損管理是非常必要的[1]。
(一)沒有按照有關理論實施線損管理。由于沒有按照有關理論實施線損管理,導致計算線損率所獲得的結果與實際相比存在偏差,這就需要更新線損率比較高的配電線路,導致線損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電路系統不夠完善。城鎮(zhèn)人口集中,電能消耗量大,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期,電力負荷突然變大,線損問題就非常嚴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電路系統缺乏完善性造成的,特別是一些輸配電線路非常長,在遠距離傳輸電能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線損問題[2]。
(三)線損管理技術沒有及時更新。線損管理中存在問題,主要實際由于線路沒有及時更新,產生嚴重老化的問題。新的電力技術涌現出來,在供配電線路管理中沒及時更新技術,導致線損情況非常嚴重,此時必然會產生線路安全隱患。
(四)存在偷電和竊電的行為。由于線損管理中沒有采取預防措施,導致偷電和竊電的行為存在。一些用戶所購買的電器設施不具有安全保證,運行的過程中大量用電,為了降低用電成本,采用偷電的方法,線損問題就會產生。從供電企業(yè)的角度而言,由于線損管理問題的存在,對于偷電和竊電的行為不能及時制止,嚴重影響輸配電安全。
供電企業(yè)實施線損管理中需要做好電壓調整工作、對導線合理規(guī)劃、將老舊設備及時更換、做好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一)做好電壓調整工作。供電企業(yè)在線損管理過程中會遇到城市用電高峰導致的線損,此時就要做好電壓調整工作,對用電不同時段的電壓進行調整,保證電壓的穩(wěn)定性。從線路電壓的角度而言,無論是長期輸送的高負荷,還是電壓設備的空載現象以及電網設備的空載現象,都會導致電能大量損失[3]。所以,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段的電能消耗特點以及電壓的變化情況科學地調整電壓。例如,在用電量比較少的地區(qū),由于功耗較低,就可以使用較低的電壓來將線損降低。在某些高峰期,有必要將電壓調整到滿負荷狀態(tài),保證電壓充足,避免產生斷電的現象。通過對不同時間段采用差動電壓調整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線損。
(二)對導線合理規(guī)劃。供電企業(yè)如果為長距離電力輸送,就會產生嚴重的線損問題,所以,要控制好導線的長度以及線路半徑。具體而言,對于導線距離非常長的,電能運輸必然會造成損耗,這就需要采用合并供電線路的方法,不斷完善導線的路徑,將線路半徑降低[4]。如果電路的線徑有很大的橫切面,損耗就會比較小。在規(guī)劃導線以及改造線路的時候,要不斷優(yōu)化低壓線路的電網結構,使其規(guī)范化運行,通過優(yōu)化內部結構,使供電線路可以均勻分布電網輸送范圍,使供電企業(yè)的電源統籌管理,線路的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比如,在改造10千伏的高壓配網線路結構的時候,要避免產生迂回供電的現象,而且為了有效降低線損,還要遵循小容量原則,要做到多布點,將半徑盡量壓低。此外,還要合理劃分配電設施,采用減少供電半徑的方法改造線路,可以使線損降低。
(三)將老舊設備及時更換。當產生線路老化的時候,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是設備老化和線路老化。這就需要供電企業(yè)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采取相應的降損措施,合理規(guī)劃設備和線路。對于老舊的設備,要及時更新,或者在技術上全面升級,積極采用技術先進的設備,對于損耗情況比較嚴重的老設備,要全部淘汰[5]。在選擇新型電力設備的時候,需要使用科技含量更高的電能計量裝置,使技術的先進性更強,計量線損數據有較高的精準度。
(四)做好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供電企業(yè)對工作人員要定期培訓,主要培訓的內容是職責方面和技術方面,使線損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能夠認真履行職責,有較高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在實施線損管理中有較高的責任意識。實施培訓工作,可以發(fā)揮培訓的控制管理作用,實施現場培訓,使線損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到有效管控,人員在工作中能夠得到針對性的指導,在技術上強化了管理和控制[6]。培訓工作要嚴格按照線損技術標準展開,規(guī)范降損措施,對各個節(jié)點都確定范圍,對工作人員需要承擔的責任細分,由此實現降損工作標準化,而且還可以考核化。為了將線損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還要運行激勵機制,以培訓的方式讓工作人員了解激勵機制的運行要點和運行流程,以此將線損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激發(fā)起來,實現線損科學化管理。
通過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確,供電企業(yè)的線損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需要采取必要的節(jié)約能源、降低損耗的方法。具體而言,需要做好調壓工作,實施電網技術改造,合理規(guī)劃導線半徑,及時更換老舊設備,并將管理人員培訓工作做到位,通過對線損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以科學有效地控制線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