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底,宋慶齡和蔡元培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通過廣泛的社會活動和多種形式的斗爭,營救了一大批革命者和愛國進步人士。1933年1月,魯迅接受了楊杏佛的邀請,正式加入同盟。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宋慶齡和魯迅在“民權保障同盟”的共同戰(zhàn)斗中結成了崇高友誼。
這張照片拍攝于1933年2月,當時劇作家蕭伯納來華訪問,宋慶齡出面迎接,并在家中設午宴為蕭伯納洗塵。受邀參加午宴的還有蔡元培、楊杏佛、林語堂、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和魯迅等民權保障同盟的核心成員。
關于這次會面,魯迅在1933年2月17日的日記中是這樣記載:“十七日 曇。晨得內山君箋。午后汽車赍蔡先生信來,即乘車赴宋慶齡夫人宅午餐,同席為蕭伯納、伊、斯沫特列女士、楊杏佛、林語堂、蔡先生、孫夫人,共七人。飯畢照相二枚。同蕭、蔡、林、楊往筆社,約二十分后復回孫宅。紹介木村毅君于蕭。傍晚歸。夜木村毅君見贈《明治文學展望》一本?!?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8/14/qkimageszgzlzgzl202111zgzl20211105-1-l.jpg"/>
魯迅后來寫了《看蕭和“看蕭的人們”記》,又和瞿秋白合作,編輯了一本《蕭伯納在上?!?,魯迅寫序,用樂雯署名。
此后,魯迅與宋慶齡多次會面,共同商討斗爭策略,為抗議德國納粹黨人的暴行,他們在1933年5月去德國駐上海領事館遞交《為德國法西斯壓迫民權摧殘文化向德國領事館抗議書》。
1936年6月宋慶齡因闌尾炎住院,得知魯迅病重的消息后馬上要去看望他,但由于傷口未愈,在醫(yī)生的勸說下,她只好給魯迅寫了一封長信。
這封信言辭懇切,語氣急迫,友情真摯,讓人覺出了宋慶齡力勸魯迅趕緊住院治療的迫切心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溘然長逝。宋慶齡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立即趕到魯迅家里,和蔡元培、馮雪峰等人組成治喪委員會,并親任治喪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下,幸而有宋慶齡的參加,‘當局才不敢肆意阻攔。她在魯迅葬儀上講話說:“魯迅先生是革命的戰(zhàn)士,我們要承繼他戰(zhàn)士的精神,繼續(xù)他革命的任務!”
宋慶齡冒著風險在魯迅追悼會上講話,表達了她的立場、態(tài)度,也足見二人真摯、深厚的戰(zhàn)友情誼。
(文章來源:北京魯迅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