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10月16日晚,《胡適留學日記》以上億價格成交,創(chuàng)下文人日記世界拍賣紀錄。這樣一本記錄留學見聞與思想的胡適日記,為何會價值斐然?
20世紀初,胡適是當時新青年心中的“新文化偶像”,代表著一種新思潮。
1917年,年方26歲的胡適,掀起文學革命,領軍新文化運動,一出場就傾倒眾生,并非偶然。本名胡嗣穈的胡適4歲喪父,在績溪老家讀私塾時就不同凡響,對古典文學頗有興趣。15歲那年,他讀了嚴復的《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對他影響至深,他索性改名胡適,字適之。辛亥之后的中國正處在思想斷層、學人斷代的轉(zhuǎn)折點,受傳統(tǒng)私塾教育長大的胡適留美歸來,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白。胡適早在美國留學時就懷著做國人導師的奇志,歸國后第一次演講,就引用荷馬詩句向老派學人領袖章太炎叫板:“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其實無論中學還是西學,胡適都不能算頂尖,但他能把中西融會貫通,就像他儒雅的外表,完美結(jié)合了古典書生和歐美紳士范兒。
在電影《建黨偉業(yè)》中,扮演胡適的是香港英俊小生吳彥祖。這次選角曾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人質(zhì)疑一個偶像派演員無法演繹學術大師的氣質(zhì),更有人質(zhì)疑,胡適有“那么帥”嗎?其實,在當時社會,胡適確實是個“超男”,一舉一動都是媒體報道的熱門話題。唐德剛甚至說,“看胡適”是宗“娛樂項目”,“與‘看梅蘭芳實在是大同小異的”。章士釗曾抱怨:“胡適簡直成了無冕皇帝,青年們除了他的話,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與陳獨秀的相知與分手
胡適和陳獨秀這對安徽老鄉(xiāng),是“五四”的兩大精神領袖,他們聯(lián)手開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后來他們在政治理念上各奔“左右”,成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大分流的標志事件。
胡、陳的神交自胡適在美國留學時就已開始。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即后來的《新青年》),而胡適在大洋彼岸醞釀著白話文運動。兩人雖未謀面,一看到對方的文章便互相折服。在陳獨秀的熱烈要求下,胡適將《文學改良芻議》發(fā)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提出“在所有的文學里,皆用活的文字——用俗語——用白話!”一石激起千層浪。胡、陳雖同生于安徽,性情卻截然不同,一個快意恩仇,一個溫潤如玉。審慎的胡適想著白話文運動“總得有二十五至三十年的長期斗爭才能成功”。陳獨秀急了,緊接著下一期《新青年》就發(fā)表《文學革命論》,將胡適封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之急先鋒”,而陳本人“甘冒全國學究之敵……以為吾友聲援”,“愿拖四十二門大炮,為之前驅(qū)”,將改良助燃為革命。
提出驚世駭俗言論的胡適卻沒有成為全國學究之敵。他初次回國返鄉(xiāng)時,穿的是夏布長衫而不是西裝,這小小的細節(jié)一舉通殺遺老和新秀。1921年,胡適在日記上寫到:“最可怪的,人家竟傳說獨秀曾力勸我離婚,甚至拍桌罵我,而我終不肯。此真厚誣陳獨秀而過譽胡適之了!”實情是胡適在自己的婚禮上對伴娘曹誠英一見鐘情,試圖離婚再娶,小腳夫人江冬秀掄起菜刀來拼命,膽小怕事的胡適這才作罷。
1917年9月,身為北大文科學長的陳獨秀力推剛從美國回來兩個月的胡適到北大擔任教授。當時北大薈萃了周作人、劉半農(nóng)、李大釗、錢玄同、魯迅等新知識分子,是新文化運動大本營,而胡適與陳獨秀是最耀眼的領袖。胡與陳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又經(jīng)常談不攏,各持己見,吵起來是常事。有趣的是,他倆吵架,總是脾氣不好的陳獨秀先讓步,低聲細語,而以脾氣好著稱的胡適卻常對陳高聲大喝,還用手杖敲地板。真是一物降一物。
對于胡適來說,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再造文明的嘗試,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次思想革命,要喚起文化的覺醒,這才是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這也是陳獨秀等人的早期設想,《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明確寫著:“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钡?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李大釗致力于把《新青年》辦成“馬克思主義專號”,陳獨秀也開始寫政治文章。胡適與陳、李的分歧就此開始。
胡適雖然對陳獨秀不滿,但他多次為陳挺身而出。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因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被捕,這份傳單上半部是中文,下半部分的英文正是胡適應陳獨秀之請翻譯的。事發(fā)之前,胡適與陳獨秀一起喝茶,喝完胡適回家,而陳獨秀卻跑到商場樓頂扔傳單。胡適馬上利用在京的安徽名人與時任警察廳長的安徽人吳炳湘疏通。同時給《時事新報》主編張東蓀寫信,想保陳獨秀出獄養(yǎng)病。黑白兩道努力,終于把陳獨秀救了出來。
陳獨秀入獄是新文化和五四運動的關鍵轉(zhuǎn)折點。出獄后,陳為避風頭離開北京南下上海,與李達、李漢俊等接觸,籌劃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胡適與陳獨秀在政治理念上正式分手。胡適雖然不愿參與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但他充分尊重并支持陳獨秀和李大釗的選擇。
推崇蘇俄 一度激進
胡適留學美國,深受導師杜威的實驗主義哲學影響,他反對暴力革命,認為“一點一滴的不斷的改進是真實可貴的進化”。但年輕的胡適何嘗沒有激進的一面?他雖溫和,但并不懦弱?!睹恐茉u論》遭遇封禁,文化界同仁都認為胡適兇多吉少,陳獨秀已經(jīng)被抓了,這次要輪到他。可胡適偏不肯躲避,最后是北大的一群同事和學生硬把他拽到外國客棧住了幾夜。
1921年5月,胡適為紀念刺殺袁世凱的四個烈士,寫了一首“炸彈詩”:“他們的武器:炸彈!炸彈!他們的精神:干!干!干!”這樣充滿豪情的“打油詩”很難想像出自溫文爾雅的胡適之。10月,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胡適在演講中說:“我們應該決心求學;天塌下來,我們還是要求學。如果實在忍不住,盡可個人行動:手槍、炸彈、秘密組織、公開行動,都可以。但不可再罷課?!?/p>
反對學生罷課也是胡適頗受批評之處,其實胡適是被斷章取義了,他完整的意思是:要么安心讀書,要么安心干革命。從這點上看,他甚至比別人都要激進。
1926年是胡適思想生涯中最激進的時段。當年7月,胡適赴倫敦出席中英庚款委員會全體會議,取道西伯利亞鐵路,中途抵莫斯科游歷三日。蘇俄革命和建設的新氣象給了胡適巨大的“新的興奮”。胡適也不是突然轉(zhuǎn)變。由美向俄是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動向。1919年凡爾賽和約上美國對中國的背叛,摧毀了美國在中國的美好印象。以前吹捧威爾遜是“世界上第一好人”的陳獨秀稱其為“威大炮”。同一時間列寧發(fā)表《加拉罕宣言》,卻立即引起中國人好感。1923年,北大進行民意測驗,投票選舉當今世界第一偉人,497票中,列寧得227票居第一,威爾遜居第二,但僅得51票。
在莫斯科期間,胡適參觀了革命博物館,深為革命事跡所感動。他還對蘇聯(lián)的新教育饒有興趣,結(jié)果因?qū)W校暑假未能實地觀摩,深為遺憾。他專程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蔡和森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暢談良久。胡適在給北大友人張慰慈的信中熱情洋溢地說:“他們在此做一個空前的偉大政治新試驗;他們有理想,有計劃,有絕對的信心,只此三項就足使我們愧死。我們這個醉生夢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評蘇俄!”
胡適對蘇俄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在知識界引起廣泛關注。共產(chǎn)黨人對這位自由派知識領袖懷有殷切期待。蔡和森挽留胡久住蘇聯(lián)進行考察。
重視感情與自由
胡適始終沒有與陳獨秀成為同一陣營,但他也從未與陳獨秀做仇敵,而是保持了終身的深厚友誼。1927年,蔣介石上臺后開始大規(guī)模清黨。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被捕后親筆寫了求援信給胡適,落款“陳友生”,即陳姓朋友所生的孩子。胡適馬上托關系求人,沒想到,胡適這一動作反而暴露了陳延年的身份,上海國民黨警備司令楊虎得知自己抓到的是赤黨頭目的兒子,竟將他立即殘殺。
同年,李大釗慘遭殺害,胡適為李的遺孀向北大校方爭取增加撫恤金。1930年,《胡適文存》第三冊出版,扉頁題詞——紀念四位最近失掉的朋友:李大釗先生、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單不庵先生。胡適將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者的名字寫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無視白色恐怖的威脅。1933年,胡適帶頭捐款,給李大釗在北平購置墓地安葬。1934年劉半農(nóng)去世,胡適挽聯(lián)的上聯(lián)曰:“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友,而今又弱一個?!?/p>
1932年,陳獨秀被國民黨逮捕。胡適聯(lián)合知識分子制造輿論主張從輕發(fā)落,寫信給蔣介石要求將陳獨秀案付司法審判,而不由軍法處理。蔣最終采納了胡適等人的意見,將陳判刑8年囚于南京。陳服刑期間,胡適接濟陳的生活開銷,還按陳的要求采買書籍送去。有一次,胡適路過南京,行程緊急沒去探監(jiān),倔脾氣的陳獨秀撂狠話要與胡適絕交。胡適后來趕去道歉安撫,又按陳提出的書目送書。1937年日軍轟炸南京,胡適惦念陳獨秀安全,向汪精衛(wèi)求情將陳獨秀提前釋放。
1942年,陳獨秀去世。他晚年的遺稿由胡適整理編輯。在去往美國的輪船上,胡適讀到這些,百感交集。這對老朋友一生曾珠聯(lián)璧合,曾爭執(zhí)交鋒,最終,他們的靈魂又走到了一起,盡管已陰陽永隔。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社會重心已失,改良主義適用于“治世”,搬到民國“亂世”難免顯得書生氣十足。溫潤的胡適生不逢時,生前未能將他的主張廣泛貫徹到社會生活中。有人認為,胡適放在今天,或許會對中國思想的現(xiàn)代化提供幫助,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能飽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