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敏
(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放射科,河南 信陽 464000)
腦小血管病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因病情隱匿,進展緩慢,導致臨床診斷困難,誤診、漏診率高,選擇一種準確、高效的診斷方法十分重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影像學常用診斷技術,診斷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敏感性,隨著MRI技術不斷進展,多種掃描序列應用可提高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準確率[1]。但在腦小血管病中,因病變導致的出血病灶較小,臨床診斷難度較大,且MRI不同掃描序列所具備的診斷效能不同,評估微出血病灶時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關于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診斷中,如何選擇MRI掃描序列成為臨床重點關注問題[2]。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MRI不同掃描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評估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例腦小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齡46~70歲,平均(58.12±3.25)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8~24.6 kg·m-2,平均BMI(21.54±0.66)kg·m-2;合并高血壓32例,合并糖尿病40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小血管病診治專家共識》[3]中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②入院前未接受過相關治療;③患者意識清晰,體征正常;④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原因導致出血;②合并顱腦損傷;③合并中樞神經功能障礙;④合并小血管性癡呆;⑤合并原發(fā)性凝血功能障礙;⑥頸動脈狹窄率>50%;⑦有腦部手術史。
1.2 方法
1.2.1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當天均行MRI檢查,采用深圳貝斯達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Bstar-300型超導磁共振,患者取平臥位,使用標準頭部相控陣線圈。先行常規(guī)序列掃描:掃描序列包括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設置掃描參數:T1WI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橫斷位,重復時間3 200 ms,回波時間11.8 ms;T2WI FSE橫斷位,重復時間2 520 ms,回波時間108.3 ms;T2-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橫斷位,重復時間8 300 ms,回波時間154.7 ms。行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DWI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pin echo-echo planar imaging,SE-EPI)橫斷位,重復時間4 500 ms,回波時間75 ms;SWI橫斷位,重復時間30 ms,回波時間25 ms,激勵次數1,翻轉角度15 °,矩陣256×256,視野(field of view,FOV)22 cm×22 cm,層厚1.5 mm,層間距0.5 mm。掃描結束后將數據傳遞至工作站,經處理后得出SWI最小強度投影圖。由2名影像學醫(yī)生獨立閱片,最終得出一致結論。
1.2.2腦微灶出血 腦微灶出血判斷標準[4]:T1WI、T2WI序列圖像上表現為斑點狀低信號,DWI、SWI序列圖像上表現為小結節(jié)、類圓形低信號影,邊界清楚,直徑2.0~10.0 mm。
1.3 觀察指標(1)比較不同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陽性檢出率。(2)比較不同序列微出血灶檢出數量。(3)比較不同序列檢出微出血灶的最大徑線。(4)分析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信號特點。
2.1 比較不同序列微出血病灶陽性檢出率T1WI序列未檢出微出血病灶,SWI序列陽性檢出率高于T1WI、T2WI、DWI序列,DWI序列陽性檢出率高于T1WI、T2W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不同序列微出血病灶陽性檢出率(n,%)
2.2 比較不同序列發(fā)現微出血灶數量SWI序列檢出微出血灶數量多于DWI序列,DWI序列檢出微出血灶數量多于 T2WI序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不同序列發(fā)現微出血灶數量
2.3 比較不同序列微出血病灶最大徑線SWI序列最大徑線大于T2WI、DWI序列,DWI序列最大徑線大于T2WI序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不同序列微出血病灶最大徑線(mm)
2.4 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信號特點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在常規(guī)MRI序列中表現為點狀低信號,在SWI序列中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低信號。其中30例為急性出血,2例為亞急性出血,出血范圍>1 cm,MRI表現為團狀混雜信號影;22例可見陳舊出血及軟化灶,MRI表現為片狀短T1,長T2信號及長T1,短T2信號。36例可見雙側基底節(jié)腔隙性腦梗死,MRI表現為類圓形長T1,長T2信號。34例可見雙側腦室腦白質脫髓鞘改變,MRI表現為對稱性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
腦小血管病是各種原因影響腦小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所致的疾病,雖起病隱匿,進展緩慢,但也是誘發(fā)腦梗死、腦出血的重要因素。因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患者癥狀輕微,導致部分影像學檢查難以發(fā)現,極易導致誤診、漏診,病情進展。因此,合理選擇診斷方法是提高診斷準確率的關鍵。
MRI是目前較先進,且對機體無放射線損傷的診斷方式之一,用于診斷缺血性及出血性腦卒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T1WI、T2WI、DWI均為MRI常用掃描序列,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方面應用較為廣泛,但MRI不同序列所具備的診斷效能不同,且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難以發(fā)現,極易導致誤診、漏診,影響診斷效能,最終影響臨床治療。因此診斷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應謹慎選擇MRI掃描序列,提高診斷準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SWI、DWI序列陽性檢出率高于T1WI、T2WI序列,微出血灶檢出數量高于T2WI序列,表明T1WI、T2WI序列微出血病灶診斷效能較差,SWI、DWI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診斷效能較高;SWI、DWI序列最大徑線大于T2WI序列,表明T1WI、T2WI序列在診斷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中存在一定局限,而SWI、DWI序列有助于明確微出血病灶發(fā)展程度,評估患者病情。分析原因在于,T1WI、T2WI均屬于MRI常規(guī)掃描序列,T1WI序列中微出血病灶呈點狀低信號,且邊界不清晰,難以識別周圍腦組織信號,基本無法分辨微出血病灶,進而導致診斷效能較差[5-6]。T2WI較T1WI稍有優(yōu)勢,病灶雖點狀低信號,直徑<2.0 mm,因微出血病灶過小,導致邊界雖可見但不清晰,難以識別,故檢出率較低[7]。SWI、DWI均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低信號影,且邊界清晰,直徑長,但DWI中部分病灶與陳舊梗死灶相似,受病灶大小影響,對于過小病情無法判定,單獨使用存在一定局限,也可能出現誤診、漏診現象,需與T2WI序列共同作出診斷[8-9]。SWI較以上3種序列優(yōu)勢明顯,SWI的診斷優(yōu)勢與成像原理有關,SWI序列通過血液中鐵血黃素、鐵沉積等引起磁場物質的磁敏感性原理,使出血病灶與周邊組織產生明顯相位差,進而識別微出血病灶[10-11]。此外,SWI還采用最小密度成像原理,更加清晰準確地確定病灶邊界,提高病灶檢出率,確定病情范圍,協助臨床評估患者病情程度[12]。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如未觀察MRI不同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治療效果及預后的評估價值,未來仍需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患者進行深入研究,在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的同時,重點分析MRI不同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療效及預后的評估價值,以提高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MRI不同序列對腦小血管病伴微出血灶的診斷效能不同,T1WI基本無法分辨微出血病灶,不適用該病的診斷,SWI優(yōu)勢明顯,不僅可提高陽性檢出率及病灶檢出數量,還可確定病灶范圍,有助于臨床評估病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