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編者按:這世間,美麗的女子很多,能雍容典雅、端莊大氣且內(nèi)外兼具的很少;這世間,至真至純的愛情很多,能堅如磐石、相扶相持且傳頌至今的很少;這世間,杰出女性燦若星河,能愛國愛民、大愛無疆且跨越時空的很少。而三者兼具的,是宋慶齡。她是傳奇,她的一生亦是傳奇。她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她受萬人敬仰,卻始終溫潤謙和。
后海北沿4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所在之地,后海從這里流過,門前水天相映,碧波漣漪。院內(nèi)曲徑回廊,樓堂亭榭;湖水環(huán)繞,山石奇異;花香四溢,綠樹濃蔭。這是一座雍容典雅,幽靜別致的庭院。
這座庭院的前世今生充滿了濃厚的傳奇色彩。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康熙年間,這里曾是大學士明珠的府邸花園。乾隆朝晚期,這里一度被和珅霸占。嘉慶四年,皇帝賜和珅自盡并沒收其家產(chǎn),這座花園的主人變成了成親王——永瑆。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將這座宅院賜給了光緒皇帝的父親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改稱醇親王府。奕譞去世后,載灃繼任第二代醇親王,1909年,載灃之子溥儀繼位為宣統(tǒng)皇帝,載灃被加封為監(jiān)國攝政王,這里又稱攝政王府花園。
在這里,宋慶齡度過了最后十八載歲月……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就計劃為宋慶齡在北京修建一處住所,但她一再遜謝。1961年,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的委托,親自籌劃,決定籍此王府花園,精心設計改造,在原來主體建筑西側,接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主樓,作為宋慶齡的住所,表示對她的尊重。1963年4月,宋慶齡遷居于此,直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這里生活和工作了18個春秋。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以下簡稱故居),并由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以原狀陳列、宋慶齡生平展、古建園林為主要內(nèi)容,主樓為大型原狀陳列。庭院原有古建筑眾多:前廳“濠梁樂趣”、后廳“暢襟齋”、側廳“聽鸝軒”、西廳“觀花室”等。院內(nèi)有著名的暢襟齋前的西府海棠,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納蘭詩會,令人徜徉在“人生若只如初見”。
故居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原狀陳列約400平方米,展廳1400平方米,館藏文物2萬多件。同時,擁有100平方米以上多功能廳3個,可供開展專題講座、座談、知識競賽等活動。故居的序廳和東廣場矗立著宋慶齡先生的漢白玉雕像,可供數(shù)百人開展黨團活動、重溫誓詞等教育活動。
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命名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2010年4月被北京市紀委、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
宋慶齡同志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戰(zhàn)士,是杰出的國際社會活動家,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卓越的領導人。她的名字不僅為海內(nèi)外的華夏子孫所銘記,而且為眾多的國際友人所仰慕,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被譽為“國之瑰寶”。2009年宋慶齡生平展重新對公眾開放,該展覽的框架由廖承志擬定,經(jīng)多次改陳愈加完善,以豐富的文物和圖片,全景式展現(xiàn)了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
求學立志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深受父親的熏陶,少年時期的宋慶齡就有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樹立了遠大的志向,認為“自己的理想得以作為人類的理想而實現(xiàn),隨之幸福必將到來”。 她童年在母親“斯巴達式”教育下成長,少年時在教會英語學校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并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官費留美女學生。
大學期間的宋慶齡密切關注著國內(nèi)的革命形勢,關心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妒芡鈬逃牧魧W生對中國的影響》是她的第一篇政論性文章。她在文章中指出:留學生到外國去的目的,是要“把一切有價值的、好的東西學到手”,帶回去“解決中國當前存在的各種重大問題”,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學習志向。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終于取得了勝利,宋慶齡興奮地在校刊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的文章,高度贊揚了這場偉大的革命。她將推翻滿清政權的辛亥革命,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表現(xiàn)出她對祖國的強盛充滿了信心。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yè),獲得了文學士學位。??希恼掌栽@樣寫著:從她的兩眼和額頭流溢出內(nèi)心的光彩。
風雨同舟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yè),按照她的原定計劃,是要繼續(xù)回美國攻讀新聞專業(yè),但在父親的引薦下,她接替了姐姐的工作,擔任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們產(chǎn)生了真摯的感情,并決定結婚。她的父母堅決反對這樁婚姻,不僅因為孫中山比宋慶齡大27歲,更因為當時正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處于最低谷,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反袁失敗,流亡日本。父母希望她能留在上海過安定、舒適和富裕的生活,但她毅然放棄了所有的個人利益,選擇了與孫中山結合。她說:我想拯救中國,孫博士正是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1915年10月25日,他們在日本結婚。從此,她成為了孫中山革命的伴侶、助手和戰(zhàn)友,走上了捍衛(wèi)“共和”的艱苦斗爭歷程。
他們結婚的時候,革命形勢十分嚴峻,孫中山送給宋慶齡一把德國毛瑟牌手槍并對她說:“這把槍配有20發(fā)子彈,19顆子彈是給敵人準備的,最后一顆子彈是危急時刻留給自己的?!?924年6月16日,孫中山接受共產(chǎn)國際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議,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在廣州創(chuàng)建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出席了開學典禮。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將軍的邀請經(jīng)上海、日本、天津北上,共商國是,宋慶齡毅然隨行。途經(jīng)日本神戶時,宋慶齡應神戶縣立高等女子學校之請,發(fā)表了關于婦女解放問題的演說。這是她第一次獨立發(fā)表演說。1925年1月,孫中山抵達北京,他的病情確診為肝癌晚期,轉入中醫(yī)治療。孫中山頑強地與病魔搏斗,而宋慶齡衣不解帶地日夜守護在他的病床前,精心護理和照料他。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說出最后的遺言“和平、奮斗、救中國”,享年59歲,與宋慶齡結婚還不滿10年。
繼承遺志
孫中山去世后,宋慶齡堅定地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奉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為了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尋求中國革命的道路,于1927年夏,宋慶齡遵照孫中山先生的遺愿赴蘇聯(lián)訪問。在1927年于比利時和1929年于德國召開的兩次國際反帝同盟大會上,她都被選為大會名譽主席。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宋慶齡都堅定不移地與中國共產(chǎn)黨站在一起,因為她堅信:“中國共產(chǎn)黨是孫博士三民主義的真正擁護者?!薄爸挥泄伯a(chǎn)黨才能救中國!”
團結抗戰(zhàn)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上海,爆發(fā)了“一·二八”事件。宋慶齡高度贊揚十九路軍抗戰(zhàn)的重大意義并積極募集抗戰(zhàn)物資,籌建傷病醫(yī)院,多次親臨抗戰(zhàn)前線視察。
宋慶齡把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看作是爭取民族生存的斗爭,是反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斗爭,更是爭取民主、自由和人類進步的世界性斗爭。在宋慶齡和“保盟”(保衛(wèi)中國同盟的簡稱)的積極呼吁與努力下,許多國家的援華組織和廣大愛國華僑紛紛通過“保盟”捐款捐物,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前后,宋慶齡介紹了大批國際上著名的作家、記者、醫(yī)生、護士到解放區(qū),援助中國的抗日工作,他們當中有白求恩、馬海德、埃德加·斯諾等,有的國際友人甚至為了中國的反侵略戰(zhàn)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杰出領袖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參加了這次會議,并在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在這次會議上,她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國建立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宋慶齡一直擔任國家重要的領導職務。她曾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家副主席等職。作為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她從事了大量的國務和外交活動。1954年,宋慶齡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的擬訂工作。宋慶齡始終盼望著祖國的統(tǒng)一。在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周年寫的《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一文中寫道:“30年了,臺灣回歸祖國,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大業(yè)還沒有完成,哪一個中國人不應感到身有責任呢?”
和平使者
宋慶齡畢生致力于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yè)。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宋慶齡以其特殊的身份和滿腔的熱情,做了大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中外交流的工作,成為中國人民向世界傳遞友好意愿的和平使者。1951年,她榮獲了1950年度“鞏固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的獎章。1951年9月18日,蘇聯(lián)作家愛倫堡、智利作家聶魯達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將刻有斯大林像的金質獎章和獎狀授予宋慶齡。她充滿深情地說:“這個光榮是屬于中國人民的,我是以中國人民的一個代表來接受這個獎金的。”之后她將獎金全部捐贈給中國福利會,作婦兒福利事業(yè)之用,并在上海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1981年5月8日下午,宋慶齡抱病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她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受贈儀式。這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參加公眾活動,還用清晰流利的英語發(fā)表了20分鐘演說,為促進中加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自己最后的貢獻。儀式剛結束,她便疲憊地倒下了,被抬上擔架送回了寓所。這天離她去世只有21天。
病重期間,宋慶齡再次表達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愿望。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接收宋慶齡為中共正式黨員,實現(xiàn)了她長久的夙愿。5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五屆十八次會議,一致通過《關于授予宋慶齡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的決定》。當廖承志、宋任窮等領導人將這些決定通報她時,她激動地說:“謝謝同志們?!?/p>
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因患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世長辭。遵照她的遺囑,骨灰移往上海,安葬在宋氏墓地父母的墓旁。
鄧小平同志為宋慶齡紀念碑題詞:“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戰(zhàn)士宋慶齡同志永垂不朽”。
1982年5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正式對公眾開放。全國政協(xié)主席鄧穎超同志為故居揭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也在同日成立,由鄧小平同志擔任基金會名譽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多年來一直圍繞著三項宗旨“和平、統(tǒng)一、未來”,開展了大量活動。弘揚宋慶齡精神,傳承偉人未竟的事業(yè),是基金會光榮的歷史使命。
宋慶齡生平展以宋慶齡的這句話作為結束:“假如一切事情要再重復一次的話,我還是愿意同樣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