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跟蔣老師學做旗袍,學了7個月,從秋到春,老師沒教如何量體裁衣,只教了如何做各式各樣的盤扣。已經(jīng)是春天了,徒弟靈慧每天來蔣老師家,都見她戴著老花鏡,在安安靜靜地手縫旗袍。宅院中精心布置了小小的景致,太湖石、芭蕉樹、綠萼梅,柳絲正在露出飽滿的鵝黃色綠芽,一只戴勝鳥在柳絲間跳來跳去,抒發(fā)對地氣舒暖的歡喜。
對靈慧這種急性子來說,學個盤扣就學了那么久,啥時候才能把做旗袍的108道工序?qū)W齊呢?她心中焦躁,針腳就沒有縫齊,導致做盤扣的布條縫好后并非圓滾滾地一樣寬,蔣老師見了,溫和勸誡說:“這樣縫出來的盤扣表面都不平整,旗袍的靜氣,就被破壞了呢?!?/p>
蔣老師示范了最簡單的一字直盤扣的盤法,再把縫好的直盤扣丟到小瓷碟上去,讓徒弟聽音辨聲。這下,連靈慧也聽出來了——兩頭的盤結(jié)是支棱起來的,立體,密實,纏結(jié)得很緊,丟在碟子上像玉石一樣發(fā)出當當之聲,清音不絕。蔣老師說:盤扣若是做得沒力氣,旗袍的精神就泄掉了。如今,想穿改良旗袍的客人越來越多,旗袍就像蘇州評彈里忽然夾雜了美聲或通俗唱法,它還能留下幾許古典韻味?也許那股靜坐生輝之美,全靠斜襟上的盤扣了。做盤條的針腳看不見,可在只有1厘米的地方照樣縫上12針,才能讓盤條規(guī)規(guī)矩矩立得起來;編結(jié)盤條的手勁兒也看不見,可也只有不惜力氣,每一下都抽牢,盤扣的立體感才完美,丟在碟子上才能叮當作響。
蔣老師的筆記本上記著幾十種盤扣的手工盤結(jié)法。祥云扣、琵琶扣、芙蓉扣、梅花扣、蝴蝶扣、蜻蜓扣、如意扣……其中一種復雜的金魚花扣,蔣老師嘗試了數(shù)十次,才結(jié)得端莊又甜美,安謐又靈動。蔣老師說:“有一年去花市買過年的花,見到香檳色中間雜著淺粉色的金魚花,愛慕不已。不僅買回來插瓶,腦袋里還一直在琢磨如何把金魚花做成盤扣,再縫綴小粒珍珠,就像花朵上的露水一樣?!笔Y老師自嘲說,從年三十到年初二,自己都心不在焉,直到將金魚花扣的盤結(jié)方式想出來。
蔣老師鼓勵靈慧去讀一讀王維的詩,網(wǎng)上有王維的詩譜曲清唱,也可以去聽一聽。蔣老師說,有一天,她突然悟到做盤扣,與王維五言詩中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那一粒穿過布紐襻的小小圓結(jié),既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響”字,又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濕”字,還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輕”字,它是立體的、扎實的、純粹的,又是虛靜的、內(nèi)斂的。它仿佛時空上一個結(jié)點,撇清了所有的私心雜念,映照著自己讀過的書、行過的路、閱過的人。
那一天,靈慧徒手做成了一個金魚花結(jié)的盤扣,同樣丟在瓷碟上當當響,與此同時,她終于讀懂了盤扣在旗袍上留下的無聲叮囑,讀懂了那么多留學生遠去他鄉(xiāng)時,為何都要帶上一身旗袍。
(大浪淘沙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