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陽
希拉里·曼特爾是英國當代暢銷小說家,至今已出版了12部長篇小說、1部自傳、1部短篇小說集。盡管曼特爾的創(chuàng)作題材多樣,但她始終對歷史題材情有獨鐘。2009年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狼廳》及其續(xù)寫《提堂》使她相繼獲得布克獎,這奠定了她在文學領域堅不可摧的地位?!叭壳币远艰I王朝時期亨利八世重臣托馬斯·克倫威爾的一生為主線,透過他的視角,聚焦亨利八世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風云與王室恩怨。
一、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狼廳》作為曼特爾最負盛名的“歷史三部曲”的開山之作,受到了較多的關注。目前,國內(nèi)關于它的研究包括一部研究專著、十幾篇碩士論文,還有大量的期刊文章。因為發(fā)表的文章涵蓋面很廣,重點不一,內(nèi)容繁雜,所以本文將對這部小說的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做一個綜述。
國內(nèi)對這部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克倫威爾人物形象的解讀、邊緣人物的重新挖掘、主題探尋、小說敘述技巧以及對比研究等方面。
(一)主人公的形象解讀
克倫威爾是《狼廳》的主人公,對克倫威爾的形象進行解析是研究的熱點話題。張松存對比了歷史中的克倫威爾及曼特爾刻畫的“被厚描的克倫威爾”,指出曼特爾的克倫威爾不再是無足輕重的配角,相反,他是一個豐滿的立體角色。羅倫全認為,曼特爾既尊重歷史,保留了其作為精明政治家陰險狡詐的一面,也塑造了一個悲天憫人的人文主義捍衛(wèi)者,以全新的闡述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孟喜華認為,《狼廳》的“新穎之處”在于其塑造了一個鮮活而又不完全正面的形象,并運用了“協(xié)商”的概念,論述了克倫威爾不是個人自由意志的產(chǎn)物,而是合力作用下平衡與妥協(xié)的載體。嚴春妹認為,作者不僅通過想象將克倫威爾塑造成了外表冷靜而內(nèi)心復雜、自我意識和自我懷疑并存的主人公形象,更重要的是,重塑克倫威爾是作者為了闡釋自身對當代英國民族精神的獨特理解,是對集體記憶中克倫威爾形象的繼承與鞏固。
總體來說,曼特爾塑造的克倫威爾具有兩面性是公認的,這樣立體的人物更真實,更符合人性,也更受大眾喜愛。有一部分學者從分析克倫威爾的形象上升到解析作者的意圖,也有學者分析克倫威爾形象塑造的來源,這些分析都向前或向后拓展了視野,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把握克倫威爾的形象。
(二)邊緣人物形象解讀
除了對主角的關注,一些邊緣人物也受到了重視。張?zhí)姨疫\用??聶嗔υ捳Z關系分析了文本中的邊緣人物:無法生出繼承人的凱瑟琳、被嫌棄的安妮和被拋棄的情人瑪麗。此外,還分析了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馬斯·沃爾西和莫爾,他們因無法實現(xiàn)亨利的愿望而一一被殺。在都鐸王朝時期,這些邊緣人物,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魏田田認為,曼特爾重新書寫歷史的方法是從被忽略的事物中“翻譯”出歷史,關注邊緣人物為“賤民”發(fā)聲提供了渠道。張松存認為,曼特爾對邊緣人物的塑造是對正史的挑戰(zhàn)和補充。
《狼廳》圍繞眾多小人物的生與死、善與惡、罪與罰、忠誠與背叛展開了論述。除了有名字的瑪麗·博林,還有眾多無名無姓的平民百姓,曼特爾通過發(fā)掘和刻畫邊緣意識形態(tài)下的各色人等,打破了以亨利八世為中心的正史敘事傳統(tǒng)框架,重構了都鐸王朝的民間生活。然而,學者們在理解什么是“邊緣人物”的時候卻有一定的誤差,有些學者認為作者著墨少的就是邊緣人物,還有些學者認為下場比較凄慘的就是邊緣人物,學者對其代表的價值和意義也認識不一。
(三)小說的語言、敘述方式
曼特爾獨特的敘事方式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左燕茹指出,以克倫威爾的視角來敘述,現(xiàn)在時態(tài)的運用將讀者帶入現(xiàn)場,將宏大的歷史事件與場景消解于一次次不經(jīng)意的談話和閑聊中,體現(xiàn)了曼特爾歷史小說的獨特寫作手法。陳亞明指出,曼特爾通過拓展、閃進、閃回、嵌入和隱喻敘事等文學敘事技巧,突顯了歷史小說的獨特之處,重構了一個個“可能的世界”,通過隱喻打開了三個男人私密而又真實的感情世界。王艷萍贊賞作者大膽顛覆傳統(tǒng)歷史的寫作方法,通過對敘事時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選擇來編織情節(jié),以第三人稱“他”的敘事視角使讀者進入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神話這種非主流敘事增強了事件的神秘色彩。
小說新穎的敘述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為主題服務的。因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敘述手法,所以很多學者從這個方面挖掘文本的新歷史主義思想。
(四)主題研究
嚴春妹認為《狼廳》散發(fā)著濃濃的英格蘭特性,作者對克倫威爾形象的塑造是為了鞏固和發(fā)揚共同體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此外,她還探尋了該小說的倫理意義,認為《狼廳》并置現(xiàn)在與過去、神話與現(xiàn)實,旨在揭示亨利的離婚案只是一樁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倫理事件,是追求自己動物性本能的結果。張存松基于新歷史主義,深度挖掘了其宗教文化內(nèi)涵,從中可以窺見宗教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劉煥運用“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對比了各種文本中的克倫威爾以及揭示社會背景是如何影響并塑造這些歷史人物的。韓雪指出了這部小說暗含的權力關系,借用“巔峰”和“抑制”的概念,對文本中父權制及夫權制如何遭到挑戰(zhàn),同時反抗力量如何受到抑制進行了論述,最后指出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和被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促成了兩種權力的協(xié)調。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誠然具有多重主題?!独菑d》包含的因素很多,無論宗教文化還是民族共同體,無論歷史意識還是倫理選擇,讀者只要聚焦其中一個部分,其蘊含的深刻意義就會得以彰顯。
(五)對比研究
劉曲從狂歡化詩學的角度,對比研究了曼特爾作品和中國作家莫言作品中的狂歡化因素。和曼特爾作品一樣,莫言作品不顧語法規(guī)則,其中夾雜日常用語和市井粗口書寫歷史,莫言也把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邊緣性人物”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將從民間擷取的各種俚語、粗俗話等和書面語等混雜使用,努力發(fā)掘出包羅萬象的鄉(xiāng)間生活中的狂歡精神。馬麗娣論述了《狼廳》與《紅高粱家族》的可觀照性,探討了中國文學不斷努力達到世界標準并融入到世界文學中去發(fā)展的路徑。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發(fā)揚本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來,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這也是當今中國文化學者肩負的使命。學者們對比分析《狼廳》和中國作家的作品,這種嘗試和努力是值得贊賞的。
二、筆者的評述
(一)研究的重復度較高且深度不足
目前,運用的理論和視角重復率較高。十多篇碩士論文幾乎都是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來分析《狼廳》的。雖然小說的歷史意識很強,與歷史主義理論的契合度很高,但很多文章分析較淺,沒有朝縱深的角度去挖掘。大多數(shù)文章都是純文本研究,沒有深刻挖掘歷史與文學深層互動的關系。再者,不管對人物形象的歷時研究還是歷史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深度,轉引居多。同樣的現(xiàn)象還出現(xiàn)在曼特爾對歷史的理解上,其中關注點比較重復。因此,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有待挖掘。
(二)主題有待挖掘
目前的研究主題比較單一。有關宗教文化方面的只有一篇;歷史意識方面的比較多,但在比較歷史中的克倫威爾形象時,卻沒有真正去觀照歷史中的克倫威爾及曼特爾是如何取實構虛的。論文角度雖然不同,但內(nèi)容卻大同小異。除了目前的研究主題,文中也多處引用了圣經(jīng),多次談到黑、死、病及作者對死亡的態(tài)度,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主題,還有繼續(xù)探索的空間。
三、結語
《狼廳》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專著、碩士論文和期刊文章都在大量涌現(xiàn)。學者們從不同的主題、視角對這部小說展開了研究,但同時研究的角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提高、系統(tǒng)性需要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