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純婷(心理咨詢師)
在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準備放棄高考,并且逃課參加直播公司的年會。被媽媽抓回家后,仍不聽勸阻,理直氣壯地說做主播能夠養(yǎng)活自己,開啟了和媽媽的“作對”模式……
很多觀眾表示越看越生氣,紛紛評論“林妙妙請你好好學習”。其實在生活中,孩子與家長之間也總是有沖突。孩子總是和家長“作對”到底是為什么呢?
有些孩子喜歡和父母“唱反調”,甚至有的孩子會拿刀跟父母對峙,使得親子關系總是處于激烈的狀態(tài)。這種“對吵對罵對打”的方式,屬于一種容易識別的、外向的攻擊。有的孩子會用隱晦的攻擊,比如割手腕、用筆尖扎自己、寫遺書等。表面上是在傷害自己,本質是在攻擊父母。
因為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在面對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高規(guī)劃時,比如成績好、上名校等,可能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更像是在為父母完成任務。于是,他們通過自傷,企圖終止父母的期待。
關閉溝通渠道也是一種對抗。可能在以往的溝通中,有些家長會想當然地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孩子必須與自己一致。這種無效溝通,或者“說服”的方式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想聽自己講話,或者聽不到自己講話,與其這樣,還不如不溝通。如此一來,雙方信息無法傳遞,就會造成親子之間信息的不對稱。
例如,一個孩子不愿陪他爸爸逛超市,父親不理解,超市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孩子怎么就沒有購物欲?其實有可能是以孩子的視角,只能看到周圍大人的屁股,和父親看到的風景截然不同,當然就對超市沒有興趣了。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對孩子很寬容,完全搞不懂孩子為什么要和自己作對。原因就在于,親子間信息的不對稱,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認知不同。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總是情緒不好、壓力大、不好好學習、心思重。這主要是因為孩子不知道父母對自己期待的重點在哪,“我應該十點就睡覺,照顧好自己,還是應該熬夜刻苦學習,獲得好成績?”由此就使得大部分孩子把“力氣”花在了掙扎上,形成了一種“內耗”。
例如,一個5歲的小男孩,跟爸爸一起醫(yī)院做尿檢。小孩拿著小杯子去了衛(wèi)生間,等了好久才慢慢吞吞地出來了。爸爸問他:“怎么這么久?”孩子說:“爸爸,尿太難喝了?!痹瓉恚⒆右詾榻拥奖又械哪蚴且鹊舻?。
爸爸很理所當然地覺得,尿檢就是把尿接出來,然后送去檢驗。但是孩子只知道,杯子裝的就是喝的東西,爸爸沒提前說明,他怎么知道杯子是要接尿后送于檢查呢?
其實孩子不會天生就知道成年人世界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是需要父母去教會他的,因此,父母要去體會自己跟孩子的差異。
這部分的差異被識別出來之后,如果孩子遵守規(guī)則時,總是有過分的情緒,那就要再往下察覺——我們和自己的父母、權威、規(guī)則的關系是什么樣子的?如果這種關系是帶有迫害性的,那讓孩子守規(guī)則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必須找機會將這種問題處理掉。比如,孩子不懂尿檢是怎么回事,那么爸爸就需要向孩子介紹流程,同時告訴孩子,尿檢是為了檢查身體健康狀況,我們需要認真完成。
首先,最簡單的一條是要學會“聽”。如果孩子的心聲很長時間都沒有被父母真正聽到過,或者父母對和孩子溝通存在某種限定或設想,父母愿意關注和聽到的。那么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存在嚴重的矛盾。父母想聽的,孩子不想說,孩子想說的,父母不想聽。為此,父母首先應該摒棄選擇性心理,做到真正的傾聽“如流”。
其次,父母要站在正確的位置上。作為家長,當孩子在做作業(yè)方面有問題時,你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比如跟孩子一起探討“你為什么沒有做完作業(yè)?是什么原因呢?你自己有什么方法嗎?需要我為你做什么……”。父母要幫孩子做社會適應,而不是憤怒通過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欲望,讓孩子做我們期待但是做不到的事情。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應該站在正確的位置上,本著這個問題可以被解決的態(tài)度就事論事,理智跟孩子互動。
最后,父母要識別在與孩子作對中自己所發(fā)揮的作用。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打罵,而孩子因此發(fā)生逆反心理,這從邏輯上講是可以自洽的;但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對孩子很寬容,甚至是縱容,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孩子會跟他們作對。其實這是關于自由和規(guī)則的問題。在我們的觀念里,自由和規(guī)則是對立的,家長覺得給孩子自由就是沒有規(guī)則,給孩子規(guī)則就是不給他自由。但實際上,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需要平衡自由和規(guī)則,讓孩子學會遵守規(guī)則,并且在其中享有自由。
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一座橋梁。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家庭是有規(guī)則的,并且是社會規(guī)則一個縮影。有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有安全感的事情,他會在規(guī)則范圍內去摸索、去嘗試、去試錯、去建立他的關系,這對他來說是一種保護。我們作為監(jiān)護人,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保護到他的安全,至少有3大基本原則: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他人,不能傷害社會環(huán)境。如果孩子不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他在學校里很容易感覺到別人不歡迎他,對于群體也沒有歸屬感、價值感,很難適應社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