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霖
我是一個相信緣分的人。我很喜歡的一部小說里有一句臺詞: “她向我表白了九分鐘,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你只對我說了三句話,我就決定跟你走了?!?/p>
我與古琴的結緣,要追溯到十來歲的時候。那時我還在上小學,周圍的女同學大都被偶像團體F4、瓊瑤阿姨迷得七葷八素,課間熱聊的話題都是《流星花園》《情深深雨濛濛》,唯獨我沉迷于金庸的武俠小說,每天放學都直奔學校旁邊的舊書店,坐在角落翻開一本書,沉浸到刀光劍影的世界中,直到夜幕降臨才起身回家。那幾日,我正在讀《笑傲江湖》,出身魔教的曲洋和衡山正派的劉正風,本是水火不容,但二人志趣相投,在音樂上心意相通,有如高山流水的伯牙與子期。為了成就這段大不韙的友情,劉正風決定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無奈圖謀統(tǒng)一五岳劍派的左冷禪想借機鏟除衡山派,在劉正風金盆洗手當日,殘忍殺害其全家,血濺三尺。天地之大,竟容不下劉、曲二人,他們最后一次琴簫合奏《笑傲江湖》,之后便共同赴死。金色的夕陽落在泛黃的紙頁上,塵埃仿佛靜止在空氣中,我深受震撼,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知己。書中,任盈盈在綠竹巷教令狐沖彈琴,在令狐沖受傷時撫一曲《清心普善咒》為他療傷,在小說結尾,二人歸隱山林,琴簫合奏,何等的瀟灑恣意,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一幕幕在我腦海中清晰地放映,從那時起,古琴在我心中就是淡泊深遠的代表,像一顆種子,逐漸生根發(fā)芽。
我也愛讀詩詞,學生時代讀到喜歡的詩詞就工整抄下,久而久之變成厚厚的一本,回過頭翻看時,才發(fā)現很多與琴有關。“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薄蔼氉捏蚶?,彈琴復長嘯?!薄斘议]上眼睛,就能感受到每一首詩中的畫面和意境,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琴和詩,是世間美好的存在。
高考結束后的那個夏天,從連年的繁重學業(yè)中解放出來,我終于可以開始學習古琴,從那時起,我才真正走進古琴的世界。一張琴的構造包含了天地、山川、五行、陰陽,可以說是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于一身。抹挑勾撮,吟猱撞復,指法變換,余韻悠長。古琴是磨煉自我、獲得自我解脫的一種方式。在你自得或消沉時,隨性地彈一曲,都能讓心緒平靜。
我曾經以為,古琴是屬于少數人的雅趣。直到一年前的一次臺灣金門之行,才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紅磚古厝是金門建筑的一大特色,我被吸引著走進一家民宿,庭院中初夏的花草青翠可愛,進了大廳,竟看到窗邊的木桌上擺著一張古琴,是琥珀色的“落霞”,色澤溫潤、一塵不染,可見是被精心照顧著。桌上有一枚精致的銅爐,青煙裊裊,讓人瞬間沉靜。旁邊的書架上整整齊齊擺滿了書,有我最喜歡的臺灣作家席慕蓉、簡媜的作品集。沒想到在這灣海峽的對岸,還能有這樣的緣分,令人歡喜。隨手翻開席慕蓉詩集,映入眼簾的是我再熟悉不過的那首《鄉(xiāng)愁》,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首清遠的笛,總是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此情此景,讀這首詩又有了不一樣的感悟。抬眼環(huán)顧四周,可惜未見民宿主人,不知道這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后來經特意了解,我才知道一水之隔的兩岸,古琴文化早已深深交融。北京著名的琴館“如是山房”就是來自臺灣的葉書含先生所開,接納八方客人在此習琴品茶。他說,古琴具有安靜的力量,每個現代人都能在古琴中安頓自己。而臺灣著名的斫琴師林立正老先生,祖籍山東,幼年時隨家人來臺,本是一名漂泊海上的漁工,卻機緣巧合開始做琴,摸索了三十余載,研究木材、潛心打磨,只為制作能奏出“鐘鼓之音”的好琴。正是他們搭建起了兩岸交流的橋梁。
有人說,古琴的魅力在于你不知它從何而來,卻仿佛你與這個聲音在相互等待,它永遠是“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處”,只一聲余音,你就被它瞬間擊中,似是故人歸。我相信,無論你身在海峽的哪一端、哪個角落,只要一曲琴音響起,就能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