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熹
庚子年八月十五,中秋,家人們圍坐餐桌品嘗著外婆煮的甜湯:桂花芋艿。白糯可愛的小芋艿沉在碗底,金黃金黃的桂花飄在碗上,濃稠的紅湯在碗里托舉著打旋兒的桂花,甜滑爽口,軟糯細(xì)膩,我是很喜歡的。
滿屋飄散著濃醇的桂花紅糖香味。只是在餐桌的太公旁邊,擺著兩個盛滿甜湯的瓷碗。
一個青瓷,一個白瓷。
一個是給才去世半年的太姥姥的,一個是給已去世16年的太姥姥胞姐的。
太公與太姥姥的夫妻之情是相濡以沫的,太姥姥與她胞姐的姊妹之情是雙姝并蒂的。
1928年夏末時節(jié),戰(zhàn)火紛飛,蘇州這座小城雖無戰(zhàn)火,但百姓的溫飽也是個大問題。太姥姥與她的胞姐就出生于這時。因其父吸鴉片,其母早亡,7歲時,姐姐被賣去了金門;妹妹則送給了位于斜塘的一戶農(nóng)民。至親骨肉,就此分離。
姐姐被賣于聲色場所,顛沛流離,最清純的歲月被那個舊時代迫害得支離破碎。所幸的是,后遇到良人贖回了自己,成為良人小妾,雖受寵,但已經(jīng)無法生兒育女。
妹妹被送于斜塘農(nóng)戶,12歲便與太公成婚,兩個人的一生都是彎腰曲背農(nóng)田耕作,育有兩子三女,兩人在最芳華的歲月被無盡的勞作壓彎了背。青色布衣,布滿補丁,一雙草鞋,一條單褲,度過春夏與秋冬,清苦也篤實。
歲月無痕,年華擲地有聲。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天津的姐姐迫不及待地尋找,尋找她7歲時的星點記憶:蘇州葑門的周姓人家、百姓的青布衣和青布包頭、出行的烏篷船,還有那中秋時餐桌上飄香的桂花芋艿。
那時候,書信很慢,天津與蘇州,千里迢迢。姐姐尋了15年,后來,在一個飄滿桂花香氣的時節(jié),見到了失散了半個世紀(jì)的妹妹。
所有的苦難都隨著姐妹倆的淚水埋進了蘇城不變的泥土里;所有的不幸都隨著姊妹倆的合照封印在了相框里,再不分離;所有的苦澀都隨著一碗桂花芋艿咽入了心里,變甜,變得難忘。
每年中秋,全家團聚,太姥姥都會煮好桂花芋艿,然后在餐桌上擺一個盛滿芋艿的白瓷碗,給已去世多年的胞姐。那個碗光滑發(fā)亮,飽經(jīng)風(fēng)霜卻一塵不染。太姥姥總是笑著摩挲著碗:“我姐最喜歡桂花芋艿了,給她也盛一碗……”
那時的餐桌上,那一個白瓷碗,并不孤單。
上一個初春,雪花紛飛,太姥姥離我們而去。
今年中秋,外婆也煮起了甜湯:桂花芋艿,與我記憶里的味道無異。
這時的餐桌上,有了兩個瓷碗,并不孤單。一個白瓷,緊挨著的一個青瓷;白的溫婉,青的厚重。
小小的妹妹坐在太公的腿上,奶聲奶氣地問道:“太姥姥去哪里了呀?”太公摸摸了身邊的青瓷碗:“太姥姥會魔法,把自己變成這個碗了啊……”然后伸手,輕輕地,把兩個碗拉得更近一點。
我捧起碗,碗里飄出的熱氣氤氳了雙眼,視線模糊了。
或許,我家餐桌上的變化,是隱形的。
(指導(dǎo)教師? 胡?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