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駿
采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很舒服”“欲罷還休”……采耳,俗稱“掏耳朵”,是七十二行中的一技,素有“民間三大舒服之一”的美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yī)師丁小瓊提醒,享受采耳的同時,也要提防采耳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正常情況不需要采耳
采耳師常借助挖耳勺、雞毛棒等工具為人們掏耳朵,每次服務時間為45分鐘至1小時。丁小瓊指出,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因為大部分耵聹會自行脫落,不建議任何形式的掏耳朵,包括棉簽之類的挖或掏耳朵。
三大采耳風險要當心
采耳雖然很舒服,但是也有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
增加耵聹栓塞的概率。棉簽質地軟,如果用棉簽之類的工具掏耳朵,雖然能帶出少量耵聹,但更多的耵聹被棉簽推向了耳朵深處。日積月累,形成了耵聹栓塞。
容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或者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會出現頑固的耳癢,晚上尤為明顯。可因結痂堵塞引起耳悶,需到醫(yī)院清理結痂;外耳道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可表現為外耳道出血、疼痛、堵塞,查體可見外耳道有乳頭狀新生物,所以最好不要到沒有消毒措施的理發(fā)店或者浴室掏耳朵。
增加患中耳炎的風險。如果采耳過深,容易把鼓膜挖破,引起聽力下降,甚至增加中耳炎的發(fā)生風險。
三種情況,要到醫(yī)院“采耳”
如果耳朵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建議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由專業(yè)醫(yī)務人員進行操作,不要自行隨意采耳。
耳道耵聹栓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感覺耵聹堵住了耳道。這種情況下,建議到醫(yī)院就診,由醫(yī)生取出。
耳道流膿。耳道流膿多數是由中耳炎引起的。此外,也可能是一些特殊感染,或者腫瘤、外耳道炎等,建議到醫(yī)院就診。
聽力突然下降。這類情況有可能是耵聹堵塞,也可能是中耳炎或是突發(fā)性耳聾,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